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三个问题看了纪录片《西南联大》,这三个问题分别是,西南联大成功在哪里?西南联大为什么这么成功?西南联大的成功对自己组织建设有何借鉴?
一、西南联大的成功体现在哪里?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在轰炸、饥饿、贫困的威胁下,教学工作毫无中断,教育大师云集,学生群星璀璨,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天津陷入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学校也成为日军重点攻击目标,南开遭到空袭又被日军纵火焚烧,清华和北大校园被日军占领,为延续高等教育命脉,京津高校自1937年夏季,被迫大规模西迁,其中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与国民政府教育部磋商后决定,联合西迁组成临时大学。三校师生于1937年11月迁往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料12月南京陷落。1938年,迁往昆明正式成立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西南联合大学宣布结束,总共仅存8年零11个月。在这段时间,教育工作毫无中断,其成就逾越时代和疆域的界限,成为奉献给整个世界的丰厚遗产。
西南联大由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担任校长,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陈寅恪、冯友兰、金岳霖、华罗庚、吴大猷等人担任老师,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汪曾祺、穆旦等学生,校舍是由林徽因、梁思成亲自设计……可谓教授大师云集,名家荟萃。学生群星闪耀、灿若星河。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欧美教育人士称,当时世界的教育中心有三个,美国,英国,还有中国的昆明。
西南联大毕业学生3882人,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3名两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
杨振宁、李政道 推翻了宇称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 。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举行表彰大会,向在“两弹一星” 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获奖的23位科学家中有8位是联大校友。分别是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 、杨嘉樨、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
自2000年起开始设立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在我国科技领域作出重大贡献、业绩最突出的科学家。该奖每年颁发1次,每次奖励2位科学家。总共5位来自西南联大(PS.2012年,最年期的已经88岁,按2012截止,共奖励24位,就有5位来自西南联大),分别是,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人黄昆,1942年考入西南联大,攻读理论物理硕士。那年,他23岁。2003年度获奖人刘东生,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南开学籍)地质地理气象系,后又旁听生物系课程。那年,他25岁。2005年度获奖人叶笃正,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那年,他24岁。2007年度获奖人吴征镒,1940年进入西南联大理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那年,他也是24岁。2012年度获奖人郑哲敏,1943年进入西南联大,那年他只有19岁……
二、西南联大为什么这么成功
1.领导班子团结,教育理念具有前瞻性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曾想组建东南、西北、西南三所联合大学,但东南联大胎死腹中,西北联大先合后分(西北联大1937年9月在西安成立,由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组成,不到一年就分崩离析),只有西南联大成功坚持了下来。于是,后来人评论道:“蒋梦麟的不争,张伯苓的退,成就了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成立之初,毕竟来自三所大学,也有不团结的时候,也有闹矛盾的时候。据钱穆《师友杂记》记载,梅贻琦曾在提名联大各学院院长、系主任时,偏向清华,引起了北大师生不满。不久,蒋梦麟恰好有事到位于蒙自的文法学院去,北大教授于是纷纷向他“告状”。一时师生群议分校,争取独立。钱穆在发言中力排众议,认为国难当头,大家应以和合为贵,他日胜利,各校自当独立,不当在蒙自争独立。蒋梦麟随即插话:“今天钱先生一番话已成定论,可不在此问题上起争议,当另商他事。”蒋梦麟采纳了钱穆之论,教授们便都不说话了。
清华校长梅贻琦比南开校长张伯苓小13岁,比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小3岁。张伯苓与梅贻琦有师生之谊,梅贻琦曾毕业于张伯苓创办的敬业中学堂(南开前身)。西南联大成立之初,张伯苓诚恳地对北大校长蒋梦麟说:“我的表,你戴着。”这是天津俗语“你做我的代表”的意思。 蒋梦麟也颇懂得“无为”之道,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在西南联大,我不管就是管”。如果不肯放手,各自为政,势必造成联而不合、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由于张伯苓和蒋梦麟不争名位,同时他们又都在重庆兼有其他工作,因此,主持西南联大的具体事宜,更多地落在了梅贻琦肩上。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得以统一。
同时,西南联大常委会三位校长,都曾留美接受先进教学理念(张伯苓、蒋梦麟均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美国哲学家杜威)。并提出自己对教育和大学的理解。西南联大的实际领导者梅贻琦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张伯苓说过,大学校长,第一条找钱,第二条找人。找钱,他找出了艺术;找人,他也找到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蒋梦麟在教育主张上,蒋梦麟认为教育的长远之计在于“取中国之国粹,调和世界近世之精神:“定标准,立问题”,以培养“科学之精神”、“社会之自觉”为目标。
2.学生优秀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能考上西南联大,已经足够证明其优秀,更重要的是其目标明确、毅力顽强更是超乎寻常,沦陷区的同学到云南上学,需要经过上海香港,然后到越南,然后通过滇越铁路达到云南。
在成立之处,由闻一多、黄钰生组成湘黔滇步行团,两百多名师生组徒步三千五百里,历时两个多月抵达昆明。步行即教育,边行走,边学习,可见其目标与毅力。
3.民主,向上,开放的氛围
为躲避敌机轰炸,联大教授疏散到昆明城郊农村居住,加之战时物资匮乏,通货膨胀,货币一再贬值,师生们生活极其艰苦。很多大师共处一个地方,不同大师可以相互交流。
比如,华罗庚和闻一多两家共十四口人曾一起住在十多平米的小屋里,用一块布帘隔屋而居,为此,数学家华罗庚曾赋诗一首:“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
汪国祺的《人间草木》讲了许多西南联大学生吃吃喝喝玩玩的旧事,体现那个时期的学生生活充满正能量和生活热情。在艰苦的岁月,依然保持这这份浪漫和积极向上、开放进取的学术氛围。
4.静思、定力
虽然战火纷飞,条件艰苦。但是大家深信抗战必胜,保持乐观精神,崇尚真理,追求真知。学生宿舍是茅草屋顶,昆明多雨,一到下雨天屋顶即漏水,住在上铺的同学把脸盆、水桶、饭盒都拿来接水。教室的条件稍好一些,用铁皮作屋顶,但暴雨打在屋顶上声如急鼓,老师讲课的声音根本听不到。法商学院教授陈岱孙历来以完美掌控讲课时间闻名。一次,他正讲到得意处,忽然一阵急雨,声音大得使他无法讲下去。他想了一下,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停课赏雨”!同学大笑,陈岱孙一脸无可奈何。陈寅陈寅恪在战争中完成《知识论》,钱穆在战争中完成《国史大纲》。这份定力让人佩服。
在纪录片中,多次听到教授在某个地方静思良久。回头想想,我们在我们这个充满诱惑的吵杂社会,有多少人还能静下心来去深入思考。
三、西南联大的成功对自己组织建设有何借鉴?
其实,谈到西南联大的成功对自己组织建设有何借鉴,难免回到”老生常谈"的问题,只是这些问题加强了理解。这些问题包括:
1.领导对组织的重要性。领导对组织的成败具有决定意义,俗话说“将帅无能 累死三军"、"治军首在选人,选人首在选将"。领导自身不仅要具有前瞻性,善于并敢于决策,而且领导班子内部要团结,保证决策统一并被彻底执行 。
2.一个充满战斗力的组织,无论多有个性。但是都有一些相同的共性,就是目标明确,积极向上,开放交流。目标简单清晰,所有人都对着目标这个城墙口,嗷嗷叫的往前冲,冲失败了没关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浪漫主义的情况,相信城墙口终究会被突破,也相信城墙口突破之后是一片广阔天地。同时,无论成败,我们都保持开放的心态,不同角色坐在一起交流,思维碰撞。
3.最后给自己,天天忙碌无结果,好久没静下心来走一走,坐一坐。是否应该也给自己一个“静坐良久”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