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
现今几乎大部分人的手机中都装了微博,微博以其便捷、海量的信息以及与社会各界人士的“超近距离接触”等众多优势赢得了几亿人的亲睐。其中很多大V一个人的粉丝就达到了5000万+,而在其每一条微博下方的评论,也往往都有几百万,可是随着这样的微博时代的来临,让人有些匪夷所思的微博文化进去了我们的视野。
微博文化——思维娱乐化
微博的内容我们可以暂且不加讨论,但其中的思维趋势我们从粉丝的分布就可以看出一二:当我们在搜索栏中查询目前中国当红的几位明星时,我们可以看到:
(随机查询,不针对某一明星)
可以看到几位的粉丝数量均达到了千万级别,而他们每天所发送的内容有虽然一部分是有关于公益等正能量活动的,可大部分内容仍是以作为演员的角色来为大家传播信息,但其每一条微博几乎都上过微博热搜榜单。
继续来看,大学是一个国家人才的主要输出地,汇聚一个国家前沿的思想与文化。其他大学编者没怎么敢查,只把两所中国最顶尖的大学输入了进去,可得到的结果还是有些令人无奈:
明星们的生日微博下几千万的评论祝福,而知名大学日更的历史人物分享下却只有寥寥几个赞与评论…… 这样的对比可能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我们也可以看到,现今大部分人思维所趋近的方向:娱乐化、大众化、对演绎明星较为狂热的崇拜与追随,这样的现象虽然有它积极的方面,比如舆论焦点的公众人物可以引导大家向良性方向发展,可娱乐人物毕竟具有其局限性,有深度有广度的观点大家一般都很难在其中看到。
微博文化——热点集群化
我们可能往往都会遇到这样的经历,打开微博推送的头条消息,会发现许多赞和评论集中在这里,各大媒体微博也会纷纷转发头条消息,可这其中的大部分往往在过几天之后就很难可以再从微博中轻易找到(如果自己不刻意搜索的话),而火了几天的消息,就这样突然消失,大家似乎都会当做从未发生过这些事,继续捧新的头条,继续忘记着以前的故事……这样的热点集群化在很多时候能够很好的帮助一些相关问题的解决——某些部门经不住网络的舆论只得大刀阔斧的狠改几下,可是这样的改进却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就好像今天在街上突然抓住了条疯狗,过街老狗人人冲上去二话不说要打几闷棍,一天下来疯狗打的够呛,可第二天狗又上了街,大家也似乎都觉得那事从来就没发生过,狗屁股好了,继续上街咬人,说不定有了上次的教训这次它还会咬的更狠、跑得更快些。
微博文化——观点“评论”化
微博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具体的微博下面评论可以按赞数的多少来排列,由此,微博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评论体”文化。大家看评论大都是为了去看看别人对此事件的想法与观点,可是有观点的人很多,也不能逐条细看,那么大家为了迎合众人的心态以谋求成为热评,人们便开始苦思一些微博体,常见的有:“XXX一段话+一个拧着头的小人”、“XXX一段话+一个最普通的微笑表情”……有一些短评确实能很好的切中问题的要害,可这需要极强的对微博的理解与概括,因此更多的短评也就很容易出现片面理解微博本来意图、揪住微博中某一片段而不顾全局的反驳等现象,大家开始秉承着“不怕评不准,就怕评不狠”的原则开始大肆发挥着自己的“文采”,看着那一段话后面拧着头的小人,似乎是在说“我就说你你来打我啊”,真让人无奈……同时这样的短评体导致了很多人并不注重微博本身,而是希望找个看着“爽”的短评跟着一起痛快的发泄一下,闲着也是闲着,那不如跟场风去找些快感,管它这风是好是坏。
热点集群化造成的恶果已经数不胜数:谣言的大肆传播、网络暴力导致许多公众人物抑郁甚至自杀……我们似乎都没有犯什么错,可我们每一个使用者都是恶果的共同播种者。
上网是好的、刷微博是好的、了解时事是好的、积极的参与也是好的,可我们在这样便捷的参与过程之中或许不应该让大脑的回路同样变得十分“便捷”,有很多事或许真的不止“看到-激动-跟风”这样简单。
编者在微博上看到很多奇怪的评论总忍不住想去一起说几句,可最后发现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于是我便又希望能发几篇简单的文章说两句,不过仔细想想,文章发出去评论里估计少不了一些“你行你上”之类的酸言酸语,最后也只好放弃。直到最近下载了简书,看到大家都十分的理性,才又码字发了出来。
网络像是我们的第二个社会,微博等软件如同其中的社区,我们在社区中分享、在社区中讨论,可我们能否借着网络社区的间接性、虚拟性就对自己的言语毫无忌惮呢?
每一个地区都有相应的文化,网络的社区当然也不例外,我想大家应该都不愿意看到“微博社区”存在这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博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