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阴。
阅读书目:《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
作者:程修凡,生于1999年,是一个高三在读的学生,酷爱研究历史。初三时因随父母访学而前往美国加州,就读于当地的威尼斯高中九年级。当时,历史老师丹尼尔与众不同的课堂教学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回国后,他重新整理了学习笔记并撰写成书。
金句 :
故事是谁说的,说了什么,没说什么,重点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都是需要破解的“语言”。
通常情况下,种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暴力是因为一方成了被歧视的对象——others。
我们应该教学生去“研究历史”,而不是教学生历史。
历史不是凝固的,而是多变的;历史不是一个定论,而是有多种声音,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因人因时而不同。
记录及感悟:本书是一个十七岁的中国学生程修凡所著,还有一个副标题: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作者以白描的方式展示了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细节;下篇是作者对自己做过的几个历史项目研究的详细介绍,可以看作是作者初具批判性思维后的成果展示。
一、丹尼尔老师的历史课开场白,居然是一次午餐打架事件。丹尼尔老师是作者在美国求学时的历史老师,十分有亲和力,擅长用提问、讨论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丹尼尔的课上,小组讨论的比重较大。正式上课前,丹尼尔会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小组讨论,而后随机抽三位学生回答。这样的预热瞬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时间里十分活跃。作者的第一堂历史课居然是从处理一桩“午餐打架事件”开始的:校长要处理一起学生打架事件,为查明真相,询问了很多老师和学生,他们都是目击证人。结果,校长收到了不同的证词,并且非常重要的是:没有一个人说谎。丹尼尔老师让“校长”们分组开会,讨论了三个问题。表面上看这三个问题都是围绕事件本身来进行,实际的目的却是让学生们对历史教学的几个重点予以明确并进行思考。讨论结束,丹尼尔老师进行了深化与总结:故事是谁说的,说了什么,没说什么,重点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都是需要破解的“语言”。
二、丹尼尔老师用一周的时间,指导学生研究犹太人大屠杀,思考暴力和屠杀产生的根源,作者记录了一份完整教案。周一,丹尼尔老师主要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了解犹太人大屠杀的事实,并传授读图技巧。周二,丹尼尔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对犹太人大屠杀负有责任的不只是希特勒、党卫军的领导人和纳粹高官,几乎所有的德国民众都参与了,他们对屠杀犹太人的态度是默许的,甚至是支持的。周三,丹尼尔老师首先大声朗诵了马丁·尼莫拉牧师的名言,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单词bystander和 upstander两个单词,要求学生思考他们的含义。接着下发了两个材料,里面的人都在大屠杀期间拯救了犹太人,但有所不同。让学生感受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人性是丰富和真实的。周四,丹尼尔老师继续让学生一起探讨bystander和 upstander的故事,让学生探讨一个复杂的道德和公民问题。周五,学生首先分享了两个角色改变的故事,然后,丹尼尔老师让学生做案例分析。历史并不遥远,历史课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五天课程中,师生一起阅读,一起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深入思考和互动交流锻炼了自我的理解力,明白了大屠杀产生的根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
三、学生可以不做历史学家,但要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和思考。学生不一定要成为历史学家,但一定要学会像历史学家一样进行批判性阅读,去伪存真,侦破历史的真相,并且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阅读一手文献。考察两种教科书的不同记载。解读不同立场的文献。进入历史的语境中阅读。
四、被忽略的中国背后,是美国的地域歧视、种族歧视和国家自大。“不说什么”也是需要破解的,美国教科书忽略中国是什么原因呢?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和美国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阵营,还有以下三个原因:地域歧视。美国教科书里有强烈的西方中心思想,正如二战时的美国立场――“先欧后亚”。美国教科书对中国的忽视,正如二战时他们对中国的态度一样。种族歧视。“先欧后亚”是一种“欧洲中心”论,它背后躲着的应该是“白种优越论”。今天,美国有了黑人总统奥巴马,肤色歧视依然存在。国家的自大。被忽略的中国旁边,站着的是被夸大的美国。美国课本和课堂都带着夸大美国的性质。美国人喜欢把国际社会积极动向的功劳记在自己头上,认为一切好事都源自华盛顿的智慧。
历史的学习应该是有分析有思考的,继而才能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去纵观去展望,并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把握未来,坚持做有温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