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下课后老师提醒我们赶快进系统把实验题做完,不然临近期末很有可能会出现访问量过多网站崩溃做不了题的情况。走到楼梯口的时候我问一起上课的室友:“啊啊啊啊,我忘了实验题这一回事,你做了吗?”“没呢,大多数人都没做,你放心吧不急。”有同一节课下课的同学从我们身边路过,“那个什么实验题你做了没?反正我是没做。”“没做没做,大家都没做,这么早谁去做那玩意,都是到期末花两天一次性全给做完。”室友对我努努嘴:“你听吧,真的是大多数人都没做,别担心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多数人做的大多数事变成了一个标准,一个习惯或者说一个“底线”,你若不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就会变的怪异、另类、不合群。
闯红灯吧,大多数人都过去了,你还在这里等,真傻,法不责众啊。
出去玩吧,大多数人都在浪,你宅在寝室或者泡图书馆,真没意思啊。
考证书吧,大多数人都考了,你不考以后竞争不过他们,找不到工作啊。
睡晚点吧,大多数人不到十二点不睡觉,你十点就上床了,20岁过80岁的生活啊。
…
在大家的思维定势里,好像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完全正确的、可信的。诚然,我并不否认通常情况下被大多人认可的确实是好的,就像我们在线上购物时排除店家刷单的情况下选销量高的产品碰雷的概率要低很多。但是这不是一个绝对标准,尤其是在“做人”这件事上。
在我刚上大学,本着多去体验的想法曾经在一家餐厅里做过一个月的服务员,在接连28天的无休上班后我坚持不下来了,满脑子想的是不愿意干了,刚好被又碰到一个极其刁难的客人,仍不住躲在洗手间里给爸爸打了电话说自己怎么怎么委屈,特别是爸爸一句“不想干就回家吧,不用出去受委屈”让我更加坚定辞职的想法,然后想好说辞,中午换班的时候和老板谈。
老板起初一直在劝说我坚持下来,他说服务员这一行是可以学到很多经验的。当时的我根本听不进去,带着点年少轻狂:“每个工作都能学到经验,我学的专业是审计,我不需要当服务员的经验,而且我以后可能永远不会再当服务员。”“我知道,我是当兵退伍的,没有上过大学,所以像你们这群大学生来的时候我很高兴,我最开始做餐饮的时候也很困难,最早的一批人基本都走光了,到现在我都能从进来的客人的身型、走姿判断他一会要喝红酒还是白酒,这才把餐厅做到这么大。可能你觉得像你这么大的小姑娘特别是学生都受不了这个苦,可是成功不是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中,你要想成功,就必须做那些少数,抓住机遇。19岁的我肯定不如你,我当你年轻理解你放一天假,后天再来上班。”
书本上再多的理论知识都没有现身说法带来的影响大,我最终坚持到约定的日子结束了我的服务员生涯。
不要做大多数啊,朝着你喜欢的方向,按着你制订的计划勇往直前,虽是锦衣夜行,可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