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墨姑娘
《龙虾》(《The Lobster》)是由欧格斯•兰斯莫斯导演的于2015年上映的一部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影片。
“以荒诞的设定抨击现代婚姻基础的脆弱,讽刺独身主义的荒谬,一部天马行空的黑色喜剧。”
——Mtime时光网
“单身太久,可真的会变成狗哦。”
在某公众号看到这样一句吐槽,出于好奇的心态观看了这部带着黑色幽默色彩的电影。
旷野中,一个女人独自驱车杀死了一头驴。
客厅里,男主角接到出轨女友的分手电话提出了奇怪的问题:“他戴的是框架眼镜还是隐形眼镜?”
电影以这样莫名其妙的方式开场。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让观众渐渐了解了这个所有人都遵守奇怪法则的社会。
故事发生在一个“单身有罪”的社会,无论是感情破裂、丧偶或是其他原因,一个人只要恢复单身,就会被视为罪人送入“单身酒店”。如果在45天内无法在酒店内找到合适的伴侣,单身者将会被变成一种动物,想变成什么动物可以由单身者自我选择。纵观整部影片,这大概是这个社会中唯一被允许的自由意志吧。
男主角选择变成一只龙虾,他给出的理由是:“龙虾可以活一百多年,身体里流淌着贵族般的蓝色血液,并且终身保持生育能力。”
然而,曾经在《老友记》中亦看到过菲比提及龙虾:“龙虾一旦恋爱就会和爱侣不离不弃,相伴一生。你甚至可以看见年老的龙虾夫妇爪牵着爪,在它们的水缸里散步……”
我想,这或许是男主角在这个略显变态的社会体制中表达自己对爱情渴望的一种方式吧。
进入酒店时男主带着一条叫鲍勃的狗,让人惊讶的是这条狗竟然是男主的哥哥——一个没有成功的在单身酒店找到伴侣的人。
“大多数人在寻找伴侣失败后都会选择变成狗,所以世界上才会有这么多狗”,这是酒店工作人员给出的解释。
酒店里的生存法则略显残忍:如果45天没有结束单身,你就只能选择变成动物,或者通过每天在丛林里的狩猎活动猎杀丛林单身组织的成员以换取延长的天数——猎杀一人能够多获得一天的时间。
在酒店里男主角遇到另一个瘸腿男子,在闲谈间说道:“今天来了一个女孩,她好想也是瘸的。”
“不,她只是扭伤了脚,过几天就会恢复”,瘸腿男子不悦地答道。
“真是遗憾。”
这样的对话显得很无厘头。
原来在这个社会体制中,单身者寻找伴侣,则需要通过“匹配”的方式,只有有共同“特质”的人才能结成伴侣。这里便解释了电影开头的一幕,“眼睛近视”便是男主角的“特质”。
这样的规则下有人为了逃脱变成动物的命运就会选择欺骗的方式来获取伴侣——假装有和对方一样的“特质”,比如瘸腿男通过自残的方式假装自己的鼻子有问题,成功的和一个经常流鼻血的女孩成为爱侣。
酒店房间里每天会自动提示剩余天数,而且为了促进单身者寻找伴侣的进程,酒店工作人员会通过各种手段给予酒店里的单身者宣传和暗示。
比如单身者在酒店的第一天要戴着手铐度过,以提示他们单身的生活是“有罪的”、“痛苦的”。
在单身者聚集的大厅里上演着各种情景剧,展示单身生活的可怕和拥有伴侣的幸福。
甚至会有女服务员给予单身男子性刺激,并在其欲火焚身时离去,但酒店里任何自慰行为都会受到烤面包机的“大刑伺候”。
而每一对新的爱侣诞生,将会受到所有人的欢送和祝福,如果他们的相处出现了问题,工作人员会为他们安排“孩子”,以通过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来化解矛盾。
电影荒谬的情节里,处处脱离现实,却又处处影射现实。影片社会中一些荒诞不经的设置,可以看到导演对某些社会现实的戏谑与讽刺。
“单身酒店”作为这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者和执行者,如同现实中的权力机构,通过文化宣传、物质上的诱惑、价值观的强制输入并辅之以暴力手段,达到其按照自己意志进行统治的目的。在这样软硬并施的体制下,人们没有自由,唯一的选择就是服从。
但是哪里有压迫,那里就会有反抗。所以出现了“丛林单身组织”——一群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作对的人所构成的非官方组织。
“丛林单身组织”可以说是“单身酒店”的对立面,是与官方权力机构相悖的另一个极端。
一些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找到伴侣或者爱好单身生活的独身者,一旦背弃主流价值观逃出“单身酒店”,就必须遵守丛林中的生存法则:可以享受个人的自由与空间,但是绝对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恋爱行为,一旦被发现就要接受“血吻之刑”——割掉互相爱慕的两人的嘴唇并强迫他们接吻,而组织中甚至存在更可怕的“血交”刑罚。
单身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享有最大限度的单身自由,但是一旦你陷入危险之中,不要渴望任何人伸出援手——所有人的生存都只能靠自己。一旦单身者觉得自己没有生存的可能性,就只能到加入组织时便早已经为自己挖好的坟墓里等待死亡。
男主角在所剩无不多的时间的压力下,选择了欺骗的方式,企图与一个残忍冷漠的短发女人成为伴侣。然而在男主角哥哥变成的狗被女人残忍杀死后男主角抑制不住的泪水使他露出了破绽,在一个“丛林单身组织”的卧底女服务员的帮助下,男主选择逃出酒店,躲过了变成动物的厄运。
男主角加入了“单身丛林组织”,此时剧情发生重大转折。
在选择放弃了服从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一个叛逆的独身者后,男主竟然意外的邂逅了一见钟情的爱侣——一个美丽的近视女人。
剧情讽刺之处在于,放弃了“match”的男主角竟然在另一个严苛抑制恋爱的组织中找到了自己的“match”。可见爱情的火种既无法在死板的“match”规则中热烈燃烧,也不会在严格的压制下熄灭。
一个社会发展潜力亦与社会的民主开放程度有关,一个对社会个体的差异给予包容、给予社会成员选择自由的多元社会才会迸发出真正的活力,只有在这样宽容的氛围中,社会成员才能够真正的成为有自主权的“人”,而不仅仅是“被统治者”。
除了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外,电影中还流露出导演对人性的思考。
在“丛林单身组织”策划的一次行动中,组织首领和她的助手挟持了酒店经理和她的丈夫,当被问及是否爱自己的妻子时,经理的丈夫表示:“我全心全意地爱她”,并在1至15的数字中选择了14来表达对妻子的爱恋程度。可当面临生死选择时这个肥胖的秃头男人毫不犹豫地把生存的机会留给了自己并扣下了对着妻子的手枪的扳机——手枪里并没有子弹。
首领本来就没有打算杀死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这样就足够了。这对夫妻间一直维持的脆弱关系在这样的打击下彻底破碎,夫妻间信任不再,“爱情”自然不会再继续下去。
而男主角破坏瘸腿男子情侣关系的方式更简单,告诉流鼻血的女孩瘸腿男鼻子的真相,一直以来和谐恩爱的假相竟然再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就是如此脆弱,尤其是建立在欺骗与利益之上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关系,在当代社会中又何尝不是屡见不鲜了呢?
电影中,男主在与近视女人坠入爱河不久,他们的恋爱关系便败露了,组织首领设法弄瞎了女人的眼睛,于是他和男主便失去了共同的“特质”。
男主打算带着女人逃到城市里生活,可是他们再也无法找到任何新的“match”。当男主带着女人来到一家餐厅,他向服务生要了一把刀,打算弄瞎自己的眼睛以继续和女人一起生活下去。
男主举起刀刺向自己眼睛的一瞬间,他犹豫了。
餐厅里,女人还坐在餐桌前等男主带自己离开。
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可结局不难猜出。
有人感叹男主角背弃了爱情,可女人在恋情暴露被首领弄瞎后质疑:“为什么是我,你明明可以弄瞎他的眼睛!”
这难道就是所谓的爱情吗?
这里不难看出导演对人性的悲观主义倾向。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道:“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而我亦相信人性是复杂的,丑与美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关。因此大众似乎更应该能怀一颗宽容之心,不要轻易考验人性,更不要极力苛求人性。
《龙虾》看似在讲爱情,却又不仅是在讲爱情。隐藏其后的主题以一种嘲讽式幽默的色彩渲染了极度的悲凉。
该被谴责的,绝不仅仅是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