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家呆着无聊又重新把心中的神片《三傻大闹宝莱坞》重新看了一遍。看完之后,很不过瘾地去搜了阿米尔·汗的另一部电影《我滴个神啊》。(我真的超级想吐槽印度电影的片名,让人完全没有观看欲望,一个片名毁掉一个神作。这种境界,我也是佩服!)
华丽歌舞是印度电影里的典型场景,这其中包括许多诸如宗教、民族文化特色、印度土著的观影习惯等等因素。对个中因素这里按下不论,单说“歌舞”这样的表现形式,对电影是否有所助益呢?
很不巧,今天去看了《乘风破浪》。在《乘风破浪》中有着这样一个情节。出车祸后,戴着氧气罩的徐太浪在救护车上说:“听说人死后,脑海中会闪现自己的一生。”电影拼接出一组组徐太浪小时候的动画,每一个场景后面都会出现一些大写加粗的字,来告诉你这场景要表现的内容。(小生不才,忘了所有的场景,只记得一个老爹踹儿子的画面。)当然,这种情况下是少不了背景音乐的。然而,电影里的背景音乐用得真的没有办法让人产生共鸣啊!
这就像是我用小影制作视频,导入视频,配字幕,拼接视频、配字幕,美化视频、添加背景音乐,导出为长视频。所以,看到这里的时候,内心不禁吐槽:zha、不精良、没美感。果然不能比啊没得比。
反观《我滴个神啊》中,用华丽的歌舞集中体现女主嘉谷和其男友沙弗莱兹两个人的感情发展。作为作为影评中不是重点但是也极其关键的场景,这个片段的歌舞像一个制作十分精良的MV,不仅非常简洁凝练,而且主题集中,有很强的欣赏性。对,欣赏性!据说在印度的乡村电影院里,如果片中有一段歌舞特别精彩,观众会要求倒回去重放一遍,不然就不许接着往下放。可是,当我看到《乘风破浪》中的这个场景时,我只会想着这个这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结束?
我不否认韩寒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可是正如我之前写过的一篇影评——《烂片——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一样。我们亲爱的许多导演可不太厚道。《乘风破浪》中确实是要通过徐太浪的回忆展现父子之间在彼此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前面的矛盾越强烈,后面的父子间的和解才会越感人。观众和导演都清楚这个片段中的矛盾很重要,可是对于这种秒拍式的制作水平,我们也只会被动的接受。印度中的华丽歌舞融合了动作、表演等多种元素,巧妙地推动升华电影人物的情感、推动整个电影情节。比如《三傻》众多或幽默或温情的歌舞场面将影片一次次推向高潮。
因为情节精妙、画面精良、演技精彩且内涵精深,所以我们观看印度电影中的歌舞时,并不觉得枯燥,并不像看某些电影时枯燥或尴尬等待电影的进一步发展,毕竟电影院没有快进功能。我们会享受主人公在电影里面的所有情感波动。对,享受!正所谓,乐之不足,乃舞之。如果单纯的情感叙事不足以表现强烈情感、如果简单的场景拼接无法使情感得到升华,那么借助歌舞来助推又有何不可呢?
歌舞元素有着浓厚的印度色彩,单纯地以歌舞对比中国电影的部分无异于田忌赛马。(毕竟《三傻》豆瓣评分>9,而《乘风破浪》豆瓣评分≈7。)印度色彩是色彩,中国色彩难道没有吗?若是论“中国特色”的话,哪个国家敢于我天朝比?
写在最后,《乘风破浪》是一个剧本没啥噱头、画面没啥美感、配乐没啥渲染、笑点好像没啥毛病(偶尔破坏气氛)的好电影。恩,不错的电影。
�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