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投入到哪里,产出就在哪里。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每个人都只可能是偏才:毕竟大家时间精力差不多,想要在某个领域有所斩获,势必在其他领域有偏颇。
偏偏总还是有类人能够颠覆这个认知。同样的时间年龄,他们总能样样精通,玩什么精什么,成为人人艳羡非常、却又望尘莫及的所在。这类人有个共同的名字:别人家孩子!简称:学霸!
造成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主要原因在哪里呢?不用东张西望了,找一面镜子,认真看向镜子中两眼中间的部分,看到最里面去——没错,差距的原因就在那里,大脑的使用方式。
大脑对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找到正确使用方法,充分加以锻炼,相信我,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成为别人家孩子,真的一点也不难。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
刻意暂停
现在让你卧倒做俯卧撑,你能做几个?
嗯,我大概能做3个——显然我不是肌肉力量型的——如果我做两个就休息一下,过一会再做两个,那我觉得我一天至少能做20个。比起一口气硬撑着做四五个,是不是强了很多?而且关键还不累。
大脑就跟做运动一样。如果我们一直盯在一件事情上,比如说背英语单词,很快我们就疲倦了,走神、记忆力差,看似背了一整天,回头看看记住的没几个。但假若我们把精力分开,隔一会背一会,经过休息的大脑往往记忆效果更佳。
风靡全球的番茄钟工作法,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投入工作25分钟,彻底放松休息5分钟。如果想尝试让自己大脑刻意暂停的方法,不妨试试从番茄钟开始。
精准计划
周末的早晨,信心满满地安排上午的学习:计划用1个小时写完晨读,30分钟看完英语,看2个小时的书。
结果呢?晨读写了两个小时还在涂涂改改,书本还窝在书架上。收获的除了沮丧、只剩无奈。
为什么计划未能如预期进行呢?显然我对自己的时间计划并不精确。
想要精确的计划好自己的时间安排,需要我对自己的时间使用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准确知道自己做每一件事的时间,以便合理的安排。
人是一种很容易高估自己的生物,会严重低估自己做某件事情的时间。加上雄心壮志的热血,头脑一热很容易列上一堆计划,一旦完成不了就只能不断赶功课、或者焦虑不安、或者索性放弃不了了之。
有一个小方法:闭上眼睛,心中默数60秒,睁眼与正确时间做比对,看看误差。是不是发现自己以为的一分钟并不是准确的一分钟?
如何准确预估自己对时间的把握呢?有几个小方法:
001 记录:完整的记录自己花费的具体时间,小到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大到完成一个工作报告项目工程——当然要在规律生活的前提下——这样记录之后,自己日常每项事情需要的时间也就大概清楚了。
002 对比:在第一项记录期间,我们也可以把实际用的时间和预估的时间进行对比。每次做一件事情之前,预估大概需要的时间,并与实际使用的时间做比较。持续的比较之后,自然也会对时间的使用有概念。
003 持续:一次两次的记录、对比很难说明事情。所以以上步骤需要持续一段时间,一般至少一个月左右,这样得出的数据才更有参考价值。
清楚了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再做计划的时候,自然可以明确自己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以及需要完成的事情所需要的时间了。精准计划,方能合理分配大脑的注意力。
跨界思维
这两年最流行的名词中,斜杠、跨界、多维,基本都算。这几个词说的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多领域发展。
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著名的物理学家,相对论的提出奠定了核能的物理基础。但与此同时,爱因斯坦还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
据说,爱因斯坦在疲倦的时候,就会拉上一曲小提琴,让大脑刻意暂停,一面从疲倦中恢复,一面通过音乐来引发自己新的灵感。每一个不同的领域就好像一个信息源,持续的新的信息源之间的接触碰撞,不断刺激大脑相应的思想的产生,锻炼了大脑,也给原本的领域增加了很多新鲜灵感。
跨界思维也可以解答前文中学霸产生的原因。学霸们把不同的学科看作不同的领域,各信息之间相互的产生连接和碰撞,反而给了自己更多的火花,从而实现了全学科的共赢,成就了学霸之名。
牛人常见也常有,何时我们普罗大众也能跻身牛人之林?不如就从效仿学霸、从大脑的正确使用方法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