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姓人四处流徙,在迭宕起伏、变幻莫测的形势下,谋求生存发展之道。皇天不负有心人,历朝历代的何姓先贤创造了不朽业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熠熠光彩。
第二章 搜寻何姓人的行踪
韩国六迁都城,反映了何氏先祖创业的艰难和坚韧不拔的开拓奋斗精神。
韩国自韩武子被"封于韩原"到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在四百余年的时间内,韩、何氏的先贤们在迭宕起伏、变幻莫测的形势下,审时度势,顺时应变,为了国家的安危,家族的发展,不畏艰难险阻, 曾有六迁其都的英勇壮举,循着历史的线索,追寻当年何氏先人的足迹,我们依然能够感悟他们创业的艰难困苦和坚韧不拔的开拓奋斗精神。
1、韩武子被"封于韩原"。韩原在陕西省韩城县西南。韩城西南高地九公里处有一村子名西少梁,往北的小丘上有司马迁的庙宇和坟冢。身处丘顶往东一公里处的村子叫东少梁,这两个村子是舂秋时代少梁国的标志,人称古少梁地,这便是韩原的中心,韩武子封国的都城就在此地。往南约一公里处,是韩城首镇芝川。镇东南的小丘上有司马迁的庙宇和坟冢。身处丘顶回首北眺,展现在人们视野里的是东、西少梁村和围绕两村的辽阔平原,还有镶嵌在平源东西方向高出平原的土塬。这样一个地方就是整个韩原了 ,她是韩何人们的故里。
2、《史记·韩世家》记载"宣子徙居州"。韩宣子在位期间,将韩的都城迁到了 "州"这个地方,一些注释和辞书都说它"在今河南沁阳县东南",或"在今河南沁阳县东南四十公里"处。实际它在今天河南淐县的武德镇,周围土地平旷,沃野千里,当年,它是西周的京畿之邑。《左专》昭公七年,郑产把这个曾属晋的地方,给了韩室子,宣子将都城迁往此地。
3、韩宣子的传人贞子,又把国都"徙居平阳"。今山西省的临汾市古称平阳府。汾河宽阔平缓。清澈涌动的河水滋润着肥沃的晋南盆地,曾是上古时代帝尧看中并建都的地方,附近的曲沃、新绛、翼城都曾作过晋国的都城。韩贞子将都城迁此,具体位置是今临汾市鼓楼西南约十公里的金殿镇。因其处在平水主干道"母子河"之北,故称平阳。
4、韩贞子之后至武子启章时,又将国都迁到了宜阳。这是汉代高诱为《吕氏春秋 · 任数》篇作注时提到的。宜阳在河南洛阳西南方向,是古时关中通往洛阳的必经之地。在宜阳城约二十七公里处有一地叫韩城,当地耆老称这个韩城是当年韩国的陪都。近些年在附近还有不少文物发现。
5、清代的河南《禹州志》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景侯(六年)改栎邑为为阳翟,并迁都于此。《吕氏春秋·任数》篇,同是高诱的注释说:''……武子,都宜阳,生景侯处,徙阳翟"。《史记 · 韩世家》也记载:景侯九年"郑围我阳翟"。看来,韩景侯迁都阳翟,也是韩国向东南拓展的重大举措,但这是韩国都城的第五次变迁了。据考证,韩景侯迁作都城的阳翟在今天河南禹州城北的八里营, 该村北方的土岭,至今还叫北城陵,早年陵上一株大古槐,名城陵槐。现周围还有两丈深的古城壕遗迹。
6、韩哀侯二年(前375年)魏攻楚国,在榆关(今河南中牟县西南)展开激战。当时的郑国依恃魏国的力量而轻视韩国,韩哀侯乘机灭了郑国,又一不做二不休,迅即把都城由阳翟迁到了郑(今河南新郑市市,距禹州35公里),郑是轩辕黄帝的故里,西有县茨山,中岳嵩山自西向东由高而低至此处突然拔地而起,高耸云天,有"中天一柱"之誉。若遇晴朗的早晨,登临山顶,极目北望,可见一线黄河,蜿蜒东去。
7、公元前230年,即韩王安九年,秦灭了韩国。《资治通鉴》胡之省注曰:"秦灭韩、遂心阳翟县为颍川郡治的。"《禹州志》也说,"周威烈王六年(前370年),韩复迁都阳翟"。 可见,韩国以郑为都仅过短暂的五年,就又迁回了阳翟。自公元前四零三年,韩景侯以阳翟为都,至公元前二三零年韩为秦所灭,总共是一百七十三年,除去在郑的五年,韩国以阳翟为都前后达一百六十八年之久,现在的禹州市,带有"韩" 字村名有六个之多。
悠悠古韩,辗转流徙,三百余年,七定其都,艰难玉汝,众志成城,对足迹遍天下众多的何氏子孙们来说,这无疑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两汉时期——何姓在颠沛流荡以后奋然崛起
何姓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由散居在江淮大地上的韩姓后裔们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历史复杂,分市广泛,流徙频繁的特点,决定了它历史发展演变的复杂性、多样性。两千年来何姓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它有过权倾朝野的时代,也有过颠沛流离的岁月;诞生过国母皇后,孕育过宰辅丞相、文学家、史学家、医学家、音乐家等各种专门人才似雨后春笋、如夜空繁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他们的贡献,为祖国的辉煌历史写下了绚丽的篇章。
两汉时期何姓人的分布与发展
或许是先祖们奋斗精神,光荣历史的勖勉,或许是韩国的曲折历程,亡国之痛的激励,使何姓人发愤图强,奋然崛起,经历了短暂的秦王朝,到了两汉时期一二百年的时间内,何姓就是一个基业坚实,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颇有作为崭露头角的姓族了。
《后汉书 · 何敞传》注引《何氏家传》记载,西汉初期的丹阳都尉何比干,他原籍汝阴(今安徽阜阳),于本始元年(前73年)徙居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在此定居下来,其后人丁兴旺,繁衍发展很快。传说何比干是何敞的"六世祖"、"曾学尚书于晁错"。晁错约生于公元前二零零年,死于公元前一百五十四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名臣,著名政论家。少好申商刑名之学,汉文帝时以文学为太常掌故,从济南伏生学习《尚书》,景帝时,迁御史大夫,因主张"削潘",得罪西汉诸王,在"七国之乱"中遭人陷害,被景帝错杀。何比干跟随晁错学《尚书》,说明他至迟是文景时代的人。何比干能由安徽到长安求学,又说明他的家庭至少在汉初就已是较有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的家族了。纵然汉代有游学之风,但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家族文化的影响,一介书生是不可能徒步千里到京城师从朝中名臣读书的,况且,何比干早年做汝阴县狱吏时,就曾有"平活数千人"之举。而他的家族是在本始元年(前73年)西迁平陵的。更进一步证实了阜阳何氏的悠久历史。
何比干家族应该是我们在正史记载中看到的最早的何氏先人了。何比干,字少卿,是汉武帝时代一位颇有政治才能和作为的人才。《何氏家传》说他"经明行修,兼通法律",早年为县狱吏,西迁入京后,武帝时代为廷尉正,丹阳都尉任中,"狱无冤囚",汝淮大地上号称"何公",这些进一步证实他与"少好刑名之学"的晁错的师承关系,也告诉我们,何氏家族兴业之初就是以勤奋好学、严谨肃整,公正廉直作为家族的价值取向而立身处世,树立家族形象的。何敞从政处世,就颇有家族遗风。他以高第拜侍御史,其间多有书奏,匡正时弊。后辞尚书,年余近汝南太守,他痛恨当时地方官吏以狱断苛刻而沽名钓誉的庸俗风气,而以宽和为政,注重儒学的德化教育功能,因此,"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思礼"。在位期间,关心民瘼,注重农业生产,修鲷阳旧渠,灌区百姓深受其惠,并号召开垦荒田之万余顷,增加粮食生产。当地百姓刻石立碑,颂杨何敞的的功德。
汝阴平陵何氏是一个人丁兴旺世系发达的家族。《何氏家传》有这样一则神话故事:征和三年(前89 年)三月辛亥日,何比干午休时梦见家中宾客如云,车水马龙。醒来向夫人讲述梦中情景,话未说完,来一八旬老妪,语告比干:"公累积阴德,今上天赏赐你符策,以保佑、广济公之子孙兴旺发达。"言毕,从怀中抽出符策,状如竹简,长九寸,共九百九十枚,言称要让比干的子孙人各一枚。这是神话传说,今人固不可信,但它说明,在安徽、陕西境内确有像何比干这样兴旺的何氏家族繁衍生息。《后汉书 · 何敞传》经引《何氏家传》讲完上述故事,紧接其后有这样一句耐人寻味又很有意趣的话:"比干年五十八,有六男, 又生三子。"对此,我们可以有两种解释,都能说得通:第一,何比干五十八岁时有六子三孙;第二,何比干五十八岁时,已经有六子,这时又得三子。联系上下文意,后者似乎更有道理。但不管那种理解,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何比干家族子孙繁盛,家道兴隆。据《后汉书·何敞传》注引《东观纪》记载,结合《何氏家传》内容,我们将两汉时期何比干家族的世系整理为下:何修——何成(汉胶东相)——何果(太中大夫)——比干(丹阳都尉)——何寿(蜀郡太守)——何显(宗辅都尉)——何鄢(光禄大夫)——何宠(济南都尉)——何敞(汝南太守)。
就资料来源的可靠性而言,我们认为在何姓族谱里边,这该是何姓早期可信的世谱了。
平陵还有何氏一支是从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迁徙而来的,该家族有影响的人物是何并,字子廉。其实,他的祖父就二千石一级的高官。何并被封为郡吏,后以同姓在何武大司空府中做事,深受何武赏识器重,做了长令县令,举县之内,风俗淳美,路不提遗,夜不闭户。西汉未年哀帝时,初任陇西太守,再迁颍川太守,为政一方,执法严明,政绩卓然,可与汉初著名颍川太守黄霸齐名。何并为政清廉,在颍川为太守数年,其妻子儿女从没有到过颍川官署,病重时还遗书其子何恢,自己一生清贫廉洁,死后应当得的赏赐布帛,也不要接受,下葬只用小椁仅能容下棺材即可,不得奢费。何恢后为关都尉,其子在东汉建武时期为郎官。
汉宣帝时期的蜀郡郫县(今四川郫县)何武家族又是较早的何氏支系
何武家族是郫县土著,还是异地迁入,史载不详,我们尚无从査考。但据《汉书 · 何武传》可知,至少在汉宣帝时代,这一何氏族系已经在此地经营多年,势力相当强大,而且家族成份也是比较复杂的一大家族了。应该说这支何姓人入川时间是很早的。到了西汉宣帝时的何武这代人,兄弟五人,在地方上是一大势力。
何武十四五岁时,就因善唱歌颂汉德的诗歌而被召入宫,进入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跟随博士受业,初为郡中小吏,后做县令,又迁州刺史,再到朝中任御史大夫,直至丞相位置大司空。何武在整个何氏家族历史上也是一位光辉灿烂的政治明星。何武弟兄五人都是郡吏,地方上的人都敬畏他们。其中何显,有"市籍",按职业分工,是专门经商的人家。并且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和政治能量,他们经常抗税不交,市场管理人员追査, 何显还仗郡县有人,欲与管理人员对抗到底。后有何武从中劝阻,才算了事。
在这支何姓人中,何武是对其家族贡献最大而且是值得名垂青史的人。何武为人诚信忠厚,以乐于奖掖提拔人才而见称。他生活简朴、性情平实、不尚浮华, 在位时平淡无奇,殁后人常思念其嘉德懿行,有一典故叫"何武去恩"就是这个来历。何武待人忠厚诚恳,但他疾恨朋党,以私置党羽为耻辱。他初为郡吏时,就是太守何寿的属下,因是同宗,深得何寿的厚待关照。后来,何寿升迁太司农,一次,已身为庐江长史的侄子来宗省案,何寿专设酒席,以同宗身分召何武及其弟何显等人畅叙宗亲友情,何武见到何寿的侄子时,当面直言, 此人"材能驽下,未尝省见",竟离席而去。在场的人都十分尴尬。对有知遇之恩的同宗,尚且为此直言不讳,耿直捐介,对他人也就可想而知了。这里有一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上面提到的何寿的侄子此时已是庐江长史,这是史书中何姓人与庐江一地联系在一起的最早记载。这一史实与后来魏晋时期的庐江何氏郡望是什么关系? 二者之间有无承继?给广大何姓后人及治史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间。
西汉末年,王莽仗恃姑母王政君太皇太后的身分,有恃无恐,炙手可热,朝中臣子无不敬而惮之。其弟成都侯王邑,曾假借太皇太后名义向汉哀帝为王莽求特进给事中的职权,事败,当是杀头之罪,但哀帝碍于情面,只是降为属国都尉、削去千户食邑而已。不久朝中有太常一缺,王莽竟为死罪私免的王邑四处活动,补太常之缺。位居司空的何武没有答应王莽的非分要求,汉哀帝死后,王氏政君又违常制,举王莽为大司马,自大司徒孔光以下,举朝权要慑于王氏的淫威,无不唯唯诺诺赞成王莽任大司马一职。惟有何武与左将军公孙禄 "为国计便"不畏强权,反对王氏始侄的胡作非为。
在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史上,有一无可救药的痼疾———即土地兼并现象。中国是几千年的封建农业国家,各封建王朝的兴亡治乱天下与土地有关,当土地高度集中,达到极限之时,往往是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白热化的时候, 也就是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前夕了。西汉末年由土地兼并引起的一系列严重而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统治者好像处在了一触即发的火山口上。面对这种现实,西汉统治者中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在中国土地制度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限田运动"。在西汉有过两次这样的运动,一次是仲舒提出的"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的建议。这次限田不仅没有触及到土地兼并的皮毛,反而在董仲舒死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以致在成、哀之际,发展到了"豪民占田,或至数百千顷,富过王侯"的程度。由此引起的流民、奴婢问题日益严重,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本已腐朽的西汉王朝,更处在动荡不安之中,为挽救西汉危亡,大司空何武与大司马师丹提出并制定了具体的限田方案:
诸侯王、列侯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在县道、关内侯吏民名田,皆不得超过三十顷。允许诸侯王有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有奴婢不超过一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商人皆不得名田。上述各款违制者,一概没收入公。
当然,像这样企图遏止土地兼并的措施,不会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可悲的结局是可以预料的。但何武及其同僚能够看到形势的严重性,能够以国事为主的思想,特别是能够看到人民疾苦,并积极筹划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显示何姓早期先人卓越的政治远见、闪光的民本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政治才干。
汉代蜀郡郫县的何姓人并非何武一族。稍晚些时候的何英学通五经,曾写过《汉德春秋》一十五卷,他的孙子何汶学识渊博,有传世之作三十卷。
汉代乃至此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北方,何姓远祖建立的韩国也在中原地区;秦以后,何姓先人们尽管分散流徙,但囿于当时的各种条件,也不可能流徙太远。因此,两汉时期生产生活在北方特别是中原地区的何姓先人相对多而集中。
除上述平陵、郫县的何姓家族外,在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还活跃着一支何姓族人,他们的先祖虽然出身寒微,但随着家世的发展兴旺,凭着特殊的身份地位,他们却在东汉末期风云际会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了轰轰烈烈的历史剧。
南阳这支何氏,本是屠户起家,其女儿聪颖漂亮,被选入宫,后来母以子贵成为灵帝皇后,《后汉书·灵思何皇后传》专门记载,她身高七尺一寸,吴承洛先生认为东汉自建初六年(81年)以后,一尺约合零点二三七五,大约零点二四米,据此推算,何皇后身高一点七米,即使按现代人的眼光看也属于苗条靓女了。何皇后生皇子辩,因为汉灵帝数次得子都没有存活,所以按照当时习俗,得辩之后,亦不敢正名,把他寄养在道人史子眇家里,号曰"史',这何氏生下皇子,为刘氏汉代江山的赓续传递立下了大功,不久她被拜为贵人,光和三年(180年)立为皇后。
何皇后的异母兄何进初拜郎中,再迁虎贲中郎将,出任颍川太守, 光和三年,应诏入宫,拜侍中,将作大臣、河南尹。中平元年因平黄巾军,封慎侯,拜大将军。其弟何苗为河南尹、车骑将军。
何进是该家族的代表人物。东汉后期,宦官外戚交擅权柄,政治日益腐败、黑暗。灵帝时宠信宦官,统领西园八校尉军的宦官蹇硕在朝中掌握兵权,他十分畏惧何进的力量,联合宦官与之抗衡。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病重,遗诏蹇硕要立王美人之子刘协为帝。灵帝死后,蹇硕欲先诛杀何进而立刘协,何进察觉逃回军营,称病不出。结果是皇子刘辩即位,史称少帝,何太后临朝称制,何进与太傅袁隗辅政,并录尚书事。
何进素知宦官为天下人所恨,并对蹇硕谋杀自己更是愤恨不已,他执政后,也一直在寻找机会,欲除心头之患,对此蹇硕狐疑不安,串通中常侍赵忠等人要先下手为强。而宦官郭胜与何进是同乡,平时即相互提携扶持,关系甚密切,他将蹇硕的密信交给了何进,何进行动迅速,蹇硕倒成了刀下之鬼。何进虽然顺利地处置了宦官蹇硕,但在铲除朝中宦官势力,依靠力量对象等重大问题上模棱两可,结果是贻误时机,反遭杀身之祸。
杀蹇硕之后,何进接受中军校尉袁绍的建议,欲废宦官统领禁军之制,但何太后勉为其难。袁绍再次怂恿何进诛杀那些作为皇帝近侍的主要宦官以夺取宫中权力。而太后母亲舞阳君及何进之弟何苗都受过宦官的贿赂, 经济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更可怕的是得了人家好处。此时,他们竟不由自主地在何太后面前为诸宦官通融说情。何苗反劝何进:我们以贫贱布衣富贵当朝,依靠的是宫中力量。国家大事,谈何容易,诛杀宦官,宜三思而后行。这一席话说得何进犹豫不决起来。与此同时,何进又错误地接受袁绍的主张,"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并使之''引兵向京城",其间,召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太山王匡发其精锐强悍的弓箭部队;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皐;令武猛都尉丁原火烧孟津。并让这些人言称发兵是为了诛灭宦官。何太后对此甚为反感。
何进欲除宦官势力,长期谋而不决,早已使宦官们惧而思变,并做好了充分准备。直到这年八月,何进才入长乐宫要求太后,尽杀常侍以下宦官,选三署郎接管宦官职守。结果被宦官张让等人察觉,他们诘责何进:"天下黑暗混乱,难道仅仅是我们宦官的罪过?何太后当年鸩杀王美人,灵帝欲废太后,我们在皇帝面前涕泪交流,为太后解脱说情,并拿出上千万 命的家财为礼,来和悦皇帝的心情,目的在于依托你们何氏一族,今天,你不仅知恩不报,反而卸磨杀驴,兔死狗烹,要灭绝我辈种族,不也太过分了吗?你们声称内宫宦官在政治上污秽肮脏,那么公卿以下又有哪个人忠义清廉昵?"话音未落,身为尚方监的宦官渠穆突然拔剑而起,一下将何进杀死在嘉德殿前。宫中一片混乱。董卓、王匡等人乘机攻进洛阳。一场厮杀混战,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血腥的一页。何进被杀,何太后也被董卓逼迫自尽,《后汉书·何进传》称南阳"何氏遂亡,而汉室亦自此败乱"。
反观何进之败,有几点不能不让后人深思:优柔寡断,谋而不决,徒有虚名,自无主张者,难成大事;内部意见不合,认识不一,只能削弱其有生力;当权者受人贿赂,理亏手软,关键时候,堡垒必从内部攻破。
在东汉末年的这场政治变乱中,深受其害着还有南阳另一支何氏家族
何颙,字伯求,南阳襄乡(今枣阳市东北)人。少年时代游学洛阳,与大名士郭林宗诸人相交好,在太学中渐显其名。其时,朋友虞伟高未报杀父之仇却病入肓,痛感死不瞑目, 何颟代为复仇,并以仇人之头祭奠于虞伟高前。这种行为是封建社会所崇尚的义行。也正是何颙后来加入党人行列的思想基础。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因何颙与党人之首陈蕃、李膺交往密切,也受宦官迫害,逃亡在汝南一带,来往于洛阳之间,在艰难窘境之中, 仍不断地设法营救受迫害遭搜捕的党人难友,帮助他们脱离险境。及何进之败,董卓秉政时,与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谋董卓,反被董卓逮捕下狱,忧愤而死。被荀爽的侄儿后来成为曹操首席谋士的荀或收尸,安葬在其叔父荀爽的墓旁。
今天的河南淮阳,汉代属陈国,东汉时此地有何熙一族。何熙,字孟孙,史书说他"少有大志","身长八尺五寸",音动左右,和帝爱其伟岸威严的仪表和气质,擢为御史中丞,历司隶校尉,大司农等职。他是死在军中的,有临、瑾、阜三子为继,临、瑾都有政治才能,临子衡,位至尚书。谁也不曾料到,至魏晋时期,这支何姓人声势煊赫,撼动朝野,成为历史上何氏家族的三大郡望之一。这自是后话,暂且不表。
何休家族,是任城樊县(今山东济宁市东北)人,休父何豹,官至少府。何休为人口齿木讷,不善言辞,但心有雅思,潜心学习研究"六经"要义,当时学界没人能比得上他。因休父为少府,他属列卿之子,按惯例被拜为郎中,奔仕途有一定基础,但"非其好也",便以病辞职,潜心于学问十七年,不曾走出过家门,有不少著述传世,是东汉著名的硕儒。
何汤一族是两汉时期不多见的南方何氏家族, 预章南昌人。何汤是后汉儒学大师桓荣的得意门生,学成后拜郎中,以忠于职守,做事认真而名传后世。何汤守开阳门,光武帝微行夜还,汤以违反制度,闭门不纳。光武帝不得改由中东门回宫。第二天,不仅没受处罚,反而被皇帝赏了一顿早餐,而其他各守门侯,都被夺了薪俸。建武十八年(42)夏天,久旱不雨,诸公卿皆头顶烈日在露天的野外祈雨,惟有洛阳令乘车打着伞盖,何汤不惧官威,收了洛阳令的车子伞盖,由此,光武帝下诏免了洛阳令的官职,而晋何汤为虎贲中郎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何姓历史上庐江、东海、陈郡三大郡望在此时形成
魏晋南朝时期的何氏家族形成了庐江、陈郡、东海三大郡望,论资历、名望、地位,在门阀士族中,他们是典型的新起门户、次等士族。同所有的门阀士族一样,在他们身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但同时,他们又有别于王、谢等一流士族,而且在三大郡望之间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家族特征。
郡望者,顾名思义,郡中望族也。是指古代某一大的行政区域内显贵煊赫的大姓族。总体说来,郡望的形成,以魏晋南朝时期为多。因为门阀士族、名门大姓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社会阶层,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时代的特点。何氏是这一时期的大世族之一,颇具意趣的是同一姓族在同一时代形成了三大郡望。
1.庐江何氏
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辖今东起安徽芫湖、北至寿县、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区,郡治舒县潸县(今安徽舒城)、在当时全国范围内也是一个大郡。庐江何氏具体在郡北部的灊县(今安徽霍山县东北)境内。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事繁荣,毫无疑问,经济上也十分发达。但该家族并没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根基,他们不像一流士族早在东汉时期就是豪门世家,有雄厚的经济文化基础,有一定的层累积淀过程。该家族的历史最早也只能追溯到曹魏后期。《三国志 · 管宁传》注文士传》载:
(何)桢字元干,庐江人,有文学器干,容貌甚伟。历幽州刺史、廷尉,入晋为尚书光禄大夫。桢子龛,后将军;勖,车骑将军;恽, 豫州刺史;其余多至大官。自后累世昌阜,司空文穆公充,恽之孙也, 贵达至今。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何桢是史籍中出现的庐江何氏最早的祖先。正始年间(公元240— 249年),他只是弘农太守(见《三国志'管宁传》),至于"多至大官"、"累世昌阜",是西晋以后的事了。而自何桢以下至南朝宋齐梁朝的三百年间,庐江何氏一门见于文献记载者有整整十代五十二人之多(见《庐江何氏婚姻仕宦表》)。他们或是朝中高官,把持机要,手握权柄。家素有"万夫之望" (《晋书,何充传》)的何充,初为皇帝内侍,后来不断升迁。先后为中书令录尚书事、司空等职。在颖川庾氏的地位急剧衰落之后,何充曾一度把持朝政,专辅幼主,掌握帝位的继承权。何充从三代孙何尚之,位居司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有宋一代,也是炙手可热的权臣。在庐江何氏成员中更多的是雄居一方的集行政军事大权于一身的地方要员。据不完全统计在五十二人之中,做过州刺史、郡太守的地方官就有十五人之多。同时该家庭成员中又有颇具建树的儒学大家。当然也有宦情无考者,但从统计中可以看出,那毕竟是少数。概括来说,庐江何氏的地位不可与一流士族相埒,但他们对整个东晋南朝政治的影响也不是一般士族所能比得了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哪些因素使庐江何氏取得了如此重要的地位昵?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这一问题。
第一,家庭成员较高的文化素质与政治追求。自汉以来,"主要之士大夫,其出身则大抵为地方豪族,或间以小族,然绝大多数则为儒家之信徒也。职是之故,其为学也,则从师授经,或游学京师,受业于太学之博士。其为人也,则以孝友礼法见称于宗族乡里。然后州郡牧守京师公卿加以征辟,终致通显。故其学为儒家之学,其行自必合儒家之道德标准,即仁孝廉让等是"(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69年版,第42页)。这是汉代以来仕进通达,门庭显贵的同一道路。到了魏晋时期,尽管释老昌盛,玄风竞煽,但儒学并没有失去主导基础地位,"援玄入儒"作为一种时尚,只不过被学人们用来装璜门面而已。决定他们仕进道路的重要因素之一仍然是儒家之学。何氏家族凡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也都是 以儒学文化上的优势作为仕进阶梯的。
何氏先祖何桢的起家足以为证。前引《三国志·管宁传》注引《文士传》的记载很清楚:何桢"有文学器干,容貌甚伟"。《晋书 · 何充传》注说"桢字元干,用'国之桢干'义"。这里的"元干"也好,"桢干"也好,都是以儒学文化为其内涵的。曾居宰相之位的何充,早年以"风韵淹雅,文义见称。初辟大将军王敦掾,转主簿"(见《晋书,何充传》)。王敦与其从弟王导是琅邪王氏的代表,著名的士族领袖,他们对东晋政权的建立与稳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何充早年作为他们的掾属主簿,足见其文化素质之高。何氏在刘宋时期的核心人物何尚之,自幼"雅好文义",元嘉十三年(436年),他任丹阳尹,上任伊始即"立宅南郭外,立学聚生徒"(见《南史 · 何尚之传》)。一时间,儒学名流大家如东海徐秀,庐江何县、回,颍川荀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郡孔惠宣等人"并慕来游,谓之南学",并有"尚之西河之风不坠"的美誉。
从何氏家族成员的一些官位职掌也可以说明他们个体的文化素质之高,像但任主簿、太子洗马、国子祭酒、国子博士、国子助教、著作郎等专掌文事的官员者,在庐江何氏中大有人在(见《庐江何氏婚姻仕宦表》)。何佟之"少好三礼,师心独学,强力专精,手不辍卷,读礼论三百余篇,略皆上",起家为宋扬州从事,总明馆学士,至齐为国子助教,世称"醇儒"〈《南史,何佟之 、传》〉。齐人何胤折节好学,受易、礼记、毛诗。曾受命领导组织了二十人的庞大班子撰写新礼,位至国子祭酒。……
当然,儒学并不是庐江何氏家族思想文化的全部内容。如何充、何准兄弟"崇尚释氏","性好释典",何充"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以致于亲友贫困而"无所施遗",而扶持佛寺又"糜费巨亿而不吝也"。〈《晋书 · 何充传〉》何尚之以后的何氏子孙更有不少谈玄信道,隐遁山林者。但我们认为这并不是何氏思想文化的实质和主流。特别是在东晋、刘宋两朝庐江何氏的鼎盛时期。
实际上,三国以后,"玄佛道都向儒学靠扰,不同程度地儒化,成了儒学的帮衬"(郑佩欣《魏晋南北朝史探索》第28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在门阀士族中,真正的事功派,还都是"家寻礼教,人诵儒书",以诗书礼作为立身处世之道的;即使那些谈玄、信佛、崇道的浮华派也大多是精通儒学的人。他们援玄入儒,崇佛信道,或为追逐时尚,或为精神寄托。面对剧烈变革的社会现实,面对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文人士子们迷茫困惑,无可奈何之际,更容易以这样的方式来装点外在的自我,打发痛苦的人生,他们内心深处并非"仕进无意",不求闻达。何尚之之孙点、求、胤三人,"克终皆隐",有"何氏三高"的美称(《南史 · 何尚之传》),但正如《南史 · 何尚之传论》所言:"点、胤弟兄俱云遁逸,求其蹈履,则非曰山林,察其持身,则未舍名誉"。何尚之孙何炯,幼习儒业,"并通五经章句",他常慕恬退,不乐仕进。但其从叔何昌寓告诫他说:"求,点皆已高蹈,汝无宜复尔。且君子出处亦各一途"。这是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同时也印证了何尚之传论言之不谬。
第二,与皇室之间的婚姻关系。这种婚姻关系是双向的,有两种情况,一是何氏家族的女性与帝室的联姻。自晋至齐,庐江何氏中先后有三位女姓或妃或后,为自己的家族取得了外戚身分,进而为家族取得政治权利、巩固政治地位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先是东晋中期,晋穆帝司马聃升平元年(357年)八月,何准十九岁的女儿何法倪被册封为穆章皇后,她在位四十八年,直到元兴三年(464年)崩逝(《晋书穆章皇后传》)。第二位是南朝刘宋废帝皇后何令婉,她于宋武帝孝建三年(456年)被纳为皇太子刘子业之妃。大明五年(公元461年)病逝。及刘子业即位,追封为献皇|后。她一生并没有作过皇后,仅做了五年时间的太子妃。但其家族都是真正的外戚,正如《宋书 · 何皇后传》所言:"何氏外姻疏戚,莫不能沾被恩纪"。第三位是萧齐郁林王妃何婧英,其父何戢|无后,惟婧英一个女儿,郁林王|名昭业,是文惠太子长子,初封南郡王,后立为皇太孙。此时何氏家族的势力已远非晋宋时代,特别是何戢无后,更被人目为"弱门"。何婧英初纳南郡王妃,文惠太子竟"嫌(何)戢无男,门孤,不欲与婚"(《南史,郁林王何妃传》)。王俭等人认为"南郡王妃,便为将来外戚,惟领高胄,不须强门,今何氏荫华族弱,实允外戚之义"(同前),遂成大婚。从文惠太子的态度及王俭的一番规劝,说明萧齐时代的庐江何氏巳远无昔日的辉煌。而从另一角度看,此时与皇室的联姻,对遏止何氏家族地位的滑坡,维护家族利益甚或是家族的振兴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东晋以来的新起门户都把与帝室联姻,取得外戚身分视作自立门户,高地位的不二法门。因此, 他们也都想方设法将自家的女性推上皇妃皇后的位置。如东晋以来的鄢陵庾氏家族、阳翟褚氏家族,也都先后各有三位女姓成为皇后或皇妃。庾氏家族在东晋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是得益于明穆皇后庾文君的政治地位。庾文君前后在位6年,特别是在成帝即位以后,母因子贵,又以皇太后身分临朝称制,其兄中书令庾亮亲管诏命。明、成之际成为庾氏家族的鼎盛时期,庾文君对家族的影响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晋书· 明穆皇后传》)。东晋褚氏家族之中有褚裒之女褚蒜子为东晋康献皇后, 她一生历经康帝、穆帝、哀帝、海西公、简文帝五朝,在位四十余年,几次临朝称制,与其父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使褚氏成为王、庾之后东晋时期的又一大家族。或许是历史的偶然巧合,庐江何氏在政治联姻上走了一条与褚氏、庾氏几乎一样的道路。
东晋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代。由于东晋司马氏政权是在门阀士族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便导致了该时期政出多门,权贵合议为特征的门阀政治。这种现象表现在婚姻关系上,不仅是一些世家大族要攀附皇室,成为外戚,反过来,皇室也将与名门望族联姻作为巩固统治地位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刘宋以后,掌权的庶族地主寅缘世族大家,把皇室女儿下嫁给高门世族视作荣耀和安慰。这样的婚姻关系在庐江何氏中的表现也相当突出。如《庐江何氏婚姻仕宦表》所示,仅宋一代,何氏家族中就有五位男性成为皇室的女婿;何戢尚宋孝武帝长女山阴公主;何求尚宋桂阳侯刘义融第二女;何顒之尚宋太祖第四女临海公主;何瑀尚宋高祖少女豫章康长公主;何迈尚宋太祖第十女新蔡公主。毫无疑问,这种最高层次的婚姻关系对何氏家族势力、政治实力的增强与发展,是有其重要意义的。仅从下面一组统计数字就说明问题了:自魏晋至宋齐梁陈五朝代,见于史书记载的庐江何氏成员为五十二人,而在这五十二人之中仅刘宋一朝就有二十人之多,几近五朝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可见庐江何氏的兴旺时期正是在刘宋时代,而他们与皇室之间的双向重复的婚姻关系不能不说是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何氏与高门士族之间的婚姻关系。除了三例皇帝婚姻,五例皇室婚姻关系之外,《庐江何氏婚姻仕宦》还显示了另外八例婚姻关系。文献记载这八例婚姻全在高门士族圈子之内。其间,有与琅邪王氏、著名的士族领袖王导连襟的何睿,有娶明穆皇后之妹、与颖川庾氏联姻的何充。此两例婚姻发生在东晋前期,对庐江何氏日后的发展壮大产生了直接的关键性的作用。《晋书 · 何充传》有这样的记载"充即王导妻之姊子(充父睿则与导连襟——笔者注),充妻,明穆皇后之妹也,故少与导善,早历显官"。王导、庾亮两位东晋权要曾在成帝面前直接赞誉何充的德行和才能并极力引荐:"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惟缉,社稷无虞矣"。(《晋书 · 何充传》)这是平定苏峻之乱以后的事情。因此,何充由丹阳尹直接加吏部尚书,进号冠军将军,又领会稽王师。王导死后,转护军将军,与庾亮一起参录尚书事。庾氏之后,又专辅幼主,亲自扶持穆帝即位,一度控制朝政。
2、陈郡何氏
秦时的陈郡,是一个较大的行政区域。辖今豫东、豫南及安徽近三十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历经两汉,屡有变更。曹魏时期,其管辖区域已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今天的太康是一个古老的县份,魏晋时期称阳夏,这里是陈郡何氏的发祥地。自汉代至魏晋时期,陈郡何氏家族见于文献记载者仅四代十一人。该家族的奠基者是东汉末年的何夔。他是汉和帝时代车骑将军何熙的曾孙。《三国志 · 魏书》本传说他"身长八尺三寸,容貌谨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后汉书》上对他曾视何熙形象的描述"身长八尺五寸,体貌魁梧","音动左右",以现代遗传学的观点去理解他们家族的渊源关系,也是令人可信的。汉末,何夔避乱淮南,后为袁术所请,让其劝降曹操,他拒不从命,于建安三年(198 年)回到本郡,被曹操辟为司空掾属,后出任城父县令,再迁长广太守、东安太守,魏初授尚书仆射,再至太仆、太傅,封爵阳武亭侯。
何夔在曹魏时代的辉煌事功及显要地位,为陈郡何氏日后的振兴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魏末晋初的权臣何曾出人头地,成为该家族的代表人物。曾为何夔之子,少袭父爵,好学博闻,很早就知名乡里,魏明帝初为文学,改封平原侯, 又进颍昌侯。咸熙初, 拜司徒,再封朗陵侯。何曾主张为政之本在于得人,提出了"权足相济"、"才足相代",人才互补,各得其所的用人方针,这在人事制度史上的确是独到的建树,说明何曾的腾达,有他本人才能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与司马氏在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司马炎初袭晋王位,何曾为丞相,加侍中,与裴秀、王沈等人上表劝进。废曹立晋,改朝换代,他是立有大功的。司马氏给他以极高的荣誉和特权:晋王践祚,何曾官拜太尉,进爵为公,食邑千八百户,泰始初,武帝下诏以何曾为太保、侍中领司徒,再进太傅;每当朝会,何曾可以"剑履乘舆上殿,如汉相国萧何、田千秋、魏太傅钟繇故事"(《晋书 · 何曾传》);晋帝每次召见,还可以让二子侍从,赏赐无尽。
何劭、何遵是何曾的两个儿子,可谓是陈郡何氏的第三代传人。何劭与晋武帝司马炎同岁,乃总角之好。他学识渊博,善写文章;陈说史事,了若指掌。以散骑常侍迁侍中尚书。晋惠帝即位,转特进,累迁尚书左仆射。永康初迁司徒,同其父一样位极人臣, 遵非嫡出,为何劭庶兄,"少有―明显衰雍"宽弘爱士", "博观坟干能", 途,以散骑黄门郎累至大鸿胪。 何劭有三子:岐、袭、阐, 但行状无考。何遵四子:嵩、绥、机、羡,虽有宦情,而其地位已明显衰落。嵩"宽弘爱士", "博观坟籍",领著作郎。绥位至侍中尚书。机为邹平令, 羡为离狐令。自汉末西晋,陈郡何氏见于文献者仅此四代十一人,与庐江何氏相比,可谓门单户薄,而永嘉之乱又遭厄运,以至举家"灭亡无遗"(见《晋书 · 何曾传》),消声匿迹。
综观陈郡何氏家族,何夔生逢动荡,但时势造英雄,他以敏锐、长远的政治眼光,追随曹操,以突出的事功为后世子孙的腾达昌盛创立了基业。何曾"好学博闻","闺门整肃",生性至孝,位居三公,四次封侯;何劭"雅有姿望","博学善文";何遵"少有干能";何嵩"博观坟籍,尤善史汉"。可见他们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是一个诗礼传家的儒学世家。以其良好的自身条件和深厚的家学渊源,在政治上是能够大有作为的。但该家族又有致命的弱点,即腐朽透顶的骄奢淫逸之风。
一般说来,奢侈豪华是魏晋门阀地主的共同特征。但对陈郡何氏而言,骄奢淫逸简直是世袭门风特殊标记。在所有人身上都表现得十分突出、典型;何曾"性奢豪,务在华侈","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何劭"骄奢简贵,亦有父风","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何遵"性亦奢汰"。何绥"自以继世名贵,奢侈过度,性既轻物,翰札简傲"。何机"性亦矜傲"。何羡"既骄且吝"(均见《晋书,何曾传〉》。
门阀士族也有一个产生、积累、发展、衰落的过程,"在它的前期是进步的,以后才转向反动"(郑佩欣《魏晋南北朝史探索》第32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特别是东汉以后出现的次等士族,他们没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实力,而要跻身于士族行列,必然有一个努力奋斗、积蓄力量的过程,这个过程自然是该家族上升发展的时期。像鄢陵庾氏、阳翟褚氏及庐江何氏等,他们都有一个蓬勃向上、建功立业的发展阶段。而陈郡何氏则与众不同,何夔之后,两晋伊始就暴露出骄奢腐朽的特点。这在第二代人何曾身上就已十分明显,并且世代相传,有过之而无不及。永嘉之末,陈郡何氏由晋初的位极权臣而"灭亡无遗",似乎偶然,突然,而反观它的历史轨迹,家族特征,这样的结局又尽在必然之中。何绥因"翰札简傲",词谩"书疏",被东海王司马越诛杀就是很好的说明。这一点就连何曾也有预言:他指诸孙说:"此等必遇乱亡也"(《晋书 · 何曾》传)。
3、东海何氏
东海何氏家族具体在东海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市)。何氏该郡望的形成大致在南朝刘宋时代,较庐江何氏要晚二百多年,而且历史短暂,家庭分支较多。影响大者有三,何承天一门最负盛名。
何承天"五岁丧父。母徐广姊也,聪明博学,承天幼渐训义"(《南史,何承天传》)。这里提到的徐广,是东莞(治在今山东莒县)郡的名门望族,而且是一个文化世家。《宋书·徐广传》称:徐广"家世好学,至广尤精,百家数术,无不研览","性好读书,老犹不倦"。宋初,以散骑常侍领著作郎。由此可推知,何承天的先人虽不明于史传,但也不是一般的平民之家,不然东莞徐氏不会与之联姻。但何承天五岁丧父,随母亲读书,可见其家族并不兴旺,特别是他的近亲也不多。他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宋书·乐志四》中有其词作,记录了他孤苦伶仃、无所依恃的凄凉心绪:《鼓吹饶歌·有所思》:"幼罹荼毒,备艰辛,慈颜绝,见无因"。历史上有无穷的事例说明孤贫苦难的家境反而是造就人才的良土沃壤。何承天幼承母教,聪敏好学,少年早成,深得抚军将军刘毅的器重,被拜为军中谋士,宋初为尚书祠部郎,元嘉十六年(439年),除著作佐郎,负责编写国史。此后三年兼领国子学博士,并亲为太子讲经。他一生著述宏富,曾删简编辑《礼论》八百多卷,还有《前传》、《杂语》、《纂文》等著作传世。他改定的历法《元嘉历》,在我国历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何承天之子何翼,位至员外郎。孙何询,齐太尉中岳参军,其他人事迹不详(《梁书,何逊传》)。
何逊为何承天曾孙、何询之子。生活在梁代,他继承并发展了家学传统,文事成就裴然。何逊八岁能作诗,不到二十岁举为秀才,许多文人竞相与之结交,南朝大文学家沈约对他的诗深表佩服:"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南史·何逊传》)。梁元帝萧绎曾有专论:"诗多而能者沈约,少|而能者何逊"(同前)。其文章"与刘孝绰并重于世,世谓之''何刘'"(同前)。在文学上与沈约、谢跳并驾齐驱,可知其在文化上的建树。何逊从叔何他"亦以才著闻"(《南史 何逊传》)。
东海何氏另一支是何思澄家族
何思澄,字元静,父敬叔,齐长城令,"有能名, 在县清廉"(《南史 · 何思澄传》)。他"勤学工文",沈约读到他的《游庐山》诗,"大相称赏,自以为弗逮", 并在别墅里新建阁斋,"命工书人题此诗于壁"(《南史 · 何思澄传》)。何思澄诗作影响若此。他与宗人何逊、何子郎俱擅文名,被时人称作"东海三何"。
除何承天、何思澄两大支系之外,东海何氏中还有何慧炬家族。慧炬仕齐为尚书郎。其子何远,字义方,齐朝时为奉朝请,自幼受儒家礼教思想濡染, 处世行侠仗义重感情。到梁代先后作地武昌太守、武康、宣城令,封广兴男。他生"性耿介,无私曲",凡任官一地"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南史 · 何远传》)。任官之处,百姓纷纷为之建立生祠,以表敬慕拥戴之心。
以上我们对魏晋南朝时期的何氏家族作了概括简要的考察、探讨, 很明显,何氏三大郡望,各具特色。庐江一门无论是政治上,还是人口上都显示了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特点,是三郡望中最具影响的一支。不仅如此,庐江何氏可谓天下何氏中最大的一支。此后,在江南大地及港澳台等地到处都有庐江何氏的优秀子弟,在海外,泰国、缅甸、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美国的许多何姓中,也都是庐江何氏的后裔。东海何氏比较分散,且人数不多。但以文事出众,多有文学奇才,以文化上的卓异建树,在家族之间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了家学传统。陈郡何氏的发迹,与庐江何氏大致同步,都在魏晋时代,但它不像那些新起门户,为跻身高门士族之列,而注重儒家礼法,经明行修,在家族史上有一个蓬勃向上的时期,它虽有丞相宰辅,权倾朝野,至为显贵,但在政治上骄贵简傲,生活上奢糜无度,并作为门风代代相传,自始至终都散发出一般腐朽没落的气息,无怪乎天不假年,魏至西晋百十年间便"灭亡无遗"了。
隋唐五代时期一众多的军事将领,骄人的武事军功,是何姓历史上的一大景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何姓人经过两汉时期的奋斗积累,终于以庐江、东海、陈郡三大郡望为标志跻进了上层社会^门阀士族的行列。并且出将入相,参与朝政,这不仅是何姓人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而且对许多姓族来说,都是难以企及的辉煌。
然而,到了南朝时期,门阀世族日薄西山,一度辉煌的历史逐渐暗淡下来。作为两晋南朝时期何姓人代表的三大郡望,自然也无法抗拒这历史的厄运。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发达鼎盛时期,有"隋唐盛世"之称,但此一时代,何姓人在朝中身居高位的上层人物明显减少了,虽然在唐代后期也有何姓皇后出现,但何姓人始终未形成一方势力,到了唐代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后,何姓家族中也产生了把持一方军政大权的地方要员,有的甚至几代世袭,权不旁落。同时,在史书中也看到一些善技巧、懂营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文化人以及少数民族何姓人,在不同寻常的历史时期,以他们的聪明智慧、勤劳勇武、继续书写着家族历史的新篇章。
唐代末期,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何姓女儿聪颖睿智,婉丽多姿,被选入官,她初侍寿王李晔,及李晔即位是为昭宗,何氏被册封为皇后,可惜此时的李唐王朝已是奄奄一息,行将就木,早有不臣之志,且已拥兵自重的朱全忠,虎视眈眈,改朝换代就在目前。昭宗颠沛流离逃到洛阳,不久被杀。哀帝即位, 何氏尊为皇太后时间不长就被朱全忠手下人缢杀。她是唐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后。
在朝中有一定位置者,除何皇后之外,还有齐州全节(今山东济南东北)人何彦光,位至天官侍郎,他是武则天时代的人。
隋唐五代时期,对何姓人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时期,据我们对《隋书》、《新唐书》、《旧唐书》、《五代史》等正史的粗略统计,在不到四十 位的何姓人中,中高级武将或关涉军旅生涯者竟达三十位之多,他们中间既有长期经营藩镇世代掌握地
方军政大权的藩将,又有受朝廷派遣率兵平叛的将领,也有代表朝廷中央政权,平定叛乱,收复失地,稳定边疆,和睦友邻的军事使者。
灵武(今宁夏青铜峡北)人何进滔,祖上世代都是行伍中人,受家庭影响,何进滔自幼习武操兵,由大西北客居魏镇(今河北大名北),并委质军中。是蕃将田弘正的属下。何进滔英勇善战,功勋卓著。早年即因攻镇州奋勇冲杀,战绩显赫做了侍御史。田氏之后,被朝廷授节度使,并统治魏镇十余年,又进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于开成五年(840年)去世,死有余荣,还被朝廷赐赠太傅,谥曰定侯。
何进滔一族可谓是一门军旅、世代军功之族,他死后,儿子何重顺,孙子何全皞相继承袭节度使,他们祖孙三代经营魏镇四十二年之久。何重顺还被武宗赐名弘敬,检校尚书左卜射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懿宗初,又兼中书令,封楚国公,何全皞也因功迁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死后赠太保,作为蕃将世家,可见其不同寻常的政治地位。
更令何姓人感到骄傲自豪的是,早在李唐王朝的孕育缔造过程中,就有何氏先人的不世之功。据《册府元龟》将帅部(卷345 、425)的记载: 隋朝初年,西域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商人何潘仁(其父何浑邪),来中原经商,定居京师附近的盩厔(音zhōuzhì,今作''周至'')县,其财万贯,"潘仁厚自奉养,引致宾客"。隋大业末年,隋炀帝荒淫无耻,昏庸无道,社会矛盾越发激化,人民起义此伏彼起。隋朝统治摇摇欲坠,恰在此时,何潘仁因犯隋法,潜逃到县东部的司竹园这个地方,他已看到隋朝天下气数已尽,必将有新的朝代取代它,商人职业的敏感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眼光,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这才是政治上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于是,他便纠集那些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的穷苦农民数万人,揭竿而起,加入到了反隋大军的浩荡队伍之中。时间不长,长安以西的城邑多为所破。正在此时,后为唐太祖的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他的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躲避战乱,带着仆人马三宝逃难遁入司竹园,寻求何潘仁的庇护。何潘仁慷慨地派遣百余人的兵力护卫平阳公主,平阳公主也因此招降纳叛,兵力迅速扩充至上万人,号为"娘子军"。何潘仁与平阳公主紧密配合,并肩作战,与入关的唐军遥相呼应。李渊在繁乱的军务中, 亲笔书信,慰问何潘仁将士,遥授他上柱国之职,并封盩屋县公。时有不久,李世民率先遣部队六万余人同何潘仁会师,两军合势十三万人。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何潘仁在李世民的统帅下,加入攻城军队,攻破了长安。唐朝初建,何潘仁被授予右屯卫将军。唐武德二年(619年),在一次战事中,何潘仁因"轻敌"不幸遇难。
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中原地区以及南迁的何姓人多居民间。很少在史籍中寻到他们的踪迹。但此时有这样一支何姓家族特别引人注目。他们是北方的加回鹘族出身。史书记载,回鹘族是匈奴人的后裔,北魏叫高车部,或敕勒,讹音又读铁勒。他们有15大部落,散居在漠北的广大地区,以游牧为业,其中袁纥部落,隋时称韦纥,大业年间,因反抗突厥贵族的压迫, 同仆骨、同罗等部落组成了回纥部落联盟,与唐朝一直保持友好关系,唐德宗时改称回鹘,开成年间被异族战败,部落分散西迁。这支回鹘出身的何姓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云朔之间,以游牧为业,不知何时南下到中原地区。或许是北京游牧民族的骁勇骄健,英勇果敢,这一家族到了何庆、何怀福父子的时候,都在后唐武帝李克用军中作了下层的小军校。何怀福之子何建为人谨慎忠厚,被后晋石敬瑭看重,要他专管马政。石敬瑭即位,何建作了禁军,数年间先后做过经、邓、贝、澶、孟五镇节度使。后蜀时,何建又官至中书令。
在不少史籍的记载中,许多少数民族的何姓人已经汉化,他们的名字已与汉族无二致,但唐初有一支仍是少数民族名字的何姓人,叫何处罗拔,格外引人注意。史书上没有说他是何族何地人,世系不明。但《新唐书 · 西域传》中却明文记载他是军中人士,官职是果毅,"果毅"一职是读者鲜见寡闻的军职。在唐代,它是府兵将领,是都尉的副手,协助都尉训练府兵。番上宿值及出师征戍。隋唐时代,西域有属宾国,"居葱岭南,距京师万二千里"还多。唐初即有密切联系。贞观年间太宗实行远怀安抚的民族政策,身为果毅的何处罗拔,亲受唐太宗的派遣带着厚重的礼物,千里迢迢,出使罽宾,代表中原唐朝抚慰其国,受到了山宾国王隆重的接待,并派人护送何处罗拔一行到达天竺(今印度)加强友好联系。
前已有述,隋唐五代时期,众多的军事将领,骄人的武事功勋,是何姓历史上的一大奇观。此种情况,史书中不绝如缕。
玄宗朝特进何履光兵定南诏,取安宁城,复立代表中原王朝统治象征的马援铜柱,在唐代边疆开发史上,写下了光荣的篇章。
玄宗朝还有广州首领何游鲁。
文宗时代,左神策军将军、知军事何文哲、为鄘、坊、丹、延四州节度使。
另何千年、何思德、何黑奴、何清朝、何望之、何细、何凝、何凤、何际小等何姓人,在隋唐五代的军旅中或显示他们冲锋陷阵的勇猛形象,或展现他们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
我们说隋唐五代时期,何姓人多见于军中将士, 但并不是说,何姓人在其他方面没有建树。此时,何姓人中的不少文化英才,常在史籍中与我们读者对面交流。如:
唐代人何蕃,和州(今安徽和县)人,身居太学二十年,勤奋苦读,有雅望,深得世人钦敬。
番禺(今广州)人何鼎,是唐宣宗大中年间进士, 官至管经略使。
唐长庆年间的诗人、歌唱家何戡,闻名遐迩,读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我们仿佛在亲自聆听,欣赏这位何氏歌唱家清越悠扬的歌声:"旧人惟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
还有画家何墨君,著名的音乐家何妥,桥梁、宫殿建筑家何稠都是这一时期何姓家族中的皎皎者。他们的辉煌业绩,显示了何姓人在不同领域里的聪明才智,为何姓在隋唐时期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孝道是民族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求孝道,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悠远发达的姓族史上,可以说每一姓族为其繁衍发展,无不把孝道作为自己的家族门风来世代相传。这方面,何姓家庭在隋唐五代时期就表现得非常突出。仅《新唐书 · 孝友传》所记就有洛川何善直、余杭何公弁、建德何起门等何姓人,"皆数世同居者",皇帝下诏发旨,亲自旌表门闾,赏赐粟帛,从州至县,都存恤抚慰,还有授官职者。其间,池州人何澄粹,就是一个典型。他年迈的老母病久不愈,时俗尚鬼,拒绝医疗。何澄粹剔股进肉,治好了母亲的病。后来, 母亲病故,他因哀痛过度而殁。时人褒称为"青阳孝子",许多读书人都争做诔词赞扬歌颂他。今天看来,这种愚孝固不可取,但孝敬父母,尊老事亲,使老有所养,老有所终的风气,还是应大力倡扬的。
遍查唐史, 我们很少见到为政的何姓人氏, 但有一位宦情并不显扬的何姓人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何易于,不知出于何支族系。《新唐书》把他列入循吏之中,说他曾任益昌县令。益昌在利州州治(今四元西南)西南四十里的的嘉陵江畔,每年春暧花开,草长莺飞的时节,州中官员便要带领家眷随从乘船春游,饱览嘉陵江沿岸的迷人风光。而每到此时,就有许多沿岸的百姓,不得不放下手中农活,为这些官老爷们拉纤行舟,供他们寻欢作。有一年的阳春三月,利州刺史崔朴的游船过益昌县境,循着沉闷雄浑的船工号子声,在衣衫褴缕、赤膊跣足的纤夫群中,崔朴突然发现一位弓腰弯背吃力前行的人竟是县令何易于;他惊讶不已,大惑不解,站在船头,急不可耐地向何易于询问其故。何易于一面用力拉纤,一面大声回答:"目下正值春耕农忙时节,老百姓既要耕地又要养蚕,一年之计在于春啊,为了不违农时,他们真是忙上加忙啊!惟有我县令不事农桑,衣食无忧,有时间可供您刺史大人任情驱使!"何易于一番话说得崔朴羞愧难当,急匆匆地离开了益昌。
其时,盐铁官下令征收茶税,这是他职能之外的税收,盐铁官是无权征收茶税的。但许多地方官员慑于盐铁官的淫威,都惟命是从,不敢怠慢。何易于对这种横征暴敛的恶行本来就很反感,而盐铁官又是打着皇帝的招牌收税的,更让他痛恨不已。何易于怒视诏令道:"益昌百姓不交茶税就不能活命?盐铁官敛财怎么为此狠毒?"遂命县中小吏将诏书扔在一边,不用管它。小吏惊恐万状:"天子诏书,岂敢不敬,违抗皇帝要被处死,难道您能逃脱?"何易于说: "我不能只为自己得到上司的赏识,而让老百姓遭殃,也不能让你一名小吏跟随我县令受株连。"随手一把火烧了诏书。
何易于身为县令,常召县中耆老,以问为政得失。凡遇民事纠纷,他宁可当场审理,弄清是非曲直,痛打惩罚理亏者,也不轻易把他们送进监牢。因而,他在任的数年间,益昌狱中不见囚犯。
何易于关心民瘼,不奉迎媚上的治政事迹是深得人心的,他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循吏。
除上述之外,李德裕辅政时,华州有一何姓"豪族"。何延庆是当时族中之首要。其族事迹不详。这也是正史中难得一见的唐代何姓大族的记述。
隋唐五代时期何姓人在政治上的功业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政治地位,显然无法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但史实说明这一时期是何姓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我们之所以作为此认定,是因为此时是何姓姓源丰富,发展的重要时期。
从上述的历史寻踪我们发现,众多的何姓人都是军旅生涯,行伍出身,这是何姓人在隋唐五代时期的一大特征,而问题在于这些人很少有汉族,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人。以世代蓄将何进滔,到胡商军帅何潘仁,从回鹘后裔何庆、何怀福,再到军事使者何处罗拔,无一不是数民族,上列另外一些何姓军人很明显也是少数民族出身。那么在此时的其他行业领域的何姓中,有多少少数民族出身的人,史无明载,我们不好断言,但仅上述情况已足以说明,何姓姓源之丰富多彩,"韩何同源"固然是何姓姓源的主流,但不能据此不承认何姓姓源的多元性,复杂性特征。
隋唐时代是中华姓族史上姓源的发达、丰富时期,这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特征。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它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和前提。可以说隋唐时代是脱胎于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上自皇族下自平民,或久受蕃风熏染,或与蕃人世代联姻,自身属何种族姓,已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因此,社会上下民族偏见,成见已经淡化。这种历史的、时代的、社会的特点,丰富了中华姓源多元性、复杂性的鲜明特征。像何氏之姓源如此之多彩多姿,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天下何姓蓄势待发的一个积累、准备时期。
宋元时——何姓人爱国主义大放异彩的时代
隋唐五代四百余年的时间,是何姓历史上相对萧条、沉寂的时代,但同时又是何姓人为家族振兴, 埋头奋斗、积累准备、蓄势待发的时代。到了宋元时期,何姓人的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
此时的何姓人迁徙流播更加广阔而频繁。其间进士及第者不可胜数。他人或出入朝廷、总理朝纲, 或治理一方,政声卓著。尤其是在民族矛盾激烈冲突的南宋时期,何姓在朝中主持正义,力斗权奸;在军旅者与敌冲战,不惜血洒疆场,马革裹尸;出使敌营者大义凛然,不辱使命,表现了强烈的正义感和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为何姓人的历史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南宗高宗时期,围绕着岳飞一案,在朝廷内部忠与奸、正义与邪恶,主战与投降的双方进行着激烈的交锋的斗争。其间的何姓人不媚权贵,不奉迎向上,不惧势要,不怕杀头,而是力主正义,同秦桧为首的奸臣贼子作英勇斗争。有为岳飞辩证。洗刷冤屈的监察御史何祷;有直接到尚书省状先秦桧的通判何兑等人。
何铸,宇伯寿,余杭(今浙江杭州)人,政和四年(1114)进士, 初年在州、县做官,因其操导端正,行政有方,被御史中丞廖刚举荐给宗徽宗,其时,国难当头,山河破碎。朝廷乃急于用人之际,何铸以为,朝野上下的诚孝为务,同仇敌忾,忠勇报国,收复失地,敌御外侮,有何难哉。他国家的一片赤诚,深受朝廷赞赏。被拜为监察御使,殿中侍御使,摧在谏议大夫, 不久,又拜御使中丞。已居宰相位置。时值岳飞为秦桧所忌, 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逮岳飞入狱,命何铸定其罪。何铸查阅案卷,发现所举岳飞罪过全无证据,知其蒙冤,并亲自审问,该其反状。岳飞坦示后背,他幼承母教,母亲亲手刺写的"精忠报国"四字。已深人肌肤,何铸更知秦桧是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忠良。他很气愤地正先秦桧:"我岂是为岳飞开脱,时下,强敌未灭,无敌杀戮一员大将,岂不渙散军心,怎向世人交待?这决不是国家之长计!"秦桧理屈词穷,无言以对。但他自此怀恨在心,时刻寻机要铲除他治死岳飞的障碍。绍兴十一年(1141),秦桧任何铸为签书枢密院事,让其出任金国报谢使,暗中却勾结万俟卨弹劾何铸包庇岳飞反叛罪,违背了皇上旨意。第二年,秦桧即奏请高宗将何铸贬往徽州(今安徽歙县)。
何兑,字太和,邵武(今福建邵武市)人,宣和进士。早年受学于东平(今属山东)人马伸,伸为官清廉正直,常遭人排斥诬陷而不顾,一生勇于为义,耻于自命,笃守《中庸》矢志不移。居官,早晨起床必整衣端坐,读《中庸》一遍,然后出行理政。常说:"以富贵为心则为富贵所累,以妻子为念,则为妻子所寺,道不可行。"居官广陵,仅有行李一担,书籍还占了一半。后受人诬陷被贬,死于道中。何兑从马伸学《中庸》,学为人,守其教导,终身不变, 乡人称之为"中庸何公"。绍兴中期,何兑为辰州(今湖南沅凌)通判,他从邮报上得知,秦桧自称保宋存赵有功,且功盖天下,气愤不已, 遂将自己平时搜集的材料,直送尚书省,揭发秦桧罪恶。秦桧大怒,将何兑逮捕下狱 ,而讼词都是秦桧手下人直接干的。何兑被削去官职后,逃到了真阳(今河南正阳)直到秦桧死后才放还复职。在宋朝,何姓人中的忠义之士屡屡出现于史书。政和进士、仙井(今四川仁寿县)人何栗 ,字文缜,曾经接二连三地上书朝廷,揭露权臣王黼的奸邪专横。在金兵虎视眈眈、进逼中原的时候,他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割地求和,金人欲割取河北三镇之地,朝中大臣多幻想息事宁人,答应金人的无理要求。何蕖砥柱中流,他谆谆告诫朝臣:"三镇之地,是我大宋国之根本,岂能一旦弃之?何况金人欺诈诡谲,反复无常,何有信用可言?今天是割地亦来,不割亦来。"他与当朝宰相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当其进敌营之时,悲愤绝食而死,年仅三十九岁。
抚州安乐(今江西乐安)人何时,与民族英雄文天祥是同榜进士,知兴国县事。蒙古军入侵南下,他响应文天祥号召起兵反抗,失败后削发为僧,隐姓埋名了却一生。此时的何姓人坚持正义为国弃家、舍生忘死成为一族门风。黎州通判何充抗击蒙古军队的侵略,兵败被俘,不为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不屈,惨遭杀害,其家人自妻、子上下慷慨从容就义者四十余人。又有谆安人何梦挂,咸谆进士,官居太常博士,监察御史,宋亡之后,元朝政府不断征召,他力辞不就,而是潜心易学,以全其节。
更有宋代黄州知州何大节,金人攻陷黄州以后,自忖身为朝廷命官,该保一州百姓安危,宋地沦入敌手,痛感上负国家,下负子民,痛感亡国失地的耻辱和仇恨,更不愿逃亡或死在金人的屠刀之下,便效仿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怒向狂涛投江而死。以生命保全自己忠于朝廷、忠于国家的民族气节,以生命践履了自己终生的不懈追求,实现了名与实的高度统——"大节"。
在国家民族危亡生死的紧要关头,许多何姓精英往往重义轻生,以死明节言志,可歌可泣。但也有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奋勇拼杀令敌人胆颤心寒的英雄武士。开封祥符人何灌就是这些何姓人中的优秀代表。何灌,字仲源,以武选登第,初为河东从事, 将兵驻防,曾遭遇异族骑兵追杀,何灌英勇射杀,力猛无比,常常是一箭射穿敌人胸背,再叠贯后边之人,让追兵抱头鼠窜,溃不成军。他一生的战斗足迹遍布南北,由河东从事,提点河东刑狱,因功而领州刺史,知沧州,又知岷州、转河州,再复守岷州。童贯用兵西边,何灌掌震武军加吉州防御使,再改知兰州,进攻仁多泉城,脚被炮.伤,行动艰难,但他临危不惧,指挥从容,夺取了仁多泉城,被正拜为廓州防御使。其后,又平涿、易二州,迁宁武军承宣使,燕山路副都总管,加龙、神卫都指挥使。
金兵南下,何回师保卫京城, 受命控守城西隅,恶战死守三个日夜,受伤死于战场上,时年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宋钦宗闻知噩耗,痛悼良将,并赐金帛,命官护葬,但不公正的是,有人又指责何灌不守河津,反而被削夺了官秩。何灌长子何蓟,从父征战箭穿左臂、蓟泰然若,拔出利箭,继续冲杀于敌阵之中,后来箭伤复发,不治而死。
还有何执中、何常也都是进士及第,朝廷重臣;何道夫、何逢原二人是宋代著名循吏,实施惠政,百姓有口皆碑。
忠义爱国是南宋一朝何姓人的历史特色之一。而与此同时, 还有不少何姓人在文化事业上颇有作为,深受时人所重。
如家居四川南充的何涉,父祖皆以农为业,自何涉始有读书之人。他攻读勤勉,成绩优异,中进士后与大学问家范仲淹交往密切。初为著作佐郎,后到地方做官,其间,广设学馆,发展地方教育,以奖掖提携后进为乐事。即使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中,也不忘为诸将讲解《左氏春秋》的微言大义。宋朝名将狄青就不断听何涉讲经论道。金华人何基,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再传弟子,学问博大精深,当时人都十分推崇他,从地方官员到朝中臣子,都多次征召推荐他,咸淳年间,被授于史馆校勘兼崇政殿说书。他一生著述宏富,多有传世之作。他的侄子何凤也是地方上很有名望的教育家。
大庾人何源,字清卿,一生穷治学问,通识诸经,长子衢亨登宝祐年间进士,次子光龙为咸谆进士,门人莫如德是谆祐进士,父子师友渊源有自,一门四进士,名扬遐迩,可称可述。一时间不仅使何氏家族光耀门楣,而且在宋朝的文坛科场上也颂为美谈。
何异,字同叔,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是颇有名气的宋代诗人,有《月湖诗集》流传于世。何正臣,字君表,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九岁被举为童子,后来进士及第。成都人何郯,进士及第,官拜太常博士,转监察御史,再转殿中侍御史。许州长社(今河南长葛市) 人何中立,中进士后,先为集贤校注,枢密直学士,在地方上曾任陈州、许州、杭州之地知州,终其一生,喜好文词,也是一时名士。何坦,字少平,谥文宣,广昌(今属福建)人,谆熙进士,官广东提刑。有《西畴常言》、《百川学海》等著作流传后世,《尚友录》中有他的事迹。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何洛,字茂恭,是位著名的藏书家。他是绍兴时期的进士,工诗文,家有藏书万余卷。这在古代对个人来说已是不小的藏书规模。这些藏书家对文化教育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
到了元朝,蒙古贵族入主中原,何姓贤达们又以另一种姿态独立于世。他们埋头读书,潜心儒典,仕进之心似乎是淡漠了。因此有成就有影响的文人明显比从政的人多。就是为数不多的政界何姓人,也无意于荣升进取,大多都是文名掩蔽了政声。像谆安人何景福,自以为生不逢时,官府屡征不就,以文事活动打发人生,著有《铁牛翁集》。广济(今安徽蕲春东南)名士何朝举, 一辈子热衷于修身养性而不思宦情。何思敬,官至秘书丞,却以善画山水闻名,昌平(今北京昌平西)人何失,恃才傲物,善诗赋,元朝至正时期,公卿大臣交相荐举,他只是以父母年迈为由,在家里"织帽纱为业"始终不肯出仕。乐安人何中、蒲圻(今湖北蒲圻)人何天骏,也都是博古通今,卓尔不群的大学者。他们或以古学为追求,或以教育为己任,或以艺术为人生,终生不求闻达和显赫。
乐安人何希之,字周佐,一字自修,号存心,宋咸淳十年进士,署零陵教授。到了元代"遁迹以终"。他的传世之作名叫《鸡肋集》,可想见其亡国仕人的无奈心境。元代,与许多知识阶层的人一样,何姓人不同元朝统治者合作的人大有人在。杭州人何宗瘥。以能声著,曾为杭州府史,后作两浙转运司的书吏,神情沮丧,退隐玉泉山,自号"一懒翁"。江阴人何刘发,尝为松江学纠,不久即弃任逃跑,调他做会稽学正,也不到任,晚年隐居不预世事,他也给自己起了个号叫"竹隐居士"。金华有位名何寿朋的何姓族人,则是安贫守道,一生不沾仕宦的边。何能之,喜绘画,曾拜赵孟頫为师,获益匪浅。何思敬,虽在至正年间为祕书监丞,但以翰墨名世,尤精于山水画。
明清时期一何姓人的政治文化灿烂辉煌的时代
明清两代是何姓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何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唐宋元时期为何姓的发展作了近八百年的积累准备,那么,明清时期就是何姓历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了,并且这种兴旺发达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时代,这至少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明清两代,何姓的发展自北向南大规模地快速拓进。可谓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特别是在今天的福建、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广东、云南、贵州等南方省份及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都有何姓人的分布,他们的优秀儿女仅见于史籍者就不下数百人。
第二,在闽、浙、苏、粤、籟等地,何姓中出现了不少钟鸣鼎食之家,代簪缨之族,以及许多书香门第,文化世家。如明代江西广昌(今江西广昌)的何氏家族,自明初何文渊起,身居高官者代不乏人。何文渊,字巨川,永乐年间进士,历官刑部侍郎,吏部尚书。何文渊之子何乔新,景泰进士,累拜刑部侍郎、尚书,何乔新五世孙何喬云,嘉靖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省察陟黜严明公允,深得海瑞的赞赏。脔云兄何涛,嘉靖乡试第一, 授安庆府推官。明代松江华亭(今浙江松江)有一门何氏,兄弟两人勤奋成才,名扬江南,其兄何良俊,少年笃学,竟然二十年不下楼,家藏书籍四万卷,涉猎殆遍,以岁贡授翰林院孔目,有《何氏语林》、《何翰林集》、《四友斋丛说》流传至今。其弟何良傅,字数度,嘉靖二十年进士,历任南京礼部郎中,少年学成,体质羸弱,但立身守官甚严,史书上说他"与人坦易,不设城府",在封建社会的官场里,这样的人委实难得。他们的伯父何嗣、父亲何孝也都是名躁当时的俊彦。
在学术文化、教育事业上影响至今的何姓是清代道州(今湖南省道县)的何凌汉一族。何凌汉,字云门,又字仙楼,嘉庆进士,道光间官至吏部尚书,他一生历任吏、户、工部官员,主持公通,熟思利弊,处世做人认真不苛。以文章道德获世人赞誉, 著有《云腴山房集》传世。何凌汉家学深厚,四个儿子均学有所成。何绍业,字子毅,工书画,亦精通算学。何绍祺,字子敬, 号勖潜,道光年间举人,官浙江道。何绍京,道光举人,善书法。何绍基,字子贡,号媛叟,道光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于六经子史皆有著述,不仅是清代著名学者,而且尤精书法,自秦汉篆榴至南北碑帖,皆心摹手追,数十年临池不辍,遂自成一家, 其书艺精湛超群,广为流布楷模,在我国书法史上有重要地位。该四子人称"何氏四志"。
第三,官场中的何姓人多捐介正直、公道、仁义之士。早在宋代,何姓精英们就以坚持正义、崇尚名节而备受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到明清之季,何姓人的这种崇高精神和优秀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发。明代,朝廷历次被宦官、权奸所把持,因而围绕着正义与邪恶,忠贞与奸侫展开的反复激烈的斗争,成为明代政治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这些你方歌罢我登场的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何氏英杰们始终表现了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高尚品质和崇高气节。
明正德年间,宦官刘瑾擅权,政治一片黑暗,刘瑾本姓谈, 陕西兴平人,为了投靠刘姓中官,遂改姓刘。弘治时因犯法当死,倖幸赦免,于是他对朝中大臣恨得要死,到了正德年间,他初掌钟鼓司,又掌司礼监,在东厂、西厂之外,又加设"内行厂",实行特务统治,以监视大臣言行,达到铲除异己之目的。刘谨手段残忍毒辣,能言善辩,在宫中不离皇帝左右,日曰与皇帝斗鸡走狗,沉溺于声色之中,因而,他甚得皇帝的欢心宠爱,在朝中擅作威福,凡事必先奉刘瑾,而后才向皇帝奏报。其权势炙手可热,不可一世。廷臣们在同刘瑾的斗争中, 何姓人表现了不附权贵、坚持正义、宁折不弯、刚正不阿的精神。湖广道州(今湖南道州)人何天衢,字道亨,弘治进士, 授嘉兴令,后摧监察御史。刘瑾专权,有些朝臣献媚求荣,何天衢嗤之以鼻,耻与为伍,被中伤陷害亦不屈服,遂被禁锢居家,直到刘瑾事败,才起知河南府。何垕,字朝举,江西新城(今属浙江)人,弘治六年进士,性至孝,居官正直不私,人所共知,曾为朝中郎官,他家中藏有一珍贵的古代名琴,刘瑾闻知,扬言必欲得之而后快。差人向何屋索琴,何屋正言厉色道: "名琴不足惜,可惜的是这样做,玷污了我人格的清白,毁坏了我的品行!"竟让来人落了个尴尬难堪的境地,悻悻而去,刘瑾愤而无奈,将何屋贬出朝廷,做了边远地区程番的知府,其境内少数民族杂处难治,何重爱民若子,善于抚绥,把境内治理得井然有序,深得百姓拥戴。另有何姓族人何绍正,是浙江谆安人,弘治十五年的进士。正德年间官拜吏部给事中。其时,宦官寥堂出镇河南, 此人倚仗刘瑾的权势,对地方官员是颠倒黑白、信口雌黄,何绍正不惧权威,义无反顾地绰劾寥堂的这种罪行, 这自然触犯了刘董的利益,刘瑾衔恨在心,将何绍正由朝廷贬任海州判官,辗转往返。后任池州知府,像他的族人何屋一样,何绍正没有因为政治上遭受打击,仕途坎坷曲折而沮丧颓废,而是心存社稷, 进退如一。在池州知府任上,注重农事,发展生产,修建农田水利工程五十余处,以防止水旱灾害,当地百姓大得其利。何绍正不附权贵、公正廉明、施惠于民,自然得到人民的拥护。他在江西参政任上改仕以后,池州人民感于他的德政和人品、居然为其建立生祠,并与宋代的包拯一同享受香火祭祀,在封建社会中,这该是百姓对地方官员的最高奖赏了。无独有偶, 吴江人何源,洪武朝中会试乙榜,擢山东德州知州,因不畏权要,为政廉明,州人号曰"赛包公"。在何姓人看来,屈于权势的压力,就意味着人格的丧失,因此,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河南武陟人何瑭,字粹夫,号柏斋,弘治十五年进士,初授翰林修撰,因不屈于刘瑾的淫威,初为开州(今贵州开阳) 同知,后历工、户、礼三部侍郎。
明代二百七十余年间,何姓族人同权奸的斗争彪炳史册,大放异彩,成为此时何姓人历史的重要篇章。何维柏,字乔仲,南海人,嘉靖十四年进士,历官福建巡按御史,因上疏纠劾严嵩奸贪,下狱受廷杖并被削去官职,居家二十余年,严氏倒台以后, 才复职朝廷,迁左副都御史,万历初年,出任吏部侍郎,又因违忤张居正,再次受到排挤,出为南京礼部尚书。
广西兴业人何以尚,因仗义执言,上疏请求释放海瑞,受廷杖入狱,获释后又因弹劾高拱被贬。天启进士,镇海人何楷,魏忠贤当政时,因不拜谒而归家务农。崇祯时期,迁工科给事中, "举劾无所避",几乎被忌恨者害死。
何姓人不仅不畏强权,勇于同权奸相抗争,而且对皇帝的错误也敢犯颜直谏,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江宁人何遵,是正德九年的进士,授工部主事。正德十四年,与同僚上疏谏阻武宗皇帝出京巡幸,并极言江彬恃权倡乱,措词激烈尖锐,武帝大怒。受廷杖四十,两天后死去,年仅三十四岁。
南明大臣何滕蛟,明亡后,联合农民起义军,狙击清军南下,兵败被俘,绝食七日而亡。辽东何可纲,辅佐明将袁崇焕典军事,革军制,岁省军饷一百二十万两。面对十万清兵的围攻、坚守不降,遂被害。他们都是何姓人中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还有明代循吏何廷仁,"性和厚",待人接物,诚意洋溢, 知新会县,士民爱之。陕西按察使何自学善理冤狱,陕西狱囚众多不实,他审理不过十余日,囹圄为之一空。广东顺德人何宏, 由通州学正转六合知县,断案明允,为政清廉,百姓为之设立生祠。何宏乡人何淡,以进士知滨州,治政廉明,父死奔丧,州中士庶怜其清苦,筹资二十万,待他出境以后相赠送,以避嫌,何淡依然正色历言,坚决不受。
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反抗封建压迫的伟大斗争中,何姓人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不畏强 暴,英勇斗争,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惊天动、地的事迹,在世人面前树立了本家族的光辉形象。不仅使本姓族的优秀门风得到升华,而且也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写下了壮丽的篇章。他们中间有追随民族英雄林则徐,积极赞助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的爱国绅士何大庚;有曾经策划参与三元里抗英战役的番禺举人何玉成;有莲蓬党领袖、太平天国将领何文庆等,都是这一时期何姓人的杰出人物。
第四,明清时代,何姓文事昌盛,专门人才之多,涉及文化领域之广泛,成就贡献之突出,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明代武陟何柏斋、泰州(今江苏泰州)学者何心隐,都是名重当时的哲学家。何柏斋认为世界本源为一阴一阳,阴为物质,阳乃精神,阳有知而无形,阴有形而无知,其思想本质是心物二元论。何心隐则以为"心"是万物之本,肯定人有物质欲望,并非罪恶,公开批判道学和名教,被著名思想家李贽称为"圣人"、"英雄莫比"。但他的思想为当道者所不容,先遭严嵩仇视,继受张居正迫害,终至被杀。主张文仿秦汉、诗宗盛唐的复古派文学家何景明,是明代文坛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明代大学者李梦阳并称"何李",二人与边贡、徐祯卿又并称"四杰"。他八岁能吟诗属文,十五岁举乡试第一,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年间历官陕西提学副使,他一生学问精深,| 著述宏富,影响至今。明末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何乔远,是著名史学家,万历年间进士,官至通政使。他博涉群书,尤重史学, 辑明代十三朝遗事成《名山藏》一书,纂《闽书》一百五十卷,另有《镜山全集》等著述,颇行于世。
明清时代的何姓勤学苦读,在书法、绘画、篆刻、藏书、校勘等文化事业上都有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宜兴何士晋,字武莪,父何其孝无辜被人致死,继母吴氏将士晋藏在亲戚家里,才幸免遇难。士晋自幼读书'勤苦,稍有懈怠,母亲便拿出父亲的血衣激励他,士晋感奋,读书益加刻苦,终于在万历二十六年中进士。并持父亲血衣献之官,罪人皆伏法。
艺术方面,何姓人才辈出,如雨后春笋。明代常熟人何子端,通内典,好古玩,书法工小楷,曾拟元人书先人何逊集一卷,行行端庄,字字有法。江阴何澄,永乐元年举人,官至郡守,画山水不在大家高益、巨然之下,尤精于梧桐、竹石等物。万历进士何谆之,工画水、山、竹、兰,行书颇得晋人意,并有书画册子《足园集》传世。乐清人何无咎,因慕唐代诗人元丹丘之美名,自号丹丘,工画山水竹石,并能诗为文,西游酒泉,南穷湘沅,在文坛颇有盛名。清代何姓人的书画艺术蔚为大观,仅见于史书记载者除道州"何氏四杰"之外,还有清初顺治进士何元卿"善书",奉贤(今属上海)人何友晏"工书善画有诗名",何亢宗、何文煌"工书画又善作诗"。何其仁、何其僙、何林也都是清代有名的画家。钱塘人何脔云,唐熙进士,官吏部主事,山水画继承了宋元画家的风格,与时人大家王时敏、王翬不相上下。惠安何家骏诗、书、画、棋无不精通。江阴何栻,道光进士,官去安知府,工诗文,善书法;乾隆进士、九江知府何道生,山水诗、画,风格清爽雄健,大受时人推崇青睐。明代婺源人何震,是与文、彭齐名的篆刻艺术大家,曾遍游塞外,诸将军皆以得其一印为光荣。清会稽人何士祁,嘉庆进士.其家藏书不知其数,只见史书记载为"江浙第一"。
历代文人雅士,多以书房斋号为风雅,或寄情思,或言志向,或志异行,或标高风,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此时,众多的何姓文人们,五彩缤纷的书斋雅号,也是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如清代会理知州何日愈的书房名"存仁堂"、"存诚堂",他的著作叫《存诚堂文集》。桐城人何永绍的"宝树堂",学问家何良俊的室名叫"清森阁",何邦彦的书室名"寄迂草堂",雍正进士何宗韩的书斋"敦仁堂",嘉庆举人何长敦的"恺乐堂",康熙廪生何其僙的"墨雨楼", 道光进士陈安道台何桂芳的"自乐堂",丹徒何絜的"晴江阁",何凌汉的书房名为"云腴山房",道光进士、桂阳何庆元的"知新阁",江西广昌人何属乾,字不息,书室名"玉尺堂"等,都以不同的方式托物言志,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高雅的文化品位。
还有康熙进士,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何国宗是一位河道工程专家。清浦何世仁精通医道,尤善望闻问切之法。明代昆山人何顺中,生于医学世家。何顺中居太医院四十余载,为代名医。这些也都是何姓人中熠熠生辉者。
第五,清代满族人中有不少何姓人出现。如后金大将何和礼,本属满族栋鄂氏。道光举人何建鳌,满州都统何语会,都是满州旗人,这些史实既是何姓发展史上的闪光之处,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生动体现。
现当代社会一一何姓发展更为广阔的历史舞台
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何姓的历掀开了新的一页。急剧变革的现当代社会,为何姓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充分的条件和更为广阔的历史舞台。此时的何姓人的扩展分布呈现更为广泛的趋势。这是因为,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进一步解放了人们"安土重迁" 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便于工作和从政、升学、军转、统一移民等
就人口而言,目前何姓人在全国的数量已过千万之多,占全国大姓的第十七位,在分布上,除遍布全国各地之外,呈现出南方较多,北方较少的分布格局。具体说来,公元一千九百八十二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抽样调查表明,在全国被调査的174900人中,有1759人姓何,这一数据,占全部被调查人口的1,006免和位居被调查的1133个姓氏的第21位。另外,在被调查的24948个北京人中, 有515个姓氏,其中何姓有128人,占人口总数的0.5137%,位居姓氏的第37位,在25029个辽宁人中,有447个姓氏,其中何姓有53人,占总数的0.212%,居第74位,在25092个上海人中,有391个姓氏,其中何姓有191人,占总人口的0.7617%和姓氏的第31位;在25244个福建人中,有246个姓氏,其中何姓有319人,占总人数的1.264%和姓氏的第19位;在25646个广东人中,有298个姓氏,其中何姓人483人,占被调查人口总数的1.8837%和姓氏的第14位;在25239个四川人中,有521个姓氏,其中何姓人411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628%和姓氏的14位; 在23795个陕西人中,有456个姓氏,其中何姓有175人,占被调查总数的0.7357%和姓氏的第29位。上述数字,尽管只是一个抽样调查的结果,并且是三十年前的数据,但由于上述七省市是分别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大地区中筛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说明何姓人的分布规律的。即使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何姓人的分布也不会改变上述格局.
另外,在台湾,何姓也是百家大姓中排名第二十六位的大姓族。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何姓人都迁居海外,并在海外华人中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姓族势力。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以及欧美、大洋洲等地,从事着政治、经济、工商业、财政金融、科技文教等方面的事业。为所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奉献着他们的聪明和才智。
就事业而言,何姓人继续弘扬明清先人们的奋斗进取精神,他们除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之外,还产生了现当代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艺术家、商界巨子、经济学家,以及其他领域里的专门人才。如杰出的中国女革命家、著名画家、廖仲凯夫人何香凝,广东南海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主席职务。
又如爱国民主人士何思源、山东荷泽人。四川万县人何其芳,是著名文学家、文学评论家。还有在现代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军事将领、河北藁城人何基沣,是抗日名将,早年曾参加北伐战争;湖南长沙人,工农红军出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何德全;湖南平江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何维忠等人;在科技文化界,有数学家何鲁,四川广安人;汽车设计制造专家何乃民,浙江义乌人;地质学家何作霖,河北蠡县人。作家、文学评论家何家槐;中国现代史学家、广东台山人何干之;法学专家,浙江余姚人何思敬以及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院士何柞庥、史学家何兹全、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澳门特首何厚铧等,也都是何姓人的杰出代表,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其实,现当代何姓人的佼佼者,何止上述。我们掌握的很有限的一些资料,已证明我们这一观点的正确不误:上海辞书出版社在1990年12月出版,复旦大学历史总资料室编写的《辛亥革命以来人物传记资料索引》(1911 一 1949)有何姓人195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范宝俊、朱健华编写的《中华英烈大辞典》(1840—1956)有何姓人157人。《新中国人名录》中何姓人19位,《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名典》收录何姓人27位,《华夏名人词典》收录何姓人31位。神州国光社1934年8月出版的《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收录有何姓画家80位。
当然,这些统计数据的覆盖面是十分狭隘的,但它从一些侧面向我们展示了现代何姓人丰富多彩,蔚为大观的人生画卷,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了这一期的何姓族人为民族解放、为民主运动、为国家建设谱写的不朽乐章。
二十一世纪,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在这崭新的历史时期,广大的何姓族人同全国人民一道,迎着新世纪的朝阳,沐浴着时代的春风,在不同的领域内、行业中,弘扬何氏家族奋发进取、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的幸福文明,创造新的辉煌。海外众多的何氏后裔也都在以自己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为发展族众创立业绩, 为国际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当代何氏家族在海外的活动发展情况,我们无法获得确切的信息。我们从因特网上得到了极少量的资料信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目前国内外的何氏宗亲会总共有39个之多,除海南、福建、香港、澳门、台湾、安徽、广东的二十四个之外,其余的十五个何氏宗亲会分别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尼,缅甸、越南、加拿大、美国等九个国家。截止二零零一年四月,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何姓族众已经成功地召开过六届"世界何氏宗亲恳亲大会",会议大都是以"寻根谒祖,经贸洽淡、文化交流、造福桑梓"为主题,让世界各地的何氏宗亲在联络亲情,增进友谊的同时,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以这种新的形式光大族众为社会造福,并且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收到了良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