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韩非列传》有感
门户之争从古至今都有,武侠小说里动辄各大门派比武争霸,正派邪教你死我活;政治舞台上不同阵营互相干仗、针锋相对;现实生活中也常听某某师傅把某某弟子逐出门墙。似乎那个门和那个户千真万确横亘在不同人不同派之间,以致会引发各种争执甚至争斗,而维护自己的门户阵营,似乎就成了非常正当有关尊严的事业。
午后郁热,闲展《史记》,重读《老子韩非列传》,却对这一常识产生了或多或少的疑问,至少在学术上,门户之争果真有必要吗?
当年孔子适周,满腔热情地去拜望时任图书管理员的老子。这是一次历史的会晤,影响中国人数千年的道家和儒家的创始人坐在一起,进行了一场“亲切”的谈话。如果是在现代,这场会面应该会有成百上千的记者围追堵截,在摄影机前,两个伟人应该亲切握手拥抱,然后用最华美得体的言辞去称颂对方,以成就其“历史性”。但真实的历史很尴尬,作为道家掌门人的老子用非常不得体的话去表达了对儒家掌门人的批评——“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意思是,你所信奉的那一套早就过时了,你现在摆出来的那种道貌岸然和正气凛然,还有你的那些所谓兴复周礼、彰显王道的大志,全部都是无用而且无益的东西。我能对你说的,只有这些了。你趁早回吧。然后孔子就回去了。
如果你是孔子,结束这一历史会面后会有何感想呢?你有名气,有被世人称颂的学问见识,还有一群死心塌地跟着你的门人弟子,当你去拜见李耳时,他们都知道。你会回来如何向他们介绍李耳呢?你不妨把这个场景套到现代来想想。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是,孔子马上召开新闻发布会,至少也会在自己的博客上,对老子及其门人学说进行批驳和讨伐,至少也会马上开始筹划写论文,对道家学说进行尖锐的攻击,指出其本质性结构性错误。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孔子非常心平气和甚至带着与偶像见面后的回味对他的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一言以蔽之——老子是超越我所知的存在。
可以说,两人的会面以及会面后的情形,完全脱离了我们的日常逻辑和经验。我们应该赞叹老子的耿直真实呢?还是赞叹孔子的气度恢弘?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在表象的背后,我看到的是老子对孔子深深的理解,同样也是孔子对老子深深的感念。当智慧极深时,他们能感到智慧的源头其实是同一的。老子非常明白孔子的追求,作为周朝图书管理员的他对周礼的研究恐怕只会在孔子之上,所以孔子才会带着崇拜去问礼于老子。研究是因为热爱,如果可以,我相信老子也愿意“克己复礼”,回到“理想国”时代,但老子毕竟更现实,他以贯穿历史的眼光看到了时代的一去不复返,所以他直指要害——“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殷殷期盼孔子放下执念,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孔子难倒不知道吗?我觉得孔子也深深地理解时代的变化和自己学说的尴尬,但孔子与老子相比,更具有悲壮的理想主义气质,在他的信念中,“该不该做”和“能不能做”是两个命题,“虽千万人吾往矣”才是他的选择。所以孔子从老子毫不客气的言论中,感到的不是羞耻和愤怒,而是知己的理解和最深切的关怀。
所以,我总有一种感觉,在本质上,儒家和道家并不是截然分开的“门户”。儒,是天真的道;道,是成熟的儒。他们都指向对人和社会的深切关怀。所以申不害和韩非,皆本于黄老之术,但他们从事的实际却是儒家入世的事业,只是由于他们本于黄老,所以他们的眼光更成熟,他们更能了解人性的恶,所以他们最后都走上了法家之路,而不是儒家圣王之道。但,你能说他们就不是老子的门人吗?
门户,只是表象上不同的选择;真理,才是一切选择共同的起源。
由此看来,后世学者的”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毫无必要,且几近浅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