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春雨贵如油”,清明时节的雨,如牛毛,像花针,细细密密,随风潜入到泥土中,悄无声息地滋润着万物茁壮成长……
此时,适合倚窗读书,遐想连篇;适合翻土犁田,播种春耕;当然,最适合的,是呼朋引伴,踏青探春。
若你在郊外远足,可千万别只顾着欣赏那满树的繁花,也许,你可以注意看看脚边,说不定就会发现一些平日在菜场里看不到的野菜,不妨采集回家,用它们做一道乡野风味的小菜,那样才算是真正地品尝了“春天的味道”呀!
提到清明时节的野菜,很多人一定首先想到的是“清明菜”,这种野生的植物生命力极强,但如果不留意的话,很有可能会被误认为那是不知名的杂草: 修长直立的茎上对生着细长的叶子,上面布满了白色蛛丝状的绵毛,在挺立的茎杆上伸出几片微微泛黄,又带点青色的嫩叶,在嫩叶的顶端上托着一小簇莲状的花蕾——乍一看,这也实在是长得太普通啦!
一到春天,这种不起眼的野菜便在春雨的滋养下,纷纷冒了出来,在山谷中、田坎边、山坡上,甚至是荒地里,随处可见。
在西南地区,每逢清明时节,当地人总会到郊外采摘一些清明菜,将它的嫩叶嫩叶部分洗净、切细、煮熟之后,拌入到按比例调好的糯米粉和粘米粉中,倒入温水和匀,按个人口味放入肉丁或是豆沙,揉搓成面团,再用微火煎至两面金黄即可装盘食用。
这便做成了清明节的一道特色美食——清明粑。
轻轻咬开软糯的面团,还没等入口,一股清明菜的清香便在口中散开,在唇齿之间的一张一合中,香甜的内馅慢慢滑开,于是,那久违的山野滋味便从口腔、鼻腔处满溢而出,让人不禁感叹: “这才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呀!”
关于清明粑,还有一个典故:
相传明朝建文皇帝在“靖难之变”后从南京流落到贵州,并在长顺县一个叫“白云山”的地方削发为僧,这个消息流传到了当地,百姓们便自发地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和六月十九上山朝佛,有一次,建文帝在品尝了百姓们自制的糍粑之后赞不绝口,当地老百姓告诉他,制做糍粑的主料是清明菜,并请建文帝为它取一个名字,于是建文帝便根据主料清明菜将糍粑命名为“清明粑”,从此清明粑名声渐起,成为了当地人在清明节的主要食物。
当然,清明菜可不仅仅只是一种美味的山间野菜,事实上,它还是一味中药材。
有研究发现,清明菜中含有大量挥发油和胡萝卜素,以及一些天然的脂类物质,它性质平实,可以驱风除湿,具有抗菌消炎、降压止痛、软化血管等功效。
在《历书》中,“清明”是指: “春分后十五日,头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这样的说法确实有一种晴朗明净的感觉: 经历过寒冬的萧瑟,在万物萌生的春天,看桃红杏白,赏青山绿水,在一片清明的天地中,远离烦扰的世事,淡去所有的凡来尘往,让原本浮躁的心在山水之间回归清宁,这真是世间难得啊!
此刻,
我,
竟忍不住羡慕起那些在乡间恣意生长的清明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