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宝宝会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可是,依然没有逃脱大多数孩子的套路。
前两周半日活动,一直高高兴兴,每天迫切地要去幼儿园。
第三周却因为感冒发烧休息了一周。
第四周再上时,第一天依然很兴奋,回家高兴地描述着幼儿园的生活,积极地扮演老师的角色,让我们配合。
本以为要平安过渡了。
可是第二天早上,画风立马转了,哭着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这不是每天都在幼儿园门口上演的一幕吗?
网上传的有一幅这样的图画,幼儿园里哭的这几种情形。
问了周围的同事朋友,几乎有90%的孩子入园的时候都哭了,只是哭的程度不一样,最长的竟然哭了两年。
只是,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到底该如何陪伴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时期,或许是每个妈妈最迫切想找的答案。
解决办法有很多,关键是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1、看表现,找原因
每个孩子的表现都不一样,再看看上面的图,你家的孩子属于哪一种?想起了就哭 or 偶尔哭一会儿 or 哭的惊天动地 or 没完没了的哭。
其实,大多数孩子都属于前两种。
女儿就属于第一种。
原因都有什么呢?
想爸爸妈妈的,想爷爷奶奶的,不想在幼儿园睡觉的,在幼儿园摔倒了,不想在幼儿园吃饭的......
各种各样的,其实,每个孩子哭的原因都不一样,这就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和孩子沟通,到底是什么原因不愿意去的。
女儿一想起来就会哭,总是说不想在学校里睡觉,想让老师陪着睡。
其实,只要找对了原因,再慢慢地引导就很会好很多了。
2、有耐心,多引导
第一天,宝宝兴奋。
第二天,哭着不想去,在哭声中出门了,结果出来后,宝宝就不哭了,看着马路两边的东西,虽然不高兴,依然被有趣的事物转移了注意力。只是想让妈妈抱着。
到了学校,从妈妈怀里下来了。开始哭,老师接过来。拉着老师的手立马要挣脱,另一只手伸向了我,似乎在上演一个生死别离的苦情大戏,哭了起来“妈妈......”
我什么也没说,扭头就走了。
心里却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或许,第一次和孩子的别离,对孩子、对父母都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第三天,依然哭,哭着说自己在学校没有哭,好好睡觉了,让老师去陪别的哭的小朋友了。早晨一边说自己喜欢去上学,一边却又不停地问什么时候能放假,一边说自己不哭了,一边还控制不住一直在啜泣。不过,已经不需要抱了,即使哭,也会主动去学校,即使哭,也在门口跟妈妈说再见。
第四天,重复第三天的表现。时而哭,时而高兴。提出想让老师陪着自己睡觉。
第五天,重复第三天的表现。哭的时间缩短,提出新的要求,想拿自己的娃娃陪着睡觉。会想奶奶。
每天的表现不同,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
耐心倾听,倾听孩子的倾诉,倾听孩子的意见,倾听孩子的想法。
耐心陪伴,陪伴孩子玩高兴的事,吃喜欢吃的食物,做喜欢的游戏,看喜欢的书,转移注意力,很快会高兴。
耐心引导,给孩子一个拥抱,一种肯定,一个鼓励,一个信任,一个奖励。
其实,更多的是用行动表明自己的态度,用同理心表明自己对孩子的支持,用理解力表明孩子的行动是成长的必经过程。
有时候,说太多的“你会认识新的朋友,玩新的玩具,学到新的儿歌,看到新的绘本”,只是会让她哭的更凶,因为孩子根本听不进去。
所以,索性就不提这些,陪孩子一起玩,看书,画画,看动画片,听儿歌,讲一些有意思的趣事。
3、多陪伴,静等待
许多时候,孩子的焦虑总会不同程度地传给我们,而我们的焦虑也会不同程度地传递给孩子,甚至会加倍。
他们哭,我们急,我们急,他们更害怕,更担心。
这是个恶性循环。
或许十一长假过后,孩子会有新一轮的哭闹,不愿意上学,不愿意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分离。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用心地陪伴,去多和别的小朋友玩,可以和班里的小伙伴尽快建立友谊,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开心的活动,让他们放松,也让大人放松。
放松每根神经,把这一些都看成最平常的经过,是孩子和我们第一次分离所必须面对的。
面对第一次分离,不妨任由他们随意。
我们只需要等待,等待他们慢慢发泄出来,等待他们慢慢适应,等待他们慢慢学会独立。
就像鱼爸说的那样:
分离,不该是一场“孩子哭闹,父母坚持”的战役,而应该是一场“相信你,陪伴你,直到慢慢退出”的告别。
就让每个哭的孩子,多在你的怀里趴一会吧,多在你的手里拉一会吧。
让他们知道,妈妈会一直抱着你,拉着你的手,因为妈妈相信你,支持你,妈妈会认真陪你走过去。
孩子,不急,你慢慢来,我愿意一直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