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那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叽叽喳喳的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着游戏的童年。”
童年的生活固然美好,其原因就在于天真浪漫,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同时也充满了幻想。
前日,当我们正在街上行走的时候,忽然间看见一个十岁上下的男孩,手拿一个网状的尼龙兜,上面有一个长长的木柄,在我的意识里,那是捞鱼的渔具,却不料那男孩听到了知了的叫声便循声望去,然后用这个道具网住了一个知了,接着他又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同行的老王告诉我:“现在知了的价格是1.5元每只,每斤400多元,那是餐桌上的美食。知了在幼年时生存于地下,四年以后才能破土而出,然后开始在野外自由生活,但是他生命很短暂,往往是过几天就死了。”
我对老王的一番话感到云里雾里,小时候我也捉过知了,不过那只是停留在乐趣阶段,对知了从来都没有一个深度认识。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的了解一下知了的生命体征。
蝉是蝉科昆虫,俗称知了。蝉目前约有2000种,体长2-5厘米。长着两对膜翅,复眼突出,会鸣的蝉都是雄蝉。雄蝉腹基部的发声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蝉的鸣肌每秒能伸缩一万次左右,加之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到共鸣的作用,因此其鸣声特别响亮。不过雌蝉由于身体构造不完整,没有鼓膜,因而不能发声,被称为“哑巴蝉”。
蝉多分布在热带,生活在沙漠、草原和森林中。蝉有着像针一样中空的嘴,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树液,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虫。蝉交配前会发出求偶声,卵产在木质组织内,若虫一孵出即钻入地下,栖息于土中,吸食多年生植物根中的汁液,一般经5次蜕皮,需几年才能成熟。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就开始蜕皮,整个过程大约1小时左右。
蝉脱下的壳可入药,中医称“蝉衣”、“蝉蜕”,其性凉,味甘、咸,归肺、肝经,可宣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用于治疗风疹瘙痒,疥癣。蝉在中国古代其被赋予复活和永生的象征意义,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总是把一枚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死者得到庇护和永生。
古代文学中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蝉却是演奏家的形象。直到现在,世界上的竖琴都是用蝉来装饰并作为标志的。蝉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昆虫之一,据资料介绍,蝉的幼虫在地下生活可长达十七年。在漫长的地下生活后,幼虫挣扎着从地底钻出,最初并没有翅膀。它们爬上荆棘丛或树干,留下蝉壳,然后蜕变成幼蝉,摆脱淡黄色的蝉衣,最终拥有了翅膀。于是它们在树林中开始尽情歌唱,“知了、知了”,为夏日增添了生机。实际上,“知了”的歌声是雄蝉向雌蝉求偶的美妙歌曲,“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过人间无数”。
时间紧迫,任务重大,雌蝉与雄蝉迅速交配,之后雌蝉在树枝或荆棘上产卵,然后二者悄然离世。从它们爬出地下到最终结束生命仅历时一两周。不久之后,它们的卵孵化成幼虫,掉到地面,再次钻入土壤,开始了另一轮漫长的生命周期。
有人或许会质疑:十七年的蛰伏,换来短暂十几天的生命展现,是否有意义?然而,我们不应以自身的生命观念来审视蝉的生命意义,我们所见仅仅是蝉一生中短暂的一个片段。
我们不能用我们的眼光去解读蝉的世界。其实,它们真正生命的体现是那漫长的十多年地下生活,韬光养晦,厚积薄发,那才是它们生命的真谛。它们在地面度过短暂的十几天,只是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循环轮回。
知了是昆虫界寿命最长的昆虫之一,从它破土而出来到地面上,大部分知了的寿命只有一周左右,最长的可达18天。由此看来,他的生命是短暂的,它是向死而生!
由此想到在十多年前的汶川地震中,有一位母亲抱着吃奶的孩子被压在废墟里。当救援人员扒开废墟时,震撼的一幕出现了:只见这位母亲手足并用,弯曲着身体,她的后背用力的向上拱起,形成了拱桥。救援人员抱起婴儿的时候,发现他还在吃奶,但是他的妈妈早已四肢僵硬!
在前不久的一场特大暴雨中,某地区的一位父亲带着三岁的女儿不慎被洪水卷走。危急时刻,父亲用力地把女儿扔向岸边,转身刚想渡河的时候,却被洪水卷走。
无论是昆虫还是人类,他们都有着共同点:为了前途,向阳而生;为了儿女,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