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游戏投资:腾讯平均4天投1家,万物皆可“元宇宙”
“所有人都在投元宇宙,所有的项目都属于元宇宙,元宇宙的边界无限放大,或者说游戏的边界无限放大。”一位资深游戏投资人这样形容现阶段的游戏行业。
新概念点燃了引线,让游戏行业投融资市场爆发。
一方面,已经很久不过问游戏项目的VC们重新入局,将数不清的热钱投入“元宇宙”的构建中。上周在中国创投峰会上,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周逵甚至指出,红杉资本最关心的赛道就是数字媒体或数字娱乐行业。
另一方面,游戏大厂们依旧在焦虑、内卷、撒钱。根据IT桔子数据,仅上半年,腾讯就出手投资了43家游戏公司,换句话说,平均每隔四天腾讯就投资一家游戏公司;向来信奉“大力出奇迹”的字节跳动以40亿美元并购了沐瞳科技,完成上半年游戏行业最高的一笔并购交易。
二者共同推动了游戏赛道一级市场的火热,据IT桔子显示,2020年游戏行业共发生了191笔投融资,而今年刚过半,游戏行业的投融资数量就已达到了116笔,热度持续上升。
但火热的表象之下,属于游戏的“围城”依旧没有被打破。游戏依旧是个成功率极低的行业,尤其是涉及到云游戏等前沿概念的To C项目,连“活下来”都是难题;游戏投资依旧面临退出难的问题,近几年能完成IPO的项目屈指可数;腾讯、字节跳动等大厂“钞能力”的封锁下,中小游戏公司承担着极大的人才流失压力。
正处于聚光灯下的“元宇宙”也不见得就是游戏行业真正的未来,虽然资本已经掀起了一波狂欢,但没有人知道这到底是又一次内容消费革命,还是一场与泡沫的共舞。
万物皆可“元宇宙”
VC对游戏赛道的投资,从全都不投到所有人拼命地投,只差了一个“元宇宙”。
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的科幻小说《雪崩》提到:“只要带上耳机和目镜,找到一个终端,就可以通过连接进入由计算机模拟的另一个三维现实,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中拥有自己的分身。”这个虚拟空间,便是“元宇宙”。
29年后,“元宇宙”再次翻红,并迅速在资本市场形成一场冲击波:
五源资本与高榕资本在今年1月份以3000万美元入股了一家专注于游戏AI探索的初创公司超参数科技;
海纳亚洲、创世伙伴资本、云九资本、光源资本在今年3月联手投资移动沙盒平台研发“新贵”MetaAPP;
“牛市女皇”Cathie Wood带领其团队提出了15个宏大而前景广阔的投资主题,其中就包括“Virtual Worlds(虚拟世界)”;
红杉资本将“数字娱乐行业”列为重点方向;
......
财务投资者们在狂欢,战略投资者也没有放过新概念。
米哈游为《原神》打上了“中国的元宇宙”的标签,其CEO蔡浩宇在今年2月份的分享会上提到,希望未来10到30年内,能做出让全球十亿人生活的“虚拟世界”。同时,米哈游通过投资手段加速虚拟世界的构建,其以1.6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0.92亿)入股定位“社交元宇宙”的Soul,以1.5亿人民币投资了一家云游戏技术服务商蔚领时代,大手笔布局前沿概念。
正在翻滚的“元宇宙”投资热潮,与云游戏、VR/AR概念刚刚崭露头角时收割的资本热度有些相似。
“现在确实是可以找到一些技术跟产品的苗头,技术发展、用户消费习惯改变、设备的迭代、包括与区块链这些概念相结合,大家觉得逻辑能讲通,在这个时间点就形成了共识。”上文提到的游戏行业投资人这样解释,“加上市场上的钱太多了,像红杉、高瓴这样的大基金,面对这样的机会不可能不去做。”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很难在新的风口诞生后做到冷眼旁观,即使所有人都知道现在市面上可能90%的项目都是炮灰。看看之前的例子,云游戏谈了这么多年,即使支撑云游戏发展的技术问题基本已经攻克,其商业化问题依旧无法解决,现如今也几乎只有To B项目还会传出融资消息;VR在一级市场被追捧过、被冷落过,直到现在以“元宇宙概念股”的身份卷土重来。
类似的,“元宇宙”的未来似乎也太过遥远、太过不确定,但是——万一呢?
所有人都在赌这样一个“万一”。基金分析机构溯元育新联合创始人Alex在一个采访中提到:“一个虚拟世界里面的虚拟金融系统的变动有可能导致真实世界里面的滔天巨浪。”当用户在元宇宙中构建出虚拟人格、搭建社交关系、建设经济体系,其边界就远远超过“游戏”,对应的商业价值难以估量,这正是“元宇宙”的诱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