文/叶音
问你一个问题,一个经历过空难的人,还会不会敢坐飞机?
按照普通人的逻辑,你大抵是回答“不会”了。老话常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经历过灾难的人们,或多或少会患有“创伤后遗症”。
什么是“创伤后遗症”?简单理解就是
再现的相同场景,极大可能会触发他们藏于脑海深处的痛苦记忆。为了避免遭受同样的痛苦,在做出抉择时,大脑会本能地做出反应,那就是直接拒绝做相同的事。
然而,这套理论在朱莉安科普克身上并不适用,因为她就是世间那最特殊的存在,她就是那一个在经历了飞机失事后,还依然频繁乘坐飞机横跨大西洋、往返德国和秘鲁的人。
她为什么敢这样做?她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就在《她的空难和她》这本书里。
《她的空难和她》是一本纪实类自传,讲述了1971年秘鲁空难唯一幸存者朱莉安在亚马孙雨林跋涉11天后回到文明世界的真实故事。
1971年12月24日,17岁女孩朱莉安和母亲一起登上秘鲁航空的飞机,准备回家与父亲共度圣诞节。原本一路畅行,可接近亚马孙雨林上空时却遭遇大雷雨云,飞机在距离文明世界仅几十公里的原始丛林坠毁。朱莉安被绑在飞机座位上,从三千米高空坠入雨林。
朱莉安以超乎想象的勇气、直觉和韧劲,运用生物学家父母传授给她的雨林求生技巧,在亚马孙雨林的“绿色地狱”中独自走了十一天,最后被几名在雨林劳作的伐木工人发现,获得救助......
朱莉安是包括母亲在内的92名乘客中唯一的幸存者,她被专家们称为“现代奇迹”。
在经历飞机失事后的四五十年里,朱莉安表现出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冷静和淡然,她回到德国读书成婚,博士毕业后,继承了父母的衣钵,成为一名真正的生物学家,她甘愿奉献自己全部的生命意志来保护这片原始丛林。
她长在雨林、学在雨林、甘将毕生奉献于雨林、与雨林为伴。对雨林深切的爱,或许就是她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最佳答案。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身为鸟类学家的朱莉安母亲玛丽亚没有活下来,偏偏就朱莉安活下来了呢?
“如果没有雨林枝叶的缓冲,我不可能躲过飞机坠向地面时的致命冲击。在我昏迷的时候,雨林为我遮蔽了热带的毒辣日头;在我醒来后,它帮我从原始荒野中找到了回归文明社会的路。”
在朱莉安心里,雨林给了她第二次生命,雨林从来也不是大家口中的“绿色地狱”,它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雨林的庇护成为朱莉安存活的第一个重要条件。
朱莉安亦是幸运的,她在雨林里度过了快乐悠闲的童年时光。在雨林中一个名叫“潘瓜纳”的研究站里,她跟着父母上课,跟着去原始森林学习,跟雨林的原著居民交朋友。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原始雨林就是她的家,她能够辨别什么是危险的,什么是安全的,熟练掌握了热带雨林的生存法则。这套丛林生存法则就是她存活的第二个重要条件。
这第三个存活条件就可以说成是上天的眷顾了。人从三千米高空中被飞机强行甩出机舱,直接成自由落体状态坠落,而身体除了脑震荡,竟还能独立行走,这真是一个奇迹;
如果朱莉安没有发现停靠在河边的小船?没有途经发现丛林小屋,并在其落脚?如果当天伐木工人恰巧没有进雨林劳作?那结局会不会就不一样?这么看来,她真的是足够幸运。
朱莉安在书上说:“如果我当时没能离开事故发生的地方,我也不可能活下来。”可以推测,假设当时朱莉安只是傻傻地等待救援而不自救的话,她也不会是唯一的幸存者。
雨林灌木生长实在太茂盛,高高的顶盖致使搜救队伍根本就不能确认具体的坠机地点,只能在雨林上方无助盘旋,朱莉安虽能听到头顶上方的轰鸣声,她的呼救却犹如石沉大海得不到回应。
在极端环境下想要活下去,还是得拼尽自身全力。由此看来,求生的欲望是她得以存活的第四个条件。
关于朱莉安是如何拼尽全力自救的,她在书中有一个惊人的分享。
回到家的朱莉安左膝盖肿得特别厉害,却不知道为什么。过了几个月,才发现她的十字韧带在飞机落地的时候就撕裂了。“你这个样子还在雨林里走了十一天?”医生一脸惊讶,“这从医学角度来看根本不可能!”
很明显,她的身体把受伤后的自然反应压制了下去,直到她获救。这让她在雨林艰难前行的日子里,既没有感到痛苦,也没有看到膝盖肿起来。朱莉安身体的求生本能,呈现了医学史上的另一奇迹。
在这本书中,朱莉安的求生历程总是让人动容,也让人切实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下面这两句话,更是让人感动,让人落泪:
“在那之后,我把每一天都当作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它像是我的一部分,像一个胎记、一道伤疤、一种残疾,或者有时候也是一种福气。”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读这本《她的空难和她》,或许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