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辈子的读书打好基础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事实上,在我迄今所读的书中,当学生时读的只占很小一部分,绝大部分是在走出校门后读的。我相信,其他爱读书的人一定也是如此。我还相信,他们基本上也是在年少时代为一辈子的读书打下了基础。这个基础,一是产生了强烈而持久的阅读兴趣,二是形成了自己的阅读眼光和品位。
阅读提升精神素质
人的精神属性可以相对地分为智力、道德、情感,与此相应,素质教育可分为智育、德育、美育,而阅读好书则是提升这三种精神素质、进行这三种教育的最佳途径。
第一类是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著作,阅读这类书籍的目的是培育思想尊严,拥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类是伟人和优秀人物的传记,阅读这类书籍的目的是培育爱心、良心、社会责任心,做一个有道德、有信仰的人。
第三类是文学作品,阅读这类书籍的目的是培育诗意和创造情怀,拥有丰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阅读可以养生
阅读不但可以养心,而且可以养生,使人心宽体健。人的身体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灵支配,忧虑往往致病,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爱阅读的人,内心充实宁静,不易陷入令人烦恼焦虑的世事纷争之中。大学者中多寿星,原因就在于此。
阅读还可以救生,为人解惑消灾。人遇事之所以想不开,寻短见,是因为坐井观天,心胸狭窄。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
阅读甚至可以优生,助人教子育人。父母爱阅读,会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子女产生不教之教的熏陶作用。相反,父母自己不读书,却逼迫孩子用功,一定事倍功半。
人与人的差距令人震惊
读精神伟人的著作,看艺术天才的创造,我知道了人所能达到的高度,于是为自己生而为人类感到幸运和荣耀。
可是,走在街上,看见那些在路边玩牌和喧哗的人,那些开着车使劲按喇叭的人,看见那么多空虚的脸,我不禁想:难道他们也是人类?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这一点常常使我感到震惊。
读书的两种收获
读书的收获有两种。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没有当然也就不知道的东西,这样收获到的东西叫知识。
二是通过读书发现了自己原来已经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着,现在被唤醒了,激活了,因此获得了生长、开花、结果的机会。这样收获到的东西,我称之为智慧。
阅读怎么改变命运
人们常说:阅读改变命运。在我看来,此话可有两种含义。其一,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也就是接受正规教育,获取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改变你的外在命运,改变你在社会上的地位。其二,读那些所谓“无用的书”,那些哲学、宗教、人文方面的书籍,未必能改变你的外在命运,但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因此也就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从而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后一种改变是更可靠也更重要的。
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
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这是我给一家民营书店的题词。书分有用和无用,有用的书关乎生计,无用的书关乎心灵。人分有梦和无梦,无梦的人是生计的奴仆,有梦的人是心灵的富翁。无梦的人生是乏味的,与无梦的人相处也是乏味的。人生在世,生计之外,还是得讲究个味。
书籍的价值
叔本华说:期望一个人记住他读过的全部书籍,恰如期望他能在体内储存他吃过的全部食物。这个比方打得有些极端,因为在事实上,无论谁都不可能、即使可能也不愿意在体内储存吃过的全部食物。
但是,世上确实有过目不忘、满腹诗书的记忆天才。我相信,叔本华的意思应该是:有形的知识不重要,书籍的价值仅在于提供精神营养,而精神营养是无形的,因为它倘若真正起了作用,就必定已化为了你的血肉。
精神地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读书也是一种行路,是行走在人类精神的世界里。我就是这样的一个旅行者,阅读是我在勘测人类精神世界的地图。
阅读过程的快乐
藏书多当然不等于博学。如果拥有书籍,不必读它们,就能占有其中的知识,那该多么省力。我要立即补充一句:那该多么没意思。可见阅读本身是莫大的快乐,如果取消了阅读过程中的理解、思考、质疑、感悟等等,质言之,取消了自己心智的积极参与,那客观呈现的知识对于你就无甚价值。
强大的大脑,让我们习惯于理性思考和控制情绪,但过分的压抑,让很多人开始焦虑、抑郁。越优秀,越焦虑。
为什么,身体变成了只会工作的机器?生命变得像一潭死水?为什么我们不再像原古人一样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也许我们应该重回生命之初,看看舞蹈的本质——自由表达,在原野上自由自在的舞动身体,找回那种特别朴素、特别本质的生命力。
一朵花不会羞涩,一枝树没有跳舞的难题,我们把自己遗忘了很久……
那就跟着现代舞大师高艳津子老师来跳舞吧,在舞蹈中放下面子、放下标准,放下成见,卸下那些所有强加给我们的束缚,自由表达。
让身体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这是你想要的,也是现代舞在追求的。
只有放下大脑,生命才能全然打开。——高艳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