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交流用语言,将思想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也是语言,因此语言无处不在。
磕磕巴巴是语言,流利顺畅是语言,粗俗的是语言,斯文的也是语言。人都是追求美的,一个人,面容娇好远赛相貌狰狞。语言也得美才好,文字留存下来的语言尤其如是。
文字有多种,没有哪国文字可以与汉字媲美,语言有多类,只有汉语堪称美轮美奂博大精深。
一篇文章,材料和主旨是内容,结构和语言是形式(结构不在本篇讨论之列)。内容是质,语言是文,孔子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言而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好的文章是好的内容和好的形式的完美结合;一篇文章,语言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久远。诚如夫子所言,好的内容要有好的形式来体现,这个形式就包括语言,而好的语言应该是美的语言。
语言美有多类。
(一)清水芙蓉,天然雕饰类。就如一个碧玉女子,无需刻意修饰,生就齿白唇红,明眸善睐。我以为平实的语言属于这一类。书写者表达自然流畅,即所谓行云流水,阅读者读来轻松愉悦,如沐春风,叙事写景抒情哲理均能轻松领会。这样的文字,往往单看每一句,似乎人人会写,若就整篇而论,又不是人人能为,让读者觉得妙不可言,自叹弗如。这类语言,看似简单平易,实为语言上层。
(二)清新典雅,有诗人气质。仿佛一个女子,本来也漂亮,但是还有点儿缺陷,比如鼻子不够高,皮肤不够白。那就隆隆鼻子,施点儿粉黛。或者本来已经够漂亮,再于锦上添点花儿,使其更加迷人。比如文中多寻章摘句,语言骈散结合,用词典丽,文风清新雅致,虽刀削斧凿过,过后又不见痕迹,整篇也浑然一体。
(三)书卷气浓,有学者气质。这样的文章自然也免不了成句或成段引用古文,因为古书读得多,古文底子厚实,自己的语言也古色古香,书卷气十足。一个简单的意思,本来平白的语言也可表达,倘若参杂些古文,调整下语序,就成了此类文风,写作者自己喜欢,读者费点思索,认真玩味也觉颇有意思。
后二者似乎在语言的功力上超过第一类,但若就思想的易于传播而言,还是前者。
好的语言还必须长短句相间,长句多了不好,尽是短句也不好。长短句搭配起来,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好的语言忌讳三种倾向:(一)屈诘聱牙类。这也是一种风格,有些人,古文读得多了,想使自己的文字带点古气,活用古文词句,仿佛列为文化遗产的旧式建筑,这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过了头儿,一句本来更容易讲明白的话一定要用古文别别扭扭地表达出来,读者只有反复斟酌才能领会,就不好了。写作者累,读者也累,思想的传达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二)故作高深类。这类语言风格常见于一些散文诗中。文章都是用来传达思想或者表达情感的,散文诗也不例外。散文诗是具有散文的语言风格和诗歌的意境的文体,个人以为,它应该用平白如话的语言或者清新典雅的语言来构建若干诗样的优美或壮美的意境,能够让人迅速领会才好。但是有些散文诗似乎专以让别人读不懂为目的,读多少遍都不明白,遇见这样的文章,我是只能投降只能放弃。
(三)泥沙俱下类。这样的语言,好坏兼有,有语言精华,也有一些糟粕的语言携带着糟粕的思想,破坏了文章的美,就有点儿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