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作为个体的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爱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具备的最基本要素,“爱情”是作为人类生生繁衍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之:“爱”“爱人”“爱情”这些看似飘忽不定的词汇,实则是作为芸芸众生相的我们所必须要掌握和会使用的基础技能。统统这些也就构筑成了伦理社会的基本面。似乎总是逃不出中国时代的大背景,八零年代的中国方兴未艾,国家还处于百废待兴的境况中,高考也才刚刚恢复,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才刚刚走上社会本该有的正常轨道。人们压抑了许久的情绪和心境也才逐渐被唤醒,爱情在那个纯真的年代也就粉墨登场了,八零年代的爱情还是很纯洁的,至多至少在一些文学作品或者自己的父辈的讲述中也有一些涉及。之所以说它纯粹是因为没有一些现在世俗的标准,什么有车有房有存款才会嫁,门当户对才会娶。等等一些被扭曲了的价值观,但是现世它就是如此。所以作为我们父辈及的人们对八零年代还是满怀想念的。那个时代有太多过于美好的事物值得他们怀恋,值得慢慢的咀嚼,值得用一生去回味。这本《1980年代的爱情》故事就是根据野夫的真实经历写的一本小说。里面有太多跟作者本人相似的人生履历了,有太多跟作者本人一样的人生感悟了。小说的开头是由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毛头小子讲起的,从省城毕业的大学生被分配到了鄂西利川县最偏远的一个土家族的乡镇,难免有点年少不得志的景况,但是情况就是这样,也不能随意的挑剔,郁郁寡欢的生活似乎总是萦绕在他左右,直到他在他们乡公所镇上的供销社里面遇见了他读高中时暗恋的对象丽雯,从此他的生活才就变得五彩缤纷起来了,因为他总是会借打酒的机会,有一搭没一搭的跟丽雯搭讪聊天,丽雯也就是爱惹不惹的样子,但是他总是会去打扰人家,不知道是当时的人们表达爱意是种什么样的的方式,我感觉总是很羞涩,很羞赧的那种模样,叫人如何不心生怜爱之情。但是雨波对丽雯的爱是从高中时代就一直延续至今的,所以他对她的爱是持续的,绵延的,长久的。渐渐的他们俩的关系逐渐的走得很近了,他们有时候没事会一起相约着去小溪边坐着聊天,他弹着吉他,她细细的聆听。这画面好似一幅水墨画,渊远而流长。其实小说就照着这样发展该是多好的,但是现实的生活和小说的发展脉络它就像山峦总是有起伏,有回落的。所以他们的爱情故事也似乎还没开始就要宣告结束了。也许什么都来得太快,都没好好的告别也就彻底的完结了。雨波最终还是回到了城市,丽雯也还是留在了乡村。但是结局可不是这样的。九十年代初期雨波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又回到了利川这个小县城,那一天我犹然历历在目,他带着父亲的余烬来到恩施的长途客运站,本来想找个便宜点的旅社住一住的,但是确在始料未及的时候碰到了高中时候的老同学,老同学碰到后难免会寒暄几句,但是向玉娥说是迟那是快,立马说要同学聚会。雨波也就盛情难却的应允了,在这之后的事情,雨波当然是遇到了十来年没见到过的丽雯,只能说他们的爱情迟来了十来年,在那个晚上丽雯终于把自己献给了雨波,雨波也终于和自己爱了一二十年的女人结合在了一起,其实小说要远比我这样干涩的说的要精彩。再后来丽雯死于癌症,留下了十来岁的女儿,雨波自然而然的担当起了照顾丽雯孩子的重担。结局是在一首雨波曾经唱给过丽雯的歌里面结束的。多幸福,和你在一起,直到生命结束也不能忘记你。一九八零年代离我很是遥远了,我也就只能通过一些长辈的讲述或者作家写的一些书籍去获悉一些关于那个年代久远而真实的故事。然而在我的一生中虽然还有许多我不知道的苦难或者悲恸的故事,但是我想作为时代的掌舵人,我们还是要朝着前面看,虽然历史永远都不能忘记,那些或美好或残酷或曲折的故事也会一直存留在我们的心中。昆德拉说过:一切造就人的意识,他的想象世界,他的顽念,都是在他前半身形成的,而且终将保持始终。
1980年代的爱情故事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