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影院里感受着一段歇斯底里的爱情,能够无动于衷的人大概也就只有我了,些许是因为一张惨白的纸,不忍上色,不愿上色,不敢上色的缘故,因而对此类情情爱爱、分分合合的感触不敢这么深刻,准备充足的纸巾却没有泪点,看着“左邻右舍”的人对感情的抨击,反而看他们的眼光都带着“神经病”三个字。后座的那位小姐姐,我真的一点都不好奇她为何一直“呐喊”--“渣男”二字。也不好奇那个人做了什么让她这么痛恨,不顾场面,失了分寸的碎碎念,激动的小脚(也有可能是大脚)快把我的“龙椅”都掀翻了。内心只有“诶~shit”能表达我整场看电影的心情,那个时候,我竟然也跟着那位小姐姐内心“痛骂”--“渣男”,为什么“你”要这样伤害她,她又间接来“伤害”我?抓狂的内心还是要抑制住,我不是圣女,毕竟也不能影响其他人,欲哭无泪!忍吧!!
喜欢彩色部分的林见清和方小晓,简单纯粹的美好,甜蜜互动,牙齿都快被融掉了。喜欢“在等公交车时,男主把女主抱上栏杆”的那个动作;喜欢“男主把兴奋不已的女主从沙发上拦截并狠狠抱住她坐在沙发上”的那个力度;喜欢“女主调皮的用脚用力蹬门板,假装MakeLove”的那个暧昧又搞笑的场景...这些细小的情节,让我对爱情充满了所有美好的幻想,感慨那句“为什么从来都没有一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是幸福的”,而不敢奢望太多。
见证了见清从单纯的一个男孩成长为稳重优秀的男人,见证了小晓的物质追求到死心塌地的追随“备胎”。很多人或多或少对这戏褒贬不一的评价。一个影友说电影中有两地方不太能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意义,一是为什么伊恩找到凯莉的时候,2018年黑白色的世界瞬间绽放彩色,见清和小晓不是早就遇见了吗?一是女主不是从头到尾要的就是房子吗?为什么男主有房后反而不想跟男主生活了?他们本来是有机会一起相守到老的。
我解释不了“伊恩找到凯莉”的那层意思,却很懂导演为何这么做。如果早遇见了都通用彩色的话,又怎么能明显的区别现在和过往的不同呢?他们再次遇见的时候,说明他们已经回不去以前那条简单的路了,各组的生活不再拥有彼此的存在,等到色彩的回复,在小晓收快递时,镜头恰好透露出小晓满屋子的杂货,而见清的爸爸给小晓一封信,衔接着小晓还是原来的小晓,一成不变。
最初的小晓率真洒脱,物质女孩,原生态家庭多少是有点影响到她的价值观、婚姻观,她是缺乏安全感的,当她知道见清为了自己殴打他人并入狱,便“永生相随”。当她发现见清每日每夜打游戏,而不思进取,“决心”离开。这个“决心”是留有余地的,她仍然希望见清找到她后,能够踏进那个地铁门,她就“决心”跟他相守,然而事以愿违。见清的决心却是要改变自己,成功后再“找回”她。他只是一直不知道小晓的真正想要的不是“房子”这么简单。
交往中的男女是彼此琢磨不透的,也有人认为女主做作。可生活又是谁能够明白的呢?“有些人一定错过就不再”或许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
我深刻的认为这个“我们”,不单指男女主角,还有男主的爸爸。从07年的那句“我最恨春节,每年回家就跟逃难似的”到如今“坐飞机赶回北京过年”反映着时代的巨变,“回家过年”是因为家里有思念的人,“回北京过年”是因为思念的人在北京;从爸爸与多人一起共饮“春节”到“独守空房”反映着现代孤寡老人的独守,年轻人都到城里去了,“多数同伴”也已经年老或离去了,“独守”或许只剩下自己在慢慢变老罢了;从男主有钱买房想让爸爸一起搬迁到北京,反映出现代年轻人的无奈,殊不知父亲去了城区生活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孤独。
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思考,从各方面。毕竟过往与现状截然不同,国家发展迅猛,引发国人知识、文化、教育、经济等因素也跟着突飞猛进,思想的变迁就是一大进步。因而我们学会了不仅要从自己,也要从他人,从现状等各角度思考,不能“随心所欲”,我们的“认知”和上一辈的“认知”毕竟早已差强人意。
祝愿美好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