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函数: lambda
不需要显式地定义函数,直接传入匿名函数更方便。
>>> list(map(lambda x: x * x, [1, 2, 3, 4, 5, 6, 7, 8, 9]))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关键字lambda
表示匿名函数,冒号前面的x表示函数参数
限制:只能有一个表达式,不用写return,返回值就是该表达式的结果。
好处:函数没有名字,不必担心函数名冲突。
把匿名函数赋值给一个变量,再利用变量来调用该函数
>>> f = lambda x: x * x
>>> f
<function <lambda> at 0x101c6ef28>
>>> f(5)
25
同样,也可以把匿名函数作为返回值返回,比如:
def build(x, y):
return lambda: x * x + y * y #返回的是个函数 调用build(2,3)()
装饰器(Decorator)
装饰器(Decorator):要增强某函数的功能,但又不希望修改该函数的定义,这种在代码运行期间动态增加功能的方式,称之为“装饰器”(Decorator)
1)函数的__name__
属性,获取函数名。注:__
是两个_
- 栗子
#定义一个能打印日志的decorator
def log(func):
def wrapper(*args,**kw):
print('call %s():'%func.__name__)
return func(*args,**kw)
return wrapper
#log函数接受一个函数作为参数,并返回一个函数。
*args,**kw
前一个是可变参数,就是随便传入的参数个数不定,后面那个是关键字参数,个数不定,在函数内部自动组装为一个dict。
这个东西在函数里,感觉没发挥啥作用。
@log # 放在now()函数出相当于执行了now=log(now)
def now():
print('2017-5-11')
>>> now() #即会运行now()函数,还会在运行now()前打印一行日志
call now(): --->这就是装饰器里定义的,先返回了这个
2015-3-25
@log
相当于执行now=log(now)
,由于log()是一个decorator,返回一个函数,所以,原来的now()函数仍然存在,只是现在同名的now变量指向了新的函数,于是调用now()将执行新函数,即在log()函数中返回的wrapper()函数。
wrapper()函数的参数定义是(*args, **kw)
,因此,wrapper()函数可以接受任意参数的调用。在wrapper()函数内,首先打印日志,再紧接着调用原始函数。
- 栗子
如果decorator本身需要传入参数,则需要编写一个返回decorator的高阶函数
def log(text):
def decorator(func):
def wrapper(*args,**kw):
print('%s %s():'%(text,func.__name__))
return func(*args,**kw)
return wrapper
return decorator
写到这里给我的感觉就是:外层的函数不断返回内层的函数
先最外层的log函数里传入参数,然后返回第二层的decorator
#以下是调用
@log('execute')
def now():
print('2017-5-11')
now() #execute now(): 2017-5-11
但是现在
>>> now.__name__ #返回的那个wrapper()函数名字就是'wrapper',所以现在now函数的名字变了
'wrapper
所以需要把原始函数的name等属性复制到wrapper()函数中,否则,有些依赖函数签名的代码执行就会出错。
利用Python内置函数functools.wraps
完整的写法:
import functools
def log(text):
def decorator(func):
@functools.wraps(func) ###这个。。。呃。。。
def wrapper(*args, **kw):
print('%s %s():' % (text, func.__name__))
return func(*args, **kw)
return wrapper
return decorator
记得外层的函数先运行,层层套进
还没完。。。还没完。。。这么肤浅的理解,我要记得来第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