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中文版标题略具误导性。英文名叫“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不知译者为何译成“自卑与超越”,明显并非书名原意,而且还不止一家出版社取用此名,我是颇为不解。若真是把自卑与超越当做此书主题,读者乍读之下很有可能对作者的观点产生误解,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为书名直译过来就是“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讲述的是个体心理学的本质内涵,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涵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童年、青春期、家庭、学校、梦境、职业、宗教信仰和社会活动、爱与婚姻等,而并非只是单独谈论自卑及如何超越自卑。
作者开篇就在探讨何为生命的意义,看似与主题无关,其实不然。在作者看来,生命的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之中,这种交互作用表现为合作与奉献。也就是说,个体的价值和意义建立在对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基础之上。对于他人有意义的,才能算是意义。而“生命意义”的真正标志就是:这份具有意义的人或事都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但问题是若是时时以他人利益为重,那如何保住自己的利益呢?作者认为,当我们为他人为社会努力做出贡献时,我们会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不断调整自己,自我完善,让自己形成相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在实践中逐渐学会适应此目标的种种技能。一旦确定这一目标后,个体便自然而然地进行自我管理,自己的就业、交际和两性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而这些正是个体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用作者的话说,个体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精神本身,包含人们对世界和自身的看法,人们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目标,以及对生活问题的处理模式。本质上讲,就是了解一个人合作能力的缺失程度。这里的合作与奉献其实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一种交互方式,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合作与奉献。良性的交互对个体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若是缺乏这种良性的互动,易对个体心理的成长产生极为负面的作用。这些负面作用会导致人体出现程度不一的认知偏差,进而妨碍个体的健康成长。
那个体为什么会出现合作能力的缺失呢?作者认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童年经历,在此可分为三类:身体残疾,被骄纵溺爱,被忽视。身体残疾的孩子由于某种缺陷或疾病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容易长久地把关注点集中在自己身上,认为自己的存在毫无价值,进而自暴自弃,不愿合作。被溺爱的孩子更是只知索取,不懂回报,不知感恩,总是高高在上,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藐视他人,不屑于合作。而被忽视的儿童由于长久的忽视反而不懂得寻求帮助,而自己也不会帮助别人,不相信别人甚至也不相信自己,对一切都很冷漠。人生对他们,了无意义。这三类儿童若无正确引导最容易对自己、他人和世界形成错误的认知和观念。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会导致他们出现各种各样的神经症。例如,如果他认为自己软弱,他并不是想办法让自己变得强大,而是进入一种使他觉得强大的环境中去寻求庇护,或者作出一些异于常人匪夷所思的表现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如此自欺欺人便是自卑感在作祟。类似情况反复出现便可归因于自卑情结。
在作者看来,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而每个神经症患者都会有自卑情结。为了掩盖或逃避这种自卑感,他们会通过寻求优越感的方式来释放压力,补偿自己。但这种方式并未解决实质问题,只是从表面上看起来可以避免失败的事情中寻求安慰,纯属自欺欺人而已。为了获得这种虚假的优越感,他们会具体化这个目标,然后努力去实践。他们并不在乎这些行动是否正确,是否对其他人或事产生影响,他们只在乎是否有利于目标达成。除此以外的其他东西,他们并不在乎。很显然,他们的认知观念出现了严重偏差。若想要纠正自卑情节和优越感之间的回路,单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很难实现,需要外在的帮助介入。所以不要害怕追求心理治疗。
作者以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表明若是能找到人性曲解最初始的地方,并配之以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这种有效方法便是培养个体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通过培养这种精神,能让他们转移关注的焦点,把注意力和心思投入到他人和社会之中,并引导其寻求正确的方式满足自己的优越感,逐渐发掘自己的价值所在,从而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实现人生的意义。
感觉作者写的有点混乱,好不容易才理清楚前三章的逻辑关系。这前三章基本算是全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但是作者对结论的推导大多是从自己接触的案例出发,可能受制于时代局限性,未能进行严谨科学的分析论证,导致经验主义至上。其手法与《乌合之众》如出一辙 ,对书中的部分观点读者自己警觉就好,不要偏听偏信。
1.书中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合作与奉献,这估计会让很多人反感。我觉得作者眼中的“合作”与“奉献”指的是一种良性的交互方式。若是缺乏这些,不要说生命的意义,连在社会中健康生存下去也是个问题。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只要还在这个社会中必定要与身处社会的其他人发生交互作用,这点毋庸置疑。但是若说唯有合作与奉献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富有意义,总让我心里感觉怪怪的。
2.作者提到,对于他人有意义的,才能算是意义。实在难以接受。我们又不是为别人而活的,为何一定要考虑对他人是否有意义?那活得该多累。个人觉得作者对利己主义的观念有点矫枉过正。
3.关于作者对如何保证自己利益的说法,理论上很美好,但是在我看来过于理想化。现实情况往往复杂多变,任何片面地的看法都值得警惕。
4.作者认为“生命意义”的真正标志就是:这份具有意义的人或事都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若是真照此筛选,留下的都是符合普世价值观的,而那些小众群体的追求顿时失去了作者所谓的“生命意义”了。
5.个人觉得作者对自卑心态的解读感觉非常到位,符合很多人的心理状态。毕竟作者也接触了大量实际案例,至少这方面的看法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和学习下。
写到这里,我渐渐发现如果用“自卑与超越”作为此书主题,也不无道理,因为这也是此书所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克服自卑,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的意义?但是还是觉得原书名比较贴切——“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