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苏轼在《江城子》中写道:“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深夜了,突然梦见自己回到了故乡。那早已逝去的妻子,竟然在镜子前梳洗着。而我望着她,她也望着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只有泪流满面。
苏轼梦到了早已归去的妻子,这让他感觉到凄凉和惆怅。十年生死两茫茫,如今早已阴阳两隔,令人唏嘘感叹。
梦境这种东西,其实特别奇妙。从表面上来看,它给人一种特别虚幻且迷糊的感觉。而从实际的情况来说,梦境这种东西,往往根源于人之心底,特别真实。
对此,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过这么一个观点,梦是潜意识欲望的满足。
在现实中,有太多的事儿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梦境中,有很多事儿是可以“梦想成真”的。可以说,它就是一种欲望的满足。
有些人离开了,物质的躯体已经消失不见了,但我们对他们的记忆依旧存在于脑海里面。如此,他们就有可能出现在我们的梦境当中。
要知道,梦这种东西,都是“基于”现实的产物。
02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中年人的父亲去世了,他特别伤心,以至于哭得昏死了过去。这种悲伤的情绪,足足持续了一年的时间。
几年过去了,这位中年人做了一个梦。在梦境中,他看到了自己的父亲,而他们就身处于故乡的老房子里面。
父亲还是那副和蔼的面孔,他对着儿子说:“你啊,未来做事要小心,不能麻痹大意,也不能轻易相信别人,这世上的小人太多了,不得不防啊。”
父亲说完这句话后,中年人就在闹钟的声响中醒了过来。那时候,他也没有想太多,也就顺利地把这个梦境给忘掉了。
后来,他在事业中还真的遇到了一些问题,跟别人合作的店铺经营不下去了,合伙人也卷钱跑路了,只留下他一个人在那里背负债款。
遇到这件事的那一刻,他才想起了之前那个梦,也回想起父亲跟他说的话。
像这种“梦”到故去亲人的事儿,其实每个人都遇到过。当然,每个人的梦境不一样,那每个人的想法也就不同。
有些人在梦境中得到了“提示”,有些人在梦境中看到了现实的自己,有些人在梦境中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这,并非是一致的。
03
对于这种梦到故去亲人的情况,我们有什么看法呢?其实,预示了这4点。
第一点:所有的梦境,都跟我们的情感需求有关。
弗洛伊德认为,梦体现着深埋在潜意识里的情感,而那些被回忆起来的梦的碎片则能帮助我们揭露这些深藏的情感。
我们思念已经故去的亲人,这种思念,就是深埋在我们潜意识当中的情感。在梦境中,我们遇到了故去的亲人,就是“情感被满足”的体现。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所思念,就一定会引起最为逼真的梦境。这,很现实。
第二点:所有的梦境,都具有警示的作用。
有精神研究专家认为,梦主要是用来处理与生存法则有关的信息。
我们之所以做梦,就是因为梦境中的某些画面,以及某些人物,能够带给我们警示的作用。这,也是人类潜意识的应激试炼。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接受梦境,那潜意识就会把“故去亲人”的样子,显露在梦境当中。这,让我们印象深刻,也勾起了我们对于他们的思念之情。满足和警惕,一举两得。
04
第三点:所有的梦境,都跟心理冲突有关。
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认为,梦在某些情况下是心理冲突的显现。
在现实中,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碰到了什么矛盾。这些矛盾,就会冲击我们的内心和想法。到最后,矛盾就会构成一个梦境。
梦境中的一切,都是矛盾的事物,既有和谐的一面,也有争斗的一面。就像我们梦到故去的亲人,这是和谐一面。如果这些亲人让我们感觉到恐惧,又是争斗的一面。
当然,对于梦境中故去的亲人,我们没必要过分恐惧,因为这只是记忆碎片的产物而已。
第四点:所有的梦境,都是我们对于未来最为美好的期待。
有人说:“梦是人生的另一部华彩乐章。”
现实的生活,让我们感觉到痛苦,也让我们无所适从。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现实,那我们就可以在梦境中活得“快乐”一点。
做成自己在现实中做不到的事儿,跟那些早已归去的人相遇。这,与其说是虚幻的画面,不如说是另一个梦境世界的美好景象。
人,对于现实有期待,对于生活有希望,对于某些亲人有感情,那他们在梦境中出现,就很正常了,没必要过分恐惧。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