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字之力
有一个晴热的午后,我坐在躺椅里百无聊赖,似乎有些困倦,但又睡不着,于是我随手抓起身边的一本书看了起来。
这似乎是一本医书。
我看到一个症状:犯困,头晕眼花,四肢无力,舌苔厚重,烦躁不安。我跟自身对照了一下,发现每一条都惊人的吻合,我迫不及待的继续看下去。
初期只是四肢无力,后面渐渐地会四肢发抖,恶心干呕。我抬起自己的手看了看,似乎真的在颤抖,我几乎拿不住我的书了!喉咙里“咕噜”了一声,我觉得中饭直往上涌,几乎就要吐出来了!
天呐,我这是怎么了!
我急忙继续看下去,书上居然写着,这是一种晚期肺病,是不治之症。我顿感眼前发黑,我想起了很多往事,我的家人朋友,我想起很多年前的一下同样晴热的下午我在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
万念俱灰之下,我垂下双手,准备考虑后事,这时书本从我的手中滑落掉在地板上,封面冲着我,让我看到了此生最美丽的文字。
书的封面上写着:马类疾病大全。
二、标签之力
语言本来是思维的表现方式,但不知从何时起,这种表现方式突然可以起到制约思维的作用。比如我们中国人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然而全世界人口居然可以被星相学家三下五除二就分了类了:
全世界70多亿人口,按照12星座,分为12类,所有人在关于星座的描述里,都能看到符合自己的特质。
我把这种特质称为:被标签妄想症。
什么意思呢?
上学的时候我们有这些标签;学霸,学渣,校草,校花,多动症,混混……有的孩子一点什么突出的特点都没有怎么办?他是不是没有标签?不是,他叫小透明。
工作之后我们有这些标签:80后,中二病,二次元,文艺青年,死宅……
一开始是这些标签来贴我们,一个标签被定义出来了,找到一个符合的对象,贴上,找到另一个符合的对象,再贴上,如此反复几次,标签就得意地站在那里,等着人们趋之若鹜的倒贴过来。没有标签行走江湖的人,形同裸奔。
我说这些并不是想说明给自己贴标签是什么坏事,如果标签只是标签,尽管贴,可是如果我们的标签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如何待人处世,决定了我们的思考模式,那我们就赋予了标签太大的权利了。
比如有一类标签,几乎主宰着大部分人的生活。
三、有病之力
这些年外国传过一个流行的标签,叫“性瘾症”,说的是一些人因为生理原因对性行为上瘾,不管自己有没有家庭,就是要不停的出轨。
这个标签到了中国被一些道德薄弱的已婚人士看到之后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忙不迭地贴在自己身上。
一对夫妻去做心理咨询,因为男方习惯性出轨。离奇的是夫妻双方都将出轨的原因归结为男方有病,患了“性瘾症”,然后把烫手的山芋扔给医生说:你不要再做什么心理分析了,他就是有病,你开药给他吃也就是了。
这些年一些畅销书给正常人的坏毛病也做了标签:“拖延症”、“懒癌”、“晚睡综合症”、“离开手机就会死症”等等。
于是这些标签下面也很快聚集了一批狂热的粉丝,将自己看成有病的宝宝用心的呵护起来。
计划第天看书30分钟结果做不到,哎,都怪我有病,我有拖延症……
想要考个证书增加自己的含金量一直没行动,哎,都怪我有病,我是懒癌晚期……
每天顶着大黑眼圈想今天一定要早睡,结果还是在凌晨3点才放下手机,哎,都怪我有病,我是晚睡综合症……
把自己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归结为“有病”真是太方便了,谁还不能有点病,有病了就会脆弱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没有让彭于晏来亲亲抱抱举高高已经很了不起了,还想我咋的。
有病也没关系,有病还不想好那才是真有病。没见过一直赖在医院不走,哭着喊着让医生再给拉两刀的人吧?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来自基因的追求——因为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留存的时间更长。可是时间的魔法常常让人忽视基因的这一需求,转而投入当下享受的怀抱。“有病”这个标签让我们在享受的时候能够让我们更加心安理得,能够让我们不再深究这一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标签的另一个好处有点像备胎,当我们躲在标签的光环下时,我们想得其实是:我并不是爱这个“标签”,只要我想努力,我随时可以脱离“标签”,我还是阳光的我,我还是上进的我,我只是累了,休息一下马上就振作起来了!只要我想!
可是久而久之,就像第一部分我的那段经历一样,在标签光环的宠爱之下,你会真的变成标签所描述的那种人,这时候,标签对人们习惯的缓慢腐蚀之力,才逐渐暴露出狰狞的面目来。
你有什么标签?这些标签给你带来过哪些好处?你有想要摆脱的标签吗?你现在还能摆脱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