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我们是否时常发些“年轻的时候不懂事,为什么没有多学点知识呢?”,想着不能回去的时光,那种绝望不言而喻。然而,还有更为绝望的事:我们把这样的话讲给孩子们听,显然是充满了真诚的劝说,却没有任何可能让他们明白,有什么比发现自己没希望了而后又明显能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也同样没希望而令人绝望的事情呢?那真是难以言表而又实实在在的痛。要想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僵局,首先我们得明白知识到底是什么。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一种竞争性优势……等等,知识是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这些通通表明知识的本质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的那些信息。我们在学知识时,只考虑有用没用,却忽略了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维度――时间。于是,很多人小学毕业之后就不再读书了,又有一批人初中毕业之后就不再读书了,还有一批人高中毕业之后就不再读书了……绝大多数人直到本科毕业,也没分清上学、读书和学习之间的区别,他们分分钟都有可能停止进步。还有大部分人在判断知识是否有用即所谓的干货时,希望它马上有用,立竿见影,希望知道这个新知识,瞬间脱胎换骨,我们相当于主动剔除了很多短期看起来没用但长期绝对有用的知识,二三十年过去,被动地意识到灾难性的结果,却完全不知道自己当初错在哪里,只能表达出来含混的措辞――当初不懂事,假如我们真的能想明白,说清楚自己当初怎么不懂事,做错了那些决定,最终能有什么样的方法让自己的孩子避免重蹈覆辙,就不会那么绝望了。
认识了知识是个什么“鬼”后,我们应该怎么学习呢?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时间碎片化,有人就认为我们应该学习碎片化的知识,这显然又是误解,事实上碎片化的只是时间而非知识,碎片化的信息是无法构成知识的,这好比房子的确是由砖头构成的,但仅仅一堆砖头擂在那里,我们完全不能称之为房子,知识是有体系的,正如房子是有构架的一样。学习时间碎片化了,学习过程依然是长期持续且连贯的,况且学习时间不是现在才碎片化的,试想我们从小学的学习不是一节数学一节语文吗?并不是整天语文或数学呀!
学知识还应该有一个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只有博学的人才有这个能力,甚至是机会。于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莫问前程但行好事”是最佳策略,因为最终有一个天然的回报:融会贯通。并且,一旦融会贯通的效果出现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自动形成。
试想一下吧: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真的很大,有些人脑子里只有一堆砖头,当然有些人更惨,他们脑子里只有零星几块砖头碎片而已,另外一些人脑子里有一栋房子,还有一些人脑子里有高楼大厦,更有一些人脑子里有一整座城市。我们会是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