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是个小邋遢,在国内读书期间,床上的被子永远不叠,毛巾总是酸酸臭臭的,衣服怎么舒服怎么穿。后来去日本留学,一年后,有一次我去探望他,在电车上,我正要跟他聊天,还没等我张嘴,他悄悄告诉我,妈,电车上最好不要说话。我环顾左右,的确是安安静静的。走在回学生公寓的路上,我有些热,刚把外衣脱了,儿子一见我里面穿的是背心,瞪大眼睛像看见外星人一般,说,妈,你赶紧穿上外套!这里没有人像你这样只穿背心!天哪,大热天的,连一件正常的马甲式背心都不能穿!我只好汗涔涔地又穿回黑色皮外套。这两件事,让我颇为感叹。儿子的改变源于身处环境和人文习俗的影响。也许在这一年里,他身边的人群觉醒了他的文明意识,而令他不由自主改变了自己的习性。这种改变发自内心,也最能持久。我们的儿童德育若能先从改变校园环境开始,从改变老师和家长的自我行为修养开始,也许就容易多了。
说到人性,这大概是我一辈子也不能参透的学问。可是作为老师,不知是职业使然,还是天然爱好,我常常喜欢去观察揣摩人性。最大的乐趣便是通过阅读去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物,了解世上稀奇古怪的故事。前段时间有个电影叫《道士下山》,早知道这是改编自徐皓峰的作品,没想到看了零星片段之后便觉得恶俗,实在看不下去,可是又不死心,便去找小说原著来看,没想到小说果真很对我的胃口,非常喜欢。小说里的那个小道士其实就是“人”,我们都是“人”,我们懵懵懂懂地来到世间,想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到底能做到什么样,成为什么样。小说中的小道士不断变化的生活当然比我们普通人的要精彩,但是那个追求轨迹同样是充满变数的。
在阅读《道士下山》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反顾自己的生活经验,我发现不知怎么回事,有些人身上确实具有某种力量。能给他们周围的人施加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跟他们在一起,人身上的缺陷总会暴露无疑,或许对方根本就无心留意你,可是我们自己的内心首先就暗暗地自惭形秽起来,似乎以往的自己很渺小、很猥琐,在他们那儿,我们甚至会下意识地要掩饰自我,会虚伪地夸耀自己,会尽量塑造更为完美的自己。即使离开了他们,我们身上依然会保存这种影响力好一段时期。我们会至少有两种变化的可能:有些人会变得更努力、勤奋了,会尽力去往更优秀的方向发展。也有可能是,有些人更堕落、更义无反顾地放纵自己,因为经过美德的鉴定,他们已经被深深地弃绝了,内心里的那份极端的对自我的鄙夷无法挽回,便更加变本加厉地糟蹋生命了。
我们的人生就是小道士下山的过程,我们会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糟呢,我们可以在慢慢观察中前行,慢慢前行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