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企业的起源与演进
一、企业的起源与演进
1.业主制企业
优点:
组织简单,便于管理;外界政治环境对其影响小;
业主享有完全自主权,便于发挥个人能动性;
业主自负盈亏,更注重预算、成本及风险。
缺点:
规模小、资金筹集困难;
企业权利高度集中与业主,受制于业主生命期;
业主承担风险大,为规避风险缺乏采取创新的动力。
2.合伙制企业
合伙制企业是两个或多个出资人联合组成的企业。
优点:
扩大了资金来源,有助于扩大规模;
虽然有多个产权人,但其产权结构完整统一;
合伙人分散了经营压力。
缺点:
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风险较大;
合伙人间缺乏制约机制;
合伙人退伙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寿命。
3.有限责任制
特点:
有限责任制;
股东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控制权分离;
公司永续生命。
二、企业理论
1.古典企业理论
生产力发展→精细分工→劳动合作→企业是一种好的组织形式;
缺点:未能说明企业形式的合作为何能创造财富;未能说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2.新古典企业理论
企业是一个“黑箱”,将生产要素转化为产出;
缺点:忽略了企业内部的异质性;忽略了成本市场需求的差异;忽略了市场结构的变化。
3.交易成本理论
由科斯最早提出:企业的本质是对市场机制的替代以有效节约交易费用。
缺点:忽略了企业的生产属性;契约数量减少不代表企业交易费用低于市场交易费用;不能简单地用契约的不完全性和期限区分企业契约和市场契约。
4.不完全契约理论
格罗斯曼、哈特和摩尔范式(GHM范式)将企业看成是可控制的物质资产集合,认为企业是一种合约关系。
企业问题:合约不完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分配没有明确规定的剩余权利。
特点:企业被看做可控制的物质资产的集合。物质资产成为了员工的依赖物,也成为了业主权威的来源。
缺点:忽略了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所具有的专用性。
第二节 公司治理的概念及理论
一、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现代公司有两大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股权结构的分散化;第二个特征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
股权结构分散化的不利影响:
公司的股东们无法在集体行动上达成一致,提高了治理成本;
对公司的经营者的监督弱化;
股东和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处于被机会主义行为损害、掠夺的风险之下。
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不利影响:
管理者权利增大,股东利益与管理者利益发生偏离,会出现管理者损害股东利益的倾向。
二、公司治理的概念
1.公司治理的定义
狭义:
公司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
广义:
不局限于股东,还涉及雇员、债权人、供应商和政府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体或个人。
2.公司治理的概念理解
公司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结构主要侧重于公司内部的治理,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制主要指除企业内部的各种监督机制外的各项市场机制,包括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媒体舆论、政府等。治理机制包括权益机制、市场机制、管理机制三大类。
从权力制衡到科学决策:
公司治理的目标不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相互制衡,它只是保证公司科学决策的方式与途径,权力制衡只是方法,科学决策才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公司治理能力:
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不能保证良好的治理效果,公司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与公司治理能力、治理环境等因素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并综合形成了公司的治理能力系统。
三、公司治理理论
1.委托代理理论
概述:
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股东等)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经理等)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力,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两类典型代理问题:
两类问题分别是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公司权益分散,众多中小股东对管理者监控的收益小于成本,倾向于搭便车行为;代理人与委托人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代理人对自己的行为有私人信息,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不一致;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代理问题的主要来源。信息不对称可分为事前信息不对称和事后信息不对称。事前信息不对称主要产生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逆向选择问题。)
代理成本存在。
针对信息不对称解决代理问题的措施:
针对事前信息不对称采用信号显示机制措施:学历信号显示;财富信号显示;经历信号显示。
针对事后信息不对称:契约完善;委托人的监督;对经理人的激励。
对委托代理理论的评价:
委托代理理论推动了公司治理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该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同国家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的不同使其面临的主要公司治理问题不同;很多国家的上市公司要同时解决股东和经营者以及不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2.资源依赖理论
组织需要通过获取环境中的资源来维持生存,组织的策略无不与组织试图获取资源、控制其他组织的权力行为相关。组织对某些资源的需要程度、该资源的稀缺程度、该资源能在多大程度上北利用并产生绩效以及组织获取该项资源的能力,都会影响组织内部的权力分配格局。
3.利益相关者理论
股东并不是唯一的所有者,他们只能拥有企业的一部分;
并不是只有股东承担剩余风险,职工、债权人、供应商都可能是剩余风险的承担者;
真正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操心的,是与企业利害关系更为密切的经理人员和广大职工;
出资者投资形成的资产、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财产增值和无形资产共同组成公司的法人财产。
四、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影响公司治理重要性的主要因素有:公司高管的高薪酬引起了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不满;机构投资者的监管意识在不断提高;更多的利益相关者介入到公司治理中;随着公司的市场化,“内部人控制”现象更为明显;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冲突加剧。
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促进企业股权结构的合理化。
公司治理问题的根源是公司制度本身,因此公司治理是针对公司制度的治理。
公司治理最大的特点是动态性。
第三节 三大公司治理问题
一、经理人对于股东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当前一般认为内部人控制问题主要表现有:过高的在职消费,盲目过度投资;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及时;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过度耗用资产,工资、奖金等收入增长过快,侵占利润;资产转移,敷衍偷懒;大量拖欠债务,甚至严重亏损;等等。
1.“内部人控制”问题提出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内部人控制”的成因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3.治理“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基本对策
首先,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加大监督力度;其次,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形成企业内部权力制衡体系;最后,完善和加强公司的外部监督体系,使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公司的监督中,再结合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构建对企业经营者的外部监督机制。
二、终极股东对于中小股东的“隧道挖掘”问题
“隧道挖掘”有许多表现形式,例如,可以通过资产购销、产品购销的关联交易,以对控股大股东有利的形式转移定价,债务担保,对公司投资机会进行侵占。另外,还可以通过各种金融手段直接实现利益侵占,如采用通过扩股发行稀释其他股东权益、冻结少数股权、操纵上市公司的会计报告、激进的收购行为、以低于市场价格回购中小股东的股票,以及“高派现”等其他旨在侵害中小股东的各种财务交易行为。
三、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传统股东价值理论过度关注投资者利益而忽略了债权人、员工、供应商、社区、顾客等利益群体。
让所有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公司治理事务存在弊端,会产生权责不清的问题,降低公司效率。
第四节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机制
一、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1.股东大会
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公司内部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二是公司的非常设机构,除了每年的例行年会和特别会议外,股东大会并不会在公司出现。
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如果法律没有保护小股东的特别条款,拥有绝对控制权的大股东便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绝对地控制公司,董事会与股东大会的效果是完全等价的。
2.董事会
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负责公司及其经营活动的指挥与管理。它对股东大会负责,是股东大会闭幕期间公司常设的权利机构,是集体行使权力的机构。股东大会所作的公司重大事项决定,董事会必须执行。
董事是指由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具有实际权力和权威的管理公司事务的人员,是公司内部治理的主要力量,对内管理公司事务,对外代表公司进行经济活动。
3.监事会
依据董事会的模式,监事会的设置在国际上有以下三种类型:公司内部不设监事会,相应的监督职能由独立董事发挥,以美国为代表;设立监事会,且监事会的权力在董事会之上,这种董事会模式又名双层董事会,以德国为代表;设立监事会,但监事会与董事会是平行机构,也叫复合结构,这种董事会模式以日本最为典型,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韩国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也采取类似模式。
4.经理层
经理人是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和行政事务的负责人,由公司董事会聘任,在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规定和董事会授权范围内,代表公司从事业务活动的高级管理人员。
二、外部治理机制
1.产品市场
产品市场的竞争对经理人员的约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只有最有效率的企业才能生存,作为企业的经理人员自然也就面临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产品市场的竞争可以提供有关经理人员行为的更有价值的信息。
2.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也称为控制权市场。资本市场对经理人员行为的约束是通过接管和兼并方式进行的,也就是通过资本市场上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的方式进行的。
3.经理人市场
存在于公司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会因为管理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关注而得到缓解。而管理者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关注主要来源于经理人市场。
第五节 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
一、公司治理基础设施
1.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为保障投资者利益、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而依照法律规定必须将自身的财务变化、经营状况等信息和资料向证券管理部门和证券交易所报告,并向社会公开或公告,以便使投资者充分了解情况的制度。
信息披露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起到监督、激励、契约沟通作用,并且信息披露有助于外部治理机制的有序运作。
2.中介机构
主要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和律师事务所等。信用中介机构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公司披露信息的质量,以减少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提高中介机构独立性可以采取两种方案:一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促使信用中介机构对投资者承担责任,如设立代表最低质量标准的信用中介机构许可证、调查中介机构违规案件、取消中介机构经营许可证,对情节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建立评价二级信用中介机构以保证一级信用中介机构的质量,比如行业协会和自律组织等。
3.法律法规
公司法、银行法、证券法、破产法、劳工法等各部门法律均会对公司治理产生重大影响。投资者法律保护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对投资者的保护条款及这些条款的执行情况。
4.政府监管
政府监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一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市场失灵;二是由于法律的不完备性,需要通过政府监管加以弥补。
有效的政府监管体系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法律监管、行政监管、市场坏境监管、信息披露监管。
5.媒体、专业人士的舆论监管
舆论监督的实施主体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即公众和媒体层次。公众作为舆论监督的主体,是舆论话题的发现者与提供者。而媒体一方面是公众舆论监督的实现途径和输出管道;另一方面也是舆论监督话题的发现者与供应者。
二、公司治理原则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司治理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确保有效的公司治理框架;
公司治理框架应该保护和促进股东权利的行使;
平等对待全体股东;
公司治理框架应承认法律法规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权利,并鼓励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在创造财富和工作岗位以及促进企业财务的持续稳健性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
公司治理框架应确保及时、准确地披露公司所有重大事件的信息,包括财务状况、业绩、所有权及公司的治理情况;
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
董事会应能够在公司事务中做出客观独立的判断;
为了更好地履行其职责,董事会成员应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信息。
(文章首发于微信订阅号:木叶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