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可钦
一、句子:
朴实最见功力,常态最能隽永
现阶段的她,更注重的是在常态的教学中,给学生不同寻常的感受,并持久地影响学生。
常态下的课堂,才是学生和教师日常经历的教育生活,无论在时间还是数量上,常态都占绝对的比重。刘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
“一种作为教师的气质”,“这是一种较高的境界”。
不一定去追求每节课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尊重和耐性。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
真正的“大家”用最平常的方法、最平常的手段,就能达到优质的效果,这是不能够简单复制和迁移的,是与其深厚的教学功底密不可分的。
将一切教育活动常态化,将常态的工作研究化、科研化。
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表达。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不能是一味的听讲、模仿和练习,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丰富、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思考与实践过程。
究竟是先告诉学生应该怎么算,后用大量的习题巩固好,还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这类问题应该怎么算,而练习少一点好?答案很清楚。数学学习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自己体验、探索、实践的过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想”数学,尽量减少直接“灌输”,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什么是教育?那就是一个成人做了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正确的事情。
追求扎实到位;用居家过日子的心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关注学生的体验,允许学生犯错误,引导学生从犯错误的经历中获得一种成长的经验。
二、课堂教学艺术
(一)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语言。
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抱怨孩子们不愿意发言,总是发现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不强,责怪孩子们的表述不尽如人意。分析原因时,往往又把问题归结在学生身上,很少分析我们教师自身的原因。帮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性的课堂文化环境,对培养学生自信的表达、纯真的交流、民主的对话十分必要。
刘可钦常说: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发出描述其思维过程的语言。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首先应该具有人文素养。因为数学首先应该是教育,其次才是教学。数学课堂应该体现教师的人文情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习惯的形成离不开训练。低年级孩子的养成教育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得。虽然在这些提醒当中有老师要求和指令性的成分,但它们是不可少的。关键是以一种正面的导向性给孩子们提出希望,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和管理,一味地批评和指责。
充分地让学生去说、去想、去讨论、去对话,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究和获取新知。课堂上更多的是老师根据学生的思维推进扁平的课堂流程,引导学生交流对话。可以说,在解决一个个知识点时,是通过学生自己互相质疑与对话,从而互相启发来突破的。
把学生推向前台,并不是弱化老师的作用。与此相反,老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为必要和重要了。
三、教师语言
“是谁引发了我们的争论?没有他的贡献,就没有我们精彩的讨论,我们一起来谢谢他!”
“你的对吗?”“当然是对的啦!只是不简便。好,快感谢大家对你的帮助。”
“某某同学说得很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
“某某同学读得怎么样?”让学生评价后再鼓励:“谁还能读出这种感受?”
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
“你是怎么想的?”
“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
“谁愿意讲给大家听?”
“老师这儿有一种解法,你们看行不行”
“好,明白了的孩子请你坐正,我就知道了。”
“完成了的孩子坐正了。我们来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节奏。”
“好聪明的孩子!孩子,您能整理一下思路,待会儿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当孩子迟到的时候,她从不批评,而是说:“你瞧,我们都在等你呢。”“我们都在为你担心呢!”
检查学习效果时,她很少说“不明白的请举手”,而是让“听明白的点点头”、“完成任务的笑一笑”
四、我追求的课堂景象
学生与教师共同围绕一个问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学之间表现出尊重与友善,有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为自己奇特的想法欢呼。
我想,如果课堂上的教育环境能使学生的课堂生活变得生动有趣而充满激情,他们会喜欢上课的。
我还想,学生比我聪明,我必须把他们的聪明与我的智慧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场所。
当学生拥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并对学习投入很多热情和兴趣时,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就会变得很诱人。
所以,我会努力把每堂课都看成是献给孩子们的礼物,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创造的充满智慧和溢满爱意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