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引言
我们学过外语,所有教外语的书,都是这样说的:要学好外语,就要练习,一定要多说!
我们学过画画,所有教画画的老师,都是这样说的:要学好画画,就要练习,一定要多画!
我们最近在开始写作,可惜小学语文老师们只教会我们“如何写出高分作文”,而没有教我们如何“写作”。
所以,我们动用自己的智慧,举一反三,得出结论:要学好写作,就要练习,一定要多写!
并且,很多的写作训练营也在鼓励我们:好文笔都是写出来的!每日写起来!!
然而……
我们依然没能“按计划”每日写作……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写的不好,写出的内容连自己都嫌弃……
此时,一本书,横空出世!!!
(其实,我并不是卖书的,我也只是个写作困难户……)
最近,我计划开始关于法律和读书主题的写作。所以,
当我得知有这样一本关于写作的书籍新出版的时候,内心可期盼。
收到书后,按习惯,先看标题:大师们的写作课。
关键词是:大师们,写作课。
——好激动、好期待(期待它能教会我们写作、教给我们厉害的招数)。
再看副标题:“好文笔是读出来的”。
关键词是:读。
——和我们的一般认知不一样哦。
那么,它是哗众取宠?还是另辟蹊径呢?更加期待书里的内容咯~
再看扉页:豆瓣读者评分9.4,为全平台罕见高分。
还介绍了本书的特点:作者以庖丁解牛般的细致和娴熟……
看起来很不错的样子哦,给它第一颗星,基本能确定是一本不错的书。
02 初读
为了对书有个大致理解,我随手翻开了一页,这页是:《“冷”心肠写不出“热”文章》。
书中写道:“一流的小说必须……,小说尽可如风筝……”
我接着读完两页后,初步结论是:
1、不知所云。完全不明白作者的逻辑和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因为我找不到贯穿全文的那条线……
2、与我无关。因为,我不想写小说……
再接下来,翻了目录以后,进一步印证了上面的两点初步结论。
(到这里,想来很多读者已经对这本书失去了兴趣,“弃读”了吧。)
但是!到这里,其实还不能放弃!
这是一本已经有“一颗星”的好书,还有重要的“序言”没有读呢。
于是,我开始读“序言”啦。
03 序言一
本书中有两个序言,都是作者自己写的序,不是别人的推荐序。
对这点,我是非常欣赏的。
我们看一下序言一的部分片段:
举个例子,且看鲁迅《秋夜》的著名起段: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中学教案是怎么讲解的呢?“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是不是感到牵强敷衍,隔靴搔痒,解释力弱到令人过目就忘?
咱还是来看看台湾的小说奇才张大春的说法吧:
(如果将鲁迅的原句)修剪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这样的两个句子,乃至于“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这样的一个句子……一旦修剪下来,读者将无法体会那种站在后园里缓慢转移目光、逐一审视两株枣树的况味。……
为什么张大春的解释令人信服呢?因为读者只要用心跟随鲁迅的文字,他的大脑里呈现出的情境——镜头的转移以及画面的切换,一定和张大春所言如出一辙。只不过普通读者难以像小说家那样感觉锐敏而得于心,文字娴熟而应于手,因此只能一面朦胧觉得教案的解释不对劲,一面却又口中嗫嚅说不出所以然。而得到真正通透的解释后,除了恍然大悟的智力愉悦外,倘若读者有心,就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关于文章起承转合、控制节奏的技法了。
——摘自《大师们的写作课》
因为我是一个拆书家,所以,我是用RIA的方式,来读这个序言一。
在R阅读完之后,是I—我用自己的语言来重述序言一的知识。
这两页半的内容,我分成三大部分。简述如下:
1、开篇作者先提出了书中的结论:好文笔是“读”出来的。
旗帜鲜明的反对:好文笔是写出来的。
2、如何“读”呢?
作者用一个栗子:以鲁迅文章中“两株枣树”,
主张:坚决不要跟从多年来类似语文课的那种陈词滥调,而应该像张大春一样。
3、所以,本书中,作者试着以一个世故读者的犀利的眼,为大家解读大师们作品背后的匠心。
俗话说: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
若我们能看懂大师作品背后的匠心的话,相信,一定会对我们的写作有所启发和益处。回归到了作者开篇的主张:好文笔是读出来的。
这样读完序言一后,我们已经基本能对这本书里的内容有所预期了。
如同扉页记载的:作者是用庖丁解牛的手法,为我们做出呈现。
那么,作者会带来哪些独特的视角呢?好想看,好想看,你,也想看吗?
04 序言二
就着大家的好奇心,若接下来作者就进入正文的话,大家会感觉如何呢?
我大约是:怀疑/不信任。
张大春是台湾的小说奇才。那么,作者呢?
我以前可从来没听说过作者,作者有何经历或权威来为我们做指导呢?
好在,作者不愧是写作高手,马上给我们奉上了序言二,讲述了她自己的经历和本书产生的背景。
(因为序言二篇幅较长,此处省略RIA具体内容)。
读完序言二后,我的感觉:
1、作者很真诚。
2、序言二打消了我刚才的疑虑。
3、现在,我更期待书里正文的内容了。
然后,我又任意翻开一页阅读。此时,我已经能对作者的“主线”有清晰的理解,读起来也是津津有味了。透过作者的眼,看到了“大师们的匠心”,收获颇多~
(PS:任意翻开的这节是“【云雨】像破开一个珍美的橘子似的”。第一段写道:“将唇呜咂着两颗樱桃”……好尴尬……捂脸……)
【题外话】
在朝夕日历中带拆完这两个序言后,原本没听说过这本书的小伙伴们,都表示很想去买这本书,读起来。
你呢?想读吗?
为什么想去读呢?
因为你有了一颗“好奇心”。
通过读“序言”,去读一本书——你,学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