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有的人老说自己嘴笨,不懂说话,欲言又止;有的人快言快语,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最后却言不由衷。
这两者的反差,有时候让人抓狂、让人懊恼不已,明明说话不结巴,却因为过于紧张连一句完整的话都不会说,让人听着难受;明明想的不是这样,结果一说出来就变味了,让人听了很不爽。
在某些时刻,双方在言语交流中可能会陷入一种僵局,比方说对方抛出了一个话题,当话题涉及的领域不是你熟悉的,你该如何接话才不会冷场;又或者谈话中,对方无意说了些冒犯你的话,并且你非常介意,希望ta以后不要再提,这时候你该如何表明自己的立场,而又不会影响双方之间的友谊呢?
因为场景不同、对象不同、立场不同,人们在沟通中往往会存在多种交流障碍。善于沟通的人,每一次的交流都能让他们得到新的启发——用新的思维方式促进人际关系的亲密,而不善于沟通的人,即便是同一件事,每次还是以同样的态度去处理,反反复复依然得不到很好地解决。
在《好好说话2》这本书中,《奇葩说》团队从网友提出的4000多个问题中,总结提炼了多条有效沟通的“说话法则”。通过列举日常交际中比较常见的问题,运用“常见的说法”和“更好的说法”作对比,让我们知道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话要怎么说才对,话要怎么说才好听。通过案列分析,让读者明白话为什么要这样说,是出于什么角度去考虑,是基于什么心理因素去换位思考,层层递进,让你明晰自己在这样的场景下,应该怎样和对方谈话。
马东在总序里提到的:书里的每一个问题,都不是纸面上的理论分析,而是许许多多真实的人,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困惑。换言之,这些问题,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如果这些问题能作为引子,让我们学会触类旁通,那么可以启发我们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知道该如何说,怎么说得漂亮,说得“完美”!从而提升我们说话的技巧,增强自信。
黄执中在自序中这样说道:好好说话,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为什么人想要说话?因为你想接触人,想认识人,想关心人,想改变人。这是说话的本质,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本质。所谓“懂说话”的人,就是能深深品味“做人的滋味”,能把这种奇妙的体验,分享给其他人,让人感谢言语的存在。
全书一共分为6个部分,前五部分是对五类需求的解决方案,第六部分则是探讨说话背后的情商问题。我从每部分抽取一个经典的案例,让大家感受言语的微妙之处。
1、【改变】:影响他人策略
“假装抛硬币”:对方陷入抉择两难时,如果你按照常规给出建议,要ta本人认清哪个好,哪个不好,那是不可能的,这样做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徒增ta的烦恼。
其实对方在询问我们的意见时,ta心中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只是ta对这个答案还有所保留,希望通过谈话来确认ta想要的那个答案是否对的,这时候与其我们苦口婆心地劝说这个有什么好,那个有什么不好,还不如用某一种方式,让ta明白自己的意愿,说服自己接受。
“假装抛硬币”就是这样一种方式,它的目的不是要帮对方做决定,而是让对方知道自己真实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如果对方偏向的答案是A,落下的硬币刚好是正面,那ta将更加认定A这个选项,但如果对方期待的答案是A,抛出的硬币是反面,那ta会选择B吗?不一定!因为当硬币落下时,ta才知道自己原来喜欢A多一点,抛硬币只是一个很随机的概率事件,并不是最终决定,所以ta明白自己还有机会重新选择,还有机会反悔,而反悔再做的决定,将会更加坚定自己原来的选择。
2、【化解】:克服无言困境
“学会提问” 和老板单独相处不尬聊:和上司短时间相处,想必是很多下属想到都如坐针毡的事情,既不知道和上级聊什么,也不知道说出口的话,领导爱不爱听,感不感兴趣。老板随口问了一句话,你知道ta是想打听关于下属间的一些事情,你不开口说,肯定不给老板面子,而你开口透露了,又不知道会不会得罪哪位同事。
如果避免不了与上司闲聊,那么无论如何都要牢记一个原则:那就是上司永远都是你的上级。尽管接下来谈的是工作以外的事情,也不要忘记彼此的身份,以免在谈话中失了分寸。
那什么样的话题比较容易聊得来呢?在这章的“延伸思考”里,《说话》团队指出:只要是地位比较高的人,通常喜欢别人讨论关于自己的话题,而下属可以通过“请教”上级这种方式来展开话题,满足对方表现自己的欲望。
3、【提升】:强化语言效率用
“基础模型”,让对方秒懂你的意思:在工作交流中,有的人思如泉涌,自己有什么点子立马就说出来。尽管ta说得头头是道,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但在团队合作里,不见得这种提议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
说真的,当别人和你讨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时,如果对方一直口若悬河,没有要停顿下来的意思,请问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你说得详细完整,不代表对方照单全收,你说了自己的想法,不代表对方就能理解你想要表达的深层涵义。
文章指出:“没有整体的认知,任何细节本身带来的问题都比解决的疑惑多”。如果希望别人能在短时间内理解你所说的话,那么你得清楚别人对你准备要说的这件事的基本框架是否了解?
如果没有,尝试用与你观念相近的参照物,来植入对方的原认知概念,尽可能地让你们所认知的信息对等,那么在这个大家都能熟悉的具象里,你再进一步加工,对方才容易在最短的时间里明白你想要说的内容。
4、【维护】:巩固自身利益
最好的拒绝,是换个方式接受:对于拒绝,很多人都开不了口,因为他们知道无论委婉地拒绝还是断然地拒绝,都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困扰。
《说话》团队给出的建议是:先给予对方积极的回应,让ta知道,你本来很想拒绝的这件事,你是很乐意帮ta完成的,只是以现有的条件,可能不允许你同时兼顾这么多事情,如果可以提供一点支援,那么事情就可以顺利解决了。
在《说话》团队看来,这是一种聪明的拒绝方式:以现有的条件我做不到,可是换个条件的话,我想我是可以接受的。
对于那些无法推脱的工作任务,如果一开始就回绝上司,你的工作量并不会因此而减少,相反上司会以事情紧急为理由让你马上处理好,至于你正在跟进的事情,本来你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的,但是因为有了临时指派的任务,所以你还得另外花时间去跟进完成,而这部分额外的时间,上司是否同意你在加班呢?
如果一开始你欣然接受,再和老板谈条件——“表态说你很乐意临危受命,但是正在跟进的工作也需要保证质量,如果手头的事情可以往后推延一下,那么我可以专心地把紧急的任务先完成”。在老板看来,你这样做,说明你是个很负责任的员工,既服从工作安排,也懂得合理调配工作任务,不仅能获得老板的赏析,甚至老板也会根据工作安排,适当增加人手来帮你尽快完成任务。
5、【拉近】:促进人际关系
小心!别做“话题小偷”:有些人天生自来熟,跟谁都能聊得来,但不一定就人见人爱,有时候还不招人待见,自讨没趣。
其实,当你想加入一个话题聊天时,最好要弄清楚这个话题的发起人是谁,发起这个话题的意义何在?如果不确定对方发起这个话题,是为了彼此交流,还是希望其他人做听众的话,恰当的回应方式就是简单地反问对方,等待ta进一步的回答。如果对方是想分享自己经历的,那么你就要认真地听ta分享故事,不时给予一个热烈地回应,而如果对方希望你就这个话题多谈一点自己想法的,那么你便可以和ta多作言语的交流。
当大家在讨论一个话题时,你不要自顾自地说自己知道的事,你要学会察言观色,除了找机会让自己适当地发言,更重要的是在别人说得兴高采烈时,不要急着去抢话。出于对别人的尊重,应该等别人把话说完,如果你还有补充的,再随着ta刚才说的话,继续延伸。
6、【理解】:用情商表达自己
深度沟通的诀窍:不要预设对方的意图:如果说,双方之间没法沟通,那不仅是因为价值观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对方的话还没说完,你就把自己的臆想强加在对方身上。
文章指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大部分的对话都是在跟自己的想象对话,而那个正在跟我们说话的人,他其实只是个道具,负责“扮演”某个正在指责我们的角色、正在推卸责任的角色、正在提出要求的角色、正在炫耀自己的角色……但是,这很可能并不是对方真实的样子”。
要避免这些带有个人色彩的偏见,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说完,根据对话的内容,再来确定,对方要表达的,和你所想的,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只有大家在同一个“频道”上,才能愉快地展开对话,否则就是那句“话不投机半句多”了。
话要慢慢说,人要慢慢看,不带偏见地待人处事,才能架起沟通的桥梁。倾听对方说的话,是弄懂ta的意图,而不是猜测ta的意图。了解对方在想什么,有什么样的需求,现在有什么样的感受,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说到底,会说话,说好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一个人的谈吐,跟ta的学识、跟ta的素养、跟ta的历练都有密切的关系,要想自己有好的口才,除了注重个人修养外,还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强练习,这样才会形成自己独有的说话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