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投资金额与估值的判断标准和心理暗示
投资决策的讨论,都会涉及金额和估值,无论是投资经理推项目的时候,合伙人说“这个价格太贵了”,或者创始人和投资人谈判的时候说“给的估值太低了”,或者是投资人说“我们要不少投一点看看情况再说”,或者创始人说“我不在乎估值,只要快。”,这些话语本质上都是相对概念,相对于什么呢?大家一般都说不清楚。而我认为,多问一句,多挖深一点背后的思考逻辑,做一个合格的风险投资人,是极其重要的。
有时候,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除了对于创始人能力和行业趋势的判断之外,投资人自己对于一个项目的金额和估值认知如果本身就很模糊,只要一看到几亿美金的项目就说贵,只要一看到一千万人民币估值的项目就觉得划算,什么项目都放点小钱试试看,那么很可能在一些基本的计算上,出现了思维懒惰和认知偏差。
希望以下分析能够帮助投资经理们在处理和建议项目的时候,理解和运用这些工具,进行更有建设性的讨论,对于财务顾问来说,也能够理解投资人的心理暗示,对于创业者来说,能够理解金额和估值背后所体现的潜在股东心理和价值。
金额和估值代表什么?四个字:信心,预期
投资金额 = 信心判断 = 亏损下限风险管理
投资估值 = 预期判断 = 倍数上限风险管理
如何看待金额?
金额的相对大小,应该反应的是信心,有多大信心这个事情能做成,而不是做大。
说白了,就是“我愿意亏多少钱?”
如何看待估值?
估值的相对大小,应该反应的是预期,有多大预期这个事情能做大,而不是做小。
说白了,就是“我觉得这公司能做多大?”
金额和估值组合起来,就值得细细推敲了。
以下是本文最重要的概念划分,投资人的四种心理:
大金额 + 低估值 = 强信心 + 低预期 = “稳赚但倍数不高”
小金额 + 低估值 = 弱信心 + 低预期 = “鸡肋不投也罢”
大金额 + 高估值 = 强信心 + 高预期 = “下重注搏大回报”
小金额 + 高估值 = 弱信心 + 高预期 = “参与一下观察看看”
投资人的时间分配,应该从双高开始。所以创始人也可以掂量一下,股东结构里是否有这样的投资人,如果估值很高,但是都是一堆凑份子的,那么最后三个和尚没水喝,投资人的时间分配序列里其实根本没这个项目。
投资的时候如果混淆了信心和预期的认知,就会导致投资决策的混乱。比如在一个估值相对低的项目只占一点点,那么你到底是有没有信心,对这个项目未来的成长空间到底有没有预期呢?
“看好”这个词,其实很模糊。很多时候投资人喜欢用“看好”这个词来描述一个人或者项目,那请问,看好到底代表的是信心还是预期呢?一定要分析清楚。你是看好投下去的这笔钱一定能小几倍回来,还是你是看好这个公司一定能做到独角兽规模,还是你这两方面都看好。
相对情形:小机构的大金额
金额大小和估值高低都是相对概念,在一个相对早期的1000万美金估值的deal里,投资300万美金是大金额的表现。如果这个基金本身是一个非常早期的天使基金,那么则是相对更大的金额表示,这个项目是值得后期基金关注的。
模糊情形:一堆人凑起来的大金额
金额大小往往也受限于基金之间的竞争,一个热门项目里,最后单个机构金额小的原因是因为要和其他基金分份额,那么这个时候的金额大小判断,主要是看领投方在出资方面,一开始报的金额大小,如果一开始报的不多,后面凑了一堆跟投机构,但是最终融资额还不小,虽然金额大,但是并不代表大家真的很有信心,这种项目往往新闻爆炸性很大,一堆牛叉的机构品牌,但其实并不代表股东的内心有多坚定。
速度杠杆:策略性撬动信心感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和创始人在打款速度上进行关键谈判,因为毕竟金额和估值在完全交割以前,都可以是嘴上说说的。爱bluff的投资人可以把金额和估值都给到很高,但是最后交割的时候开始挤牙膏打钱,甚至是来重新谈判价格。因此最后真正做实所谓信心和预期,尤其是信心的,还是看打款的速度。但这个并非绝对,如果一个投资机构按照其正常流程走完交割并且打款啊,虽然时间上会比一些个人投资者或者刚刚成立基金为了打品牌的机构速度慢,但这个并不代表这个机构没有信心。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一个机构offer说打款快,但是估值想便宜点来,那么其实也代表了这个机构虽然有信心,但是对于公司未来估值和天花板的预期,是有所保留的,或者至少是想图点便宜的。这是很正常的商业谈判方式,但是提醒创业者,这只是一种用信心换预期收益的投资策略而已。
聊得来杠杆:策略性撬动预期感受
和一个投资人聊得来,不代表创始人就应该让这个投资人便宜一点投进来。因为估值便宜代表了预期的折旧。所以纯理性来讲,如果投资人聊得来,真的认可你,创始人反而应该让这个投资人在这一轮多投资一点,因为既然预期是一致的,若真是看好我这个创始人能把公司做到预期的规模,这代表的是信心,对应的应该是金额。如果这时候这个投资人不敢多投,那说明聊得来其实是假的。当然,到底要不要稀释那么多是另外一个决策逻辑的,但是test聊得来的背后心理,应该是这么问的。
最后,投资人的真功夫是什么?人算天算
1. 对应金额的风险管理:退出计算
投资金额的大小,其实也间接决定了最后退出的难易程度。比如,如果在一个相对低估值预期的公司持有较大的股份,那么如果上市的市值预期并不高,意味着流动性也不会很大,但是由于占了较大的比重,反而难以迅速在二级市场退出,这时候,如果公司现金充裕,回购操作就比较重要了,如果公司有很大的兼并收购价值,那么根本不应该考虑二级市场而是多在M&A上面下功夫了。因此,这是同时考验,对于这笔资金潜在退出方式的认知与操作能力,以及对于二级市场潜在估值倍数和流动性的认知。
2. 对应估值的预期管理:天花板计算
无论是谁,如果不经过计算,就从嘴里冒出一句,“我觉得项目太贵了”,“我觉得项目太便宜了”,那么其实对于未来天花板高低这件事情,是一定没有想清楚或者算清楚的。也许有人会说,VC早期怎么可能算的清楚未来天花板?但我认为,这恰恰是一个VC投资人最硬最硬的功夫,所谓看清楚未来,不就是看清楚未来这件事情能做多大吗?而“多大”就是指“天花板”。请问,如果信心满满的情况下,我们来谈预期,一个看得到20亿美金估值天花板的项目,1亿美金投进去划不划算?一个1亿美金估值天花板的项目,4000万美金进去划不划算?答案很简单吧。所以,关键是,我怎么就能算出20亿美金和1亿美金这两个天花板呢?关键是两个维度,一个是潜在市场规模,一个是潜在市值倍数。这个我会在将来的文章里单独来讲,但有一点是要强调的,如果一个投资经理在推项目或者合伙人在否项目的时候,只是简单的说一句太贵太便宜,而没有办法说清楚到底这个项目现在的估值离计算的天花板有多远的话,那么其论述是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