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与法门寺
王赵民
在陕西佛教界,有一个伟人,他就是玄奘法师,被誉为“民族的脊梁”;有一座重要的寺院,它就是法门寺,被誉为“关中塔庙始祖”。玄奘与法门寺备受人们推崇,二者高山仰止。我的问题是,二者之间有没有联系?
玄奘法师是世界文化名人,是举世公认的佛学家、哲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被誉为“法门领袖”、“民族脊梁”。他西行取经的伟大壮举一直在世界各国传诵。他孤行万里,前往天竺,前后十七个春秋,终于求得佛法,取回了真经;他精研佛教理论,收集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圣典,回国之后,翻译了印度佛典75部1335卷,在佛教理论、哲学、因明学、梵文、翻译学、历史、地理、民俗、文化交流及中外交通等方面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政治、经济、贸易、军事等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包括日本、韩国等在内的东北亚的文化。2004年,国务院新闻办把孔子、老子、孙子、屈原和玄奘定为第一批对外宣传的我国历史圣贤。
佛教圣地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公元2世纪),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因安置佛祖释迦牟尼佛骨舍利而闻名于世。自1987年4月在法门寺地宫中发现后,佛指舍利就引起全世界佛教徒和考古界的震惊和欢喜,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群众前来瞻拜,还数度赴泰国、韩国及香港、台湾地区巡礼供奉,满足了海内外信众朝拜佛指舍利的心愿。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11册有《生命的林子》一课(作者李雪峰),说少年玄奘因为在名满天下的法门寺不能成名而苦恼,想离开法门寺去偏僻冷落的小寺修行。方丈以树木成材为喻告诉他应该在社会群体中才能成才的道理。玄奘下决心潜心苦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文章不长,全文如下:
有一个僧人,可能就是唐玄奘吧,他刚剃发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玄奘想静下心神潜心修佛,但无奈法事应酬太繁,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但谈经论道起来,远不如寺内许多僧人。
有人劝玄奘说:“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纳集了天下的众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的才华便会很快就会显现了。”玄奘思索了许久,觉得这话很对,便决意辞别师父,离开这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寻一个偏僻的深山小寺去。于是玄奘就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方丈明白玄奘的意图后,问玄奘说:“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玄奘说:“当然是太阳了。”方丈说:“你愿做烛火还是太阳呢?”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我愿做太阳!”于是方丈微微一笑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头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偶尔的三两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说:“这棵树是这里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玄奘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玄奘说:“它只能做煮粥的薪柴。”
方丈又信步带玄奘到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方丈问玄奘说:“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玄奘说:“都是为了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吧!”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的阳光,为了一滴的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二棵树,一团一团的阳光是它们的,许许多多的雨露是它们的,在灌木中它们鹤立鸡群,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玄奘听了,便明白了,惭愧地说:“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远离树林的树了。方丈,我不会再离开法门寺了!”
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玄奘苦心潜修,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名僧。他的枝叶,不仅伸过云层,伸过了天空,而且,承接了西天辉煌的佛光。是的,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据《大唐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五岁时母亲去世,十岁时一直疼爱他的父亲也去世了。无依无靠的玄奘只好跟着二哥长捷法师在洛阳净土寺学佛,13岁朝廷度僧,他被破格录取,正式出家,一直到18岁,是在洛阳度过的,并没有在法门寺修行。显然,此文中的主人公是“张冠李戴”了。
不过,《西游记》里的唐僧倒是路过法门寺,还住了一宿。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有以下文字:
却说三藏自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蒙唐王与多官送出长安关外。一二日马不停蹄,早至法门寺。本寺住持上房长老,滞头众僧有五百余人,两边罗列,接至里面,相见献茶。茶罢进斋。斋后不觉天晚。正是那:
影动星河近,月明无点尘。雁声鸣远汉,砧韵响西邻。
归鸟栖枯树,禅僧讲梵音。蒲团一榻上,坐到夜将分。
众僧们灯下议论佛门定旨,上西天取经的原由。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三藏箝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点头几度。众僧们莫解其意,合掌请问道:“法师指心点头者,何也?”三藏答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佛设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愿圣主皇图永固。”
众僧闻得此言,人人称羡,个个宣扬,都叫一声“忠心赤胆大阐法师!”夸赞不尽,请师入榻安寐。
早又是竹敲残月落,鸡唱晓云生。那众僧起来,收拾茶水早斋。玄奘遂穿了袈裟,上正殿,佛前礼拜,道:“弟子陈玄奘,前往西天取经,但肉眼愚迷,不识活佛真形。今愿立誓:路中逢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但愿我佛慈悲,早现丈六金身,赐真经,留传东土。”祝罢,回方丈进斋。斋毕,那二从者整顿了鞍马,促趱行程。三藏出了山门,辞别众僧。众僧不忍分别,直送有十里之遥,噙泪而返。
玄奘却没有那么幸运了,查《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并没有玄奘到过法门寺的记载。仅有西出长安,与秦州僧孝达“至秦州,停一宿”寥寥数语。或许由于赶路,加之未经朝廷批准,玄奘没有路过法门寺。回国之后忙于翻译佛经,玄奘也没有到过法门寺。不过,也有人大胆推测,说法门寺地宫发现的佛指舍利是玄奘从印度带请回来的,理由是玄奘第一次在《大唐西域记》卷八“摩揭陀国上菩提树垣北门外摩诃菩提僧伽蓝”中明确记载了记载了佛指骨舍利:“菩提树北门外摩诃菩提僧伽蓝……有如来舍利。其骨舍利大如手指节,光润鲜白,皎彻中外。”但未找到实证,仅一家之言。毕竟历史上真实的玄奘与《西游记》里的唐僧不是一回事,随着玄奘研究的不断深入,也许会找到玄奘去过法门寺的记载,就可以揭开玄奘是否与佛舍利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