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读《毛泽东没有看到一眼
贺子珍在白沙生的女儿》有感
廷 兵 同 志
由若水愚夫先生收集整理并撰写的《毛泽东没有看见一眼贺子珍在白沙生的女儿》,以平实的讲故事口吻,重现了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日夜奔忙操劳事关党和红军生死存亡之事之际,再次经受痛失亲人的往事,故事虽短,读罢深受感染。尤其这样的故事不仅存在于权威机构的记载,有案可稽,其所涉军民人等多有名有姓,即使过去许多年也能沿其支系溯源验证。其可信度之高,让读者尽可在此基础上放任思绪,抒发情怀,不至于象那些道听途说加大胆想象的段子级故事野史让人读来耗损光阴白费表情。
细品作品,相信不少人会跟我一般大为感动。而感动之余,我思考起了一个严肃问题一一解读评价伟人,我们应秉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或许在当下,思考这一问题比相对容易的普遍的感动更为重要。
解读评价伟人包括伟人的诸方面,既然话题因由生离死别故事所引发,那就从这方面说说吧。
正如文中所列,毛主席有六位家人为革命捐躯,有两个子女永久性失散,数十年音信全无,这其中贺子珍在白沙生的女儿主席连见都没见上一眼便将其跟了乡民,听天由命随运沉浮了。这一遭遭生离死别,桩桩堪称让人泪崩之变故,换了常人多半哭天喊地痛不欲生垮了身子丧了心志,可到了主席这儿,留给世人的印象是磐石般坚韧。投身革命便知长路漫漫,命途多舛,艰难时刻不仅没被一回回生离死别击倒,甚至没有须庾之停步!这在我们这些生个娃儿也会告假数月的平常人眼里自然是超出想象的神级存在了。伟人和常人在对待和处理个人不幸时状态落差之大,使我们这些后来的常人更难以达到对一代伟人的真正理解,因而任何的解读评价都可能有失偏颇。于是我们没少看到,一些读物中毛主席被神化了或者说非人化了,面对生离死别如天生痛感缺失般冷漠。其实主席心中很痛很痛,一句"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盘雨"便见端倪。主席逝世前不久,一次安排看电影,当放映至某起災害得到控制,人们得以重回生活正轨时,主席突然放声大哭。跟诗词婉转表达不同,这可是伟人于公众面前泪崩且系毫无预警的现场直播。这让人无法适应,放映中途取消。细加分析则会发现,伏虎也好控災也好,正是伟人一生所系,心结所在,为此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虽九死而未悔。面对包括家庭不幸在内的生离死别之类惊天巨变,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其色不变,也会由此而引发石破天惊般的泪如泉涌……这便是一代伟人之为伟人的博大情怀!这样的情怀,有多少人能够企及?无法企及却要解读评价伟人,其偏差可以说一开始便己然注定。之前的偏于神化,后来的偏于世俗化,均客观存在,装瞎可不成。将伟人神化直至"一句顶一万句""两个凡是",给国家造成过何等损失,国人不应忘记。打着所谓真实的幌子,将伟人矮化世俗化甚至污名化,在那儿自觉不自觉下药,给社会带来了多大伤害,我们更不能忽视。如一度招遥的恶意满满的网文,将伟人的精神长相言行作派无底线降格,令地上地下无数人愤慨,好在社会已经响起拍案而起的反击强音。曾几何时,毛岸英赴朝壮举,就被人恶炒为走秀镀金,指其为将来接班做铺垫,被炸献生则纯属意料之外,言下之意是早知如此定不当初。跟日本人打仗,连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都战损沙场,主席作为领军统帅,岂有不识安危将爱子走秀之理?何况面对的是最现代化最不可一世的美军呢?如此低端认知乘势而下,庐山会议彭总受挫就"顺理成章"被解读为主席的报复了。
解读评价伟人的双向偏差,给了我们深刻教训,时刻警示着我们,解读评价伟人,兹事体大,必须秉持十分审慎的态度,应以党和国家相关会议相关决议相关文献为甚准,不主张以个人之力轻易为之。
强调对解读评价伟人应秉持十分审慎之态度,是否意味着不看重对伟人生平细节的了解努力呢?不,绝不。相反,这样的努力是走近伟人,感悟伟人精神境界博大情怀的上好途径,是审慎前提下的积极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要在这里对《毛泽东没看到一眼贺子珍在白沙生的女儿》一文作者若水愚夫先生及时说上一声一一谢谢!
24,6,l9,洒城生态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