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有个很有趣的特点,任何事情都可以量化衡量。之前的文章,涉及到较多的网站功能数据,例如说切分查询/下单步骤,从常见的维度监控查错(设备、位置、新老、登陆状态之类),是运营一个网站最基础的部分。
之所以在前面的博文中,对网站活动方面的数据监控没有细说,主要是因为复杂度和功能数据比起来,麻烦得太多太多,本文简单举2个例子(流量订单这些基本的不谈了)。
1、需求透支
一句话就是,假如不做活动,活动中的下单用户“是否就不会下单”。
从宏观来说,做活动并不会创造需求,只是“提前透支”了未来的消费需求。曾经工作过的两个单位是很有代表性的对照:
一个是卖女性服饰的,我们都知道这里面有大量的非理性消费。表面上看,做活动以后疯狂买衣服鞋子包包的用户,是创造出了需求。但是如果从单个用户ID来看,大量购买仍然会降低后续一段时间的购买频率--除非不是自用,而是转手再销售;或者是由于不差钱又有购物癖;又或者是有干爹买单之类,这些我们都作为特例从数据里剔除掉(除非你专门服务这类用户),总体上,“透支需求”的特征是存在的。
另一个是做旅行的,这个需求就不像衣服那样频繁,决策周期非常长,很多用户会提前半年/一年计划旅行,等待促销。这种情况下,大幅让利活动就非常鲜明地提前“透支”了需求,一旦有幅度较大的让利,立刻带来大量下单,后续一段时间内,同一个线路就显得相对低迷。
显然,“本来就会来消费”的这部分,不能算做活动收益,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网站从头到尾数据华丽,一切都很美好,然后忽然死掉,因为一直看显性的流量/订单,不深入下去看(当然也有些情况是故意不看),做了一两年,才发现用户池子太小,根本无法兑现所谓“烧钱能烧出的规模效益”。
如何减少“替代效应”的影响呢?显然,要么从竞争对手那里挖来用户(还要留得住),要么是接触到本来接触不到的新客人(这里又涉及非常麻烦的伪装新客的活动作弊方法和应对,本文不展开)。假如做到了一个类目的领头羊,没有明显对手的情况下,就可以清晰看到活动只是提前预支了需求,并没有凭空造出购买需求。
各个大电商平台的“人造购物节”,就是鲜明的透支需求,双十一之后,相关类目销售要受多大影响,只有商户自己知道。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所有大网站都搞人造购物节,你不透支用户需求,别人把你现有用户的需求给透支了。
2、促销疲劳
我们知道,吃药吃多了会有耐药性,渐渐就没用了。做促销活动也是这样。
之前的博客里提过一句,互联网大体有南北2个流派,北方讲究忽悠一个故事,拉来投资烧烧试试看,南方相对来说,都还是讲求保证一定利润的情况下,适度扩张。
北方流派统治了这个行业很多年,由于这种坑爹的传统,使得早期的网站活动,就是纯让利促销,网上卖东西就是比线下便宜。结果就是,每次活动都有大量的流量和订单,但是渐渐的,用户都在等优惠券,没有券就不来消费了。于是可能去年有1000个同类网站,到今年就只剩1-2个还没耗死的网站了。
对于创业团队来说,如果陷入了这样的竞争局面,做活动和不做活动其实都是死,就像打车软件前两名一展开pk,其他同类软件瞬间死光,假如在活动中发现这种苗头,及早改弦更张,是更明智的方案。
而对于已经成规模的网站来说,在这种没有最优解的复杂博弈情况下,其实还真的是和青春热血漫画一样,需要一批敢于担当,不怕背黑锅的中层和高层的共同努力,才能安然度过,如果内部不稳,很容易不战自败。
如何减少“疲劳度”的影响呢?
首先,通过小规模的活动和平时的调研,摸摸目前这个类目下,不同用户群的促销疲劳度现状。打入新市场的福利就在这里,例如三四线城镇啊,海外市场啊,都能让很多早已用烂的招数重新焕发青春。
显然,当数据有所准备的情况下,是继续投入疲劳度很高的市场,还是打入疲劳度低的新市场,时机和力度的roi,都是可以计算的。
其次,严格控制促销让利活动的对象人群,宁可发不出去,影响活动业绩,也不要重复发给同一批用户,越陷越深。
这一条说起来真的很容易,但是现实世界里,在背着kpi的情况下,有多少人还能做到,就不是技术层面,而是一个职业操守的问题了。
很晚了,暂时先搁笔,有心情时候再继续。用数据来回溯和预测网站发展,真的是有很多故事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