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国外的朋友聊起学习语言的方法。 他说,KISS原则啊。
神马? 他笑了,说: KISS, Keep it simple, Keep it stupid. 学习语言,保持简单,保持愚蠢就行了。
突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们喜欢什么样的交流方式?简单 、直接、高效的方式。那同样的原理,我们为什么不能运用到英文学习上呢?一路走来,好多小伙伴会问起如何学习英语,突破口语的方法和技巧。决定好好拿起“笔”,把内心的想法分享给大家。
我们在从小到大的英文过程过程中,究竟走过了多少弯路,承受了多少不自信的打击?
我们不敢张口说,因为觉得词汇量不够,是吗?
初中毕业的单词量差不多是2000-2500个,并且已经基本学完了日常交流相关的句型知识。
高中毕业的单词量差不多是3000-3500个,初步完整的知识体系已经建立。
大学我们会继续接触英语,四级考试词汇量是4000个,六级词汇量是6000个。
其实从单词到句型,我们的基础已经非常好了!
我们不敢张口说,因为觉得我们投入和输入还不够,是吗?
算算自己从小学到高中的时光,按照每天一小时计算:
1小时 * 300天 * 12年 = 3600 小时
按照10000小时理论:任何一项技能达到10000小时,即可以成为专家; 达到3000小时,即可以操作熟练,我们早就达到了。
我们不敢张口说,因为觉得我们的Accent(口音)不地道,是吗?
这点可以说是很多人练习口语最大的心魔,或者是面对老外无法开口最重要的障碍。但是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一个外国人用中文和你交流的时候,你会非常挑剔他的语音语调和语速吗?事实上,只要他说的基本OK,你就会竖大拇指了,对不对?然而你不张口,永远没有进步的机会。
记得第一次和印度客户谈生意的时候,由于浓重的印度口音,至少五分钟之后,我才敢确认对方说的是“100% English", 跟上了对方的节奏。然而这并没有影响我们最终生意的达成。因为我们双方很努力地在交流、在沟通。当语言无法准确表达的时候,我们会加上手势或者肢体动作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沟通的过程。
连印度童鞋和日本童鞋都可以勇敢地张嘴说英语,为什么我们不敢?
我们不敢张嘴说,是因为我们的语法不够好么?
我们是什么时候真正恐惧英语的?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从各种各样的定语从句开始的。那些which,that , to whom......把人的脑袋都闹混了。
可是请我们思考一下,我们在平时交流讲中文的时候,会绕来绕说得很复杂么?
小朋友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不懂语法,甚至无法说出很长的句子,这影响到他们的交流了么?
同样的意思,我们用长句可以说,用短句也可以说,而且更清晰、更简洁。
举个例子:当我们需要找跟人讨论事情的时候,
我们可以说:I am not sure whether it is convenient for you now,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something with you.
我们也可以说:Do you have a minute?
再举个例子:我们在商务场合或者商务邮件向对方表示感谢,我们会怎么说:
Your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will be highly appreciated.
在生活中我们怎么说: Thanks / Thank you very much!
后者的交流方式在美剧中是不是更常见,更易懂?我们是不是都见过?
我们不敢张口说,是因为学好的欲望不够强烈么?
有多少次,我们渴望在职场上能够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赢得上级和同事的称赞;
有多少次,我们渴望能够组个自由自在的背包客,去看看其他美丽的国家;
有多少次,我们渴望能够有机会继续自己求学深造的梦想,去体验一下不一样的天空?
我们不敢开口说,是因为我们“想”得太多,而“说”的太少.
我们不敢开口说,是因为我们将自己陷入了思维的怪圈,变得不自信、不果敢,而忘记了当初孩童时期的简单和勇气。
我们不敢开口说,是因为没有人提醒我们这个重要的交流法则:Keep it simple, Keep it stupid.
在我毕业的第一年,我的英文不是最好的,但我会抓紧每一个机会说:
看美剧,对着电脑说;
写日记,对着自己说;
走到车间,会试图把所有的生产流程和操作指引转换成英文在头脑中偷偷说;
有机会和国外同事搭档,多为他们分担工作,得到善意和肯定后交流的机会自然就会多起来 ......
那时的自己,没有想太多,满脑子只有一个心愿:我要学会它。为了实现这个心愿,我愿意行动,愿意坚持,愿意放弃下班后的自由时光。
记得Steven Jobs说过,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生活本来就够复杂了,铺天盖地的方法论已经够多了,所以让我们在做每次尝试、每次努力的时候,简单一点。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