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当真相出现在你眼前时,你并不知道那就是真相。
蓦然读到这句话,立马被它吸引住,反反复复咀嚼几遍,“说真话已经变得如此非同寻常,以至于人们反倒觉得幽默了”,多么可笑的真相啊。然而真相其实并不遥远,常常藏在不起眼的角落里。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为了找到掉在房间里面的一个针,有的人会怎么找呢?把自己在房间里关上大半天,从一眼可见的地方到角落挨个寻遍,找不到又重新来,别人问到——“那里找过了,没有”;还有的人呢,把房间划分为几块区域,每块区域找完后再转到下一个区域。事实并不是真相藏得太深,而是这世界太嘈杂,在我们还未寻到真相的时候便匆匆决断,以为我所见的即是真相,然而它不过是真相投下来的影子,一道影子就可以深深裹住真相,直到有人愿意抽丝剥茧,才能发现个中奥秘。与人交际,看到的就是真的么?听到的就是真的么?不见得。我坚持认为行为和语言很容易便可伪造,但是眼神是很难骗人的,不经意的眼神可以暴露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所以,不要光靠眼睛,不要光靠耳朵——用心去感受吧,真相总有些痕迹。
“不否认存在,只否认感知”。
那天早上恰好和朋友争论了一番。朋友呢,认为存在只是感觉存在,而感觉和传导系统与环境的适应决定了思维模式和世界观,用人话讲——你的经历和感知形成既定思维方式,然后以此去理解世界——此法本身存在局限性,作个类比,以二维空间生物看三维空间生物只能看到其在二维空间的投影——一个面,更高的维度在降维过程中被隐去,所谓的存在可能已经在更高维度消失(如随时间消失),所以你所认知的存在只是感觉存在,而既有感知限制了人类从更高维度去思考。而我呢,“不否认存在,只否认感知”,我向来不喜欢否认任何东西,我承认见识浅薄,相较于未接触的世界,更愿意接受我的无知,只是由于在以往生活经历中没有类似体验而导致无法在自主的情况下感知——不知道嘛,你告诉我不就知道了么。作出不存在判断的有效原因有两个,其一本身不存在,其二作出判断的人无法感知到存在,有时也会打抱不平,为啥无法感知就会被直接简化为不存在,相对来讲存在无法改变,可以改变的只有接受程度而已,即感知程度。于人而论,存在只有产生联结才会产生意义,既包括感知层面的联结,也包括行动方面的联结。感知上的联结,从“我”的角度出发,只有能让我感知到的存在才有意义,否则无论实际是否存在,对“我”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行动上的联结,“我”对于是否存在施加行动上的影响,比如扔掉不喜欢的物品,选择性遗忘。存在无可否认,只是人类的思维方式习惯性把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感知不到简化为不存在,而改变困境在于以双方认可的方式强化感知,变为有效联结,对比数学模型,不同方向的向量经过分解,使特定方向产生重合。
如果你觉得快乐,那可能只是幻觉,可能只是大脑伪造的情绪,但是如果你觉得痛苦,觉得心脏抽动,觉得呼吸困难,我很同情你的不幸,但是我也恭喜你——找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