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大叔说】在简书的 第09篇 文章
商业片和意见领袖一样,都有套路
前两天我才刚刚补了《神奇女侠》这部电影。我看过这部影片之后,最大的感觉是:似曾相识。又是异于常人的身份背景,进到一个棘手的大危机中,组个小队伍,最后成功激发自己,打败大魔王,拯救世界。
2008年的《钢铁侠1》,1996年的《碟中谍》,1982年的《第一滴血》,尽皆如此。
三十多年过去了,除了技术手段和演员更新换代以外,剧情怎么能如出一辙,难道就不能有点新意了吗?
观众只爱看一种电影
答案是确实不能。
抛开情怀,只看着片场成百上千的工作人员说,电影不仅是导演或编剧表达思想的载体,更是一种商业服务,归根结底的诉求是要盈利(差价或流量)。
其实不是好莱坞拍的俗套,而是观众就爱看这样的故事;不是编剧没有想象力,而是不这么编就会受到市场的惩罚。
神话学的经典作品《千面英雄》中提到过,好故事是有基本套路的,
启程:放弃当前的处境,进入历险的领域;
启蒙:获得某种以象征性方式表达出来的领悟;
考验:陷入险境,与命运搏斗;
归来:最后再度回到正常生活的场域,这是每一位英雄的必经之路。
再看神奇女侠,套路昭然。
从被呵护的天堂岛进入到一战前线(启程),秉承着亚马逊人结束一切战乱的使命(启蒙),从陌生的伦敦出发,经历几次小遭遇战最终到达前线,眼睁睁的看着男主牺牲,激发潜能,战胜反派(考验),最后镜头落在平静的生活场景,看着当时的照片回忆(归来)。
几千年以来,各个民族,各个文化流传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受人喜爱的故事只有这一种。
前面提到的钢铁侠,史泰龙是,未提到的孙悟空,王大锤也是。
英雄故事套路三要素
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爆款文章结构有套路,同样,英雄主义电影也有套路。
要能鼓舞人:主人公一开始是个小人物,有的还会有明显的缺点,到剧情结束的时候不但取得了胜利,而且还能克服缺点,完善自我。
要可信:意味着英雄不能无敌,也不能是一上来就说我担负重大使命,必须经历一番征战才接受这个使命。
要有悬念:英雄征途上必须遭遇各种小失败。
这个框架出来之后,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情景的描述,增加故事对观众的代入感,让观众感同身受。
然后在框架中增加新鲜细节,使得整个故事给到观众的感觉是熟悉又意外。
《当幸福来敲门》,是一部非常励志感人的电影,其实也暗藏套路在其中。
主人公克里斯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医疗器械推销员(小人物)。妻子因经济压力离开,留下5岁的孩子,银行账户剩下21块钱,被撵出了公寓(不是无敌,情景惨淡)。在一家股票投资公司实习,但是实习期间没有薪水,竞争唯一一个正式名额,住收容所,吃饭靠领救济(一系列挫折失败)。顶住压力,守住亲情的信念,最终迎来幸福时刻(结局走上英雄征途)。
电影没有打打杀杀的画面,但一样塑造了一个英雄形象。“熟悉”负责拉住观众,“意外”负责触动观众。
意见领袖=熟悉+意外
意见领袖也适用这个套路,
“熟悉”,是指你和意见领袖处在同一个情景,或同样的职业,或同样的处境,或同样的想法等等,你们本就相似,有代入感,ta就是身边活生生的人;
“意外”,是指意见领袖做了你想做但未能做的事,说了你想说但未能说的话,或根本就没想到的思路,你崇拜ta,愿意支持,称赞或传播。
意见领袖或者网红,徐小平老师对这个名词有过极为精彩的阐述:不依赖任何权威机构赋权,就可以拥有影响力的人。
以前有过一次刷爆朋友圈的故事,“离开北京去大理”,说的是一对北京的小夫妻,不想只生活在北京的工作压力下,所以辞掉工作移居大理去追求诗和远方。
诚然,这样的故事属于永恒痛点之一,有很强的传播属性。但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是这对夫妻替许多人做了“想做但不能做的事”。
在北京工作,顶着生活压力,这是很多人经历的场景,不止一次想过扔掉工作去做想做的事。可回头看看嗷嗷待哺的小孩和银行每月准时的还款通知,也就放下了这个念头。
而这对小夫妻,和我们一样在“熟悉”场景里,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但令我们“意外”的是,他们做了我们想做但碍于现状不能做的事,离开北京去大理。
我们点赞我们转发,推动了这对小夫妻的影响力。他们通过“意外”的动作,完成了自我赋权,用“熟悉”创造了连接点,把我们聚在了一起。
他们有这个影响力,他们就是意见领袖。
多一点真诚,也多一点套路,用“熟悉”去连接,用“意外”去赋权,做碎片化时代的意见领袖,在属于自己的片场,发展自己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