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是非常讨厌自己一个人的。我们这一代人,独生子女,父母又都是双职工,大都经历过小时候被反锁在家里的情况。一开始会站在阳台上和楼下的小朋友聊天,或者打开木门,隔着防盗门的网和外边的小朋友聊天;最惨的时候,是妈妈把所有能看得见的都锁了,我就趴在屋里的门缝和外边能自由活动的小伙伴聊天。哈哈,我小时候到底有多爱说话啊,也是个让人头疼的孩子。
长大了,到离家千里之外的地方去上学,也没能适用一个人。寝室里是八个人住在一起的,所以不管怎样我都会拖一位陪着我。吃饭要人陪,打水要人陪,半夜上厕所更是得成群结队,如果实在没人一起,我是能憋到天亮的,我强大的膀胱不知道是不是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
可人嘛,总是要变的,当我成了家,有了丈夫和儿子,尤其是有了儿子之后,我反而更想一个人呆着。我并不是一个爱孩子的母亲,我只是在对孩子负责而已。所以当爸妈出去旅游,把儿子带走,一走好几个月的时候,我简直高兴疯了。终于,终于可以一个人了。老公因为在县里工作,反正白天是不回家的,整个家就变成了我的天下。
我喜欢这种天地间只有自己,不用牵挂谁,不用担心谁,只为自己的感觉。
昨天刷视频时看到傅首尔讲婚礼的一段话。“婚礼是悲壮的,它是一个分界线,就是从这道充满浪漫色彩的童话般的通道,走向的是细水长流的平淡的,平庸的生活。”
婚姻,给女人带来的转变还是巨大的,因为我们瞬间要转换角色,变成妻子,变成母亲。变成妻子并不可怕,至少我还是我,虽然冠名为李太太,但内核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可当我变成久威妈妈的时候,我的人生,尽管我不想承认,事实上,我已经再为孩子而活着了。
我是要感谢我的母亲的,因为她给了我很多时间和空间让我成长。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我看了日剧《坡道上的女人》,讲一位女性生完孩子以后由于没有转换好角色,又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得了产后抑郁,最终掐死孩子的故事。这样的片子在中国一定被很多人诟病,可是只要是做过母亲的女人,或多或少都在其中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吧,甚至我们比剧中的女人更惨,因为我们生完孩子,修完产假,还是要继续工作的。
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能很快转换角色,我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怂恿儿子叫我姐姐。妈妈总说我就是个移动的奶瓶罢了,我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出逃,喂完奶,哪怕只有一个小时,也要出去转转。身体的变化就不再细说了,比较这些都可以通过锻炼,营养餐啊,恢复。可是心理的变化是永远没办法修复的。
我不明白为什么,孩子生下来我就要成为全能的母亲。尽管请了月嫂,婆婆也是好人,但很多事情还是深深的刺痛我的。做月子在婆婆家,那时候我也就结婚不到一年,老公下县,一周回来一次,婆婆和我也没什么话可聊的,每天说的最多的就是:你多吃点,好下奶;是不是奶水不够,孩子没吃饱?奶水这么少,够不够吃啊?我觉得自己被扔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还不能出门。我连卧室都不愿意出去,客厅,餐厅都不是我熟悉的地方,我不愿意在别人家溜达。我就这样呆在一个不到十五平米的地方,喂养着一个我完全陌生的孩子。
每天都在数着指头过日子,终于在模棱两可的第30天,出门转悠了一圈。出月子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回到婆婆家。在妈妈家常驻了下来。妈妈总说,别人是嫁女儿,我们家是捡了个女婿。
大约是从那时起吧,我就越来越喜欢独处。也并不一定要想些什么吧,就是享受这种世间的安静。我其实还是怕孤独的,所以我自己的时候我也喜欢把电视打开,不为看什么,就喜欢家里有声音。我不喜欢做饭,所以我自己的时候,我喜欢泡杯清茶,有时候会点精油,有时候是点香。发发呆,玩玩手机。或者对着屏幕放空自己。
或者收拾一下房间,把屋里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归归位,叠叠衣服,兴致来了,也会从衣柜里拿出衣服一件一件试穿。累了,就躺一会儿,不用担心吃饭,不用担心放学接孩子,不用慌着刷手机,看老师又布置了什么小卷,需要抄写下来。总之,世界都安静了。
当我独处时,我不会去想什么人生意义,也很少去想我未来的规划。当我独处时,我喜欢自己什么都不想,我喜欢这种不用为了下一秒去担心和发愁的时刻。这一刻只属于我自己,我只想假装自己还是小女生,只想要吃喝玩乐,无忧无虑。我想要忘记自己的身份 ,想要忘记一切物质的世界。我喜欢空无一物的家,家里不需要有很多东西,也不需要有别人,我自己就很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