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搬回了故乡小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多年离家终归来,当看到父母曾经如墨的青丝已然开始斑白,心里便多少有些惊吓,真的是惊吓,心里紧张害怕,发觉他们老了,已是暮年!
我现在所生活的这座南方小城,每天上下班的时候总会发现街道上、公交车里、菜市场、超市里,如织的人流当中,满眼皆是银发飘扬。
最近两天刚好还看到几个关于这座小城里老龄人口的数据:我市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9.25%,比全国16.1%的平均水平还要高出3.15个百分点!
比如我父母现在居住的小区,我也发现,健身器材旁玩耍的是老人、凉亭里闲坐聊天的是老人、棋牌室里打牌下棋的是老人。
另外因为这个小区是我父亲所在的单位的家属院的缘故,住户们都曾经是一个单位的同事。因此各家情况都彼此了解。所以从父母口中得知,小区里六七十岁孤身一人生活的也有不少,主要是老伴去世了,儿女也不在身边。
对于这样的老人,每次在小区里碰到,我的脑海里总是立刻闪现出“孤单”这样的字眼。我总是忍不住想,他们每天是怎样生活的?
他们都有退休金,退休金虽然不是很高倒也不算太低,所以想必物质生活还是有保障的。可是,精神上呢?每天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视、睡觉,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房子里从梦中醒来……他们一定会孤单吧!
这样的情形之下,怀着复杂的心情读了一本让人感觉异常孤单的书《五十四种孤单》,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中国孤宿人群口述实录。所以它给读者讲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是五十四个孤宿老人的孤单,同时可能也是我们整个社会里许许多多的迟暮之年的老人们的孤单。
这是一个由作家、记者、编辑等组成的作者团队,他们是普玄 王东照、付小平、何小飞、肖肖、肖琴、贺洲、段吉雄、郭啸文、、程文敏、楚林、熊湘鄂、魏荣冰等十几位。他们在湖北、河南两省几十个福利院,采访了七百多位孤寡老人,重点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其中五十四个老人饱经沧桑的人生经历与孤独的灵魂。经由老人们口述之后整理成的文字,不需要任何华丽的词藻,足已打动我们内心、令我们震撼。
这本书很厚重,它承载着的远不止五十四个灵魂的孤单,五十四位老人都经历重重坎坷,但听他们讲述那些血肉模糊的过往的时候却似波澜不惊,像是在讲述着别人的故事。这平淡里沉淀了多少的艰辛与磨难!
书里根据这五十四个老人的年龄,在时间跨度上从解放前后至今,按时代的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解放前后~1966年、1966年~1980年左右、改革开放时期,1980年~1992年左右、1992年至今,城市化时期。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以往的特点。
他们当中,有些是因为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身份导致孤寡,有些是身体残疾、有些是儿女不孝不愿赡养……
童养媳方桂香争取到婚姻自由却因未能生育孩子而遗憾终生。
刘子书老人,年轻时新婚不到一年,已经怀孕的妻子却突然被人带走,老人被指责破坏军婚,从此两人再也未能相见。
夏瑞香老人为生活所迫卖血二十年。
睡了几十年山庙的尹先华老人以唱戏、算命为生……
他们当中还有替哥嫂养大孩子后被走出来的老人;有屡次受骗上当的老人;有做了几十年上门女婿把别人的孩子养大后被扫地出门的老人;有卖了二十年血的老人;有因为地主身份没能结婚的“黑五类”;有当过村干部的道士;还有修庙的阴阳先生、失地农民……
他们有些人饱经风霜、一生漂泊;有些人曾经无限风光,叱咤风云;有些人头脑灵活有钱有地位。可是不管从前的经历如何,在当下,他们似乎都面临着同样的归宿,他们在被大众遗忘的角落里静静的等待死亡!面对残酷的命运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力量再做抗争!
在国家良好福利下,进入福利院他们能够吃饱穿暖,物质生活有了保障。可对他们来说,真正困扰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孤单。对于风蚀残年的老人们来说,孤单像毒蛇一样时时刻刻在吞噬着他们的内心!
他们养猫养狗,半夜和猫狗说话、几个老人挤在一起每天形影不离、主动要求照顾瘫痪老人、收养傻孩子、替别人养了几十年孩子被恶妇扫地出门的老人,依然经常和恶妇联系,因为在老人心里孤独比恶妇更凶狠!
即便如此,孤单还是如影随行,唯有默默的承受。老人们已经无力与命运对抗,所以他们承认、接纳、理解、妥协,不得不与孤单成为朋友。无论怎样的艰难,老人说:活着就很好了。
其实孤单与年龄无关,人生而孤单,每个年龄段的人都会在某些时刻感觉孤单。只是似乎我们的年轻尚能打败孤单。只是几十年后,我们难道不会成为现在的孤单的“他们”?
那时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极有可能会变成孤单的“他们”,如同作者所说:孤单是比生命还要漫长的东西,唯有理解和安静地消受。
合上书页,我也在思考,无论你现在是赤贫如洗还是锦衣玉食;无论你现在是高朋满座还是儿孙满堂,都终将有老去的一天,当年华老去,应该怎么办?
我们有没有可能和命运有个商量,让这该死的晚年来得慢一些,请给我们时间,请让我们做好准备。
不得不承认,时代的发展、家庭观念的转变以及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养儿防老已经渐渐无法成为很多人老了之后的最佳选择了。那我们要怎样才能老有的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呢?
恐怕除了寄希望与国家的制度完善之外,我们所有人也应该要一起努力,关心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孤宿老人们。
而我们也终将有老去的一天。如果万一有一天真的不被命运眷顾而成为孤宿老人,那就坦然与孤单拥抱吧。而当下,我们应该庆幸,还有时间尽量做好心理与物质方面的准备。
最后想用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袁可嘉译)做结,希望每个人暮年时都能拥有这炉火旁的温暖: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