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是一部讲述先秦礼仪的大作。这部著作能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不愧是真正的礼仪之邦。
读了一部分,发现这本书真是真正清澈的源头。今天,我们仍然延续了书中很多的礼义规矩,有些礼义有所改变。整本书大部分都是凝结了圣人先贤的智慧,是优秀的精神文化。虽然这些礼义制度部分是为了建立统治秩序,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但是其核心意义却远远大于这些。正如书中所讲“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衷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它不仅仅是对某个阶层的礼义规范,上至王孙,下到平民,都要讲礼。先贤更注重培养一批君子,使他们成为讲礼义的典范,在人群中形成一定影响力。关于礼的制定,子思在书中有这样一句:“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就是说,仙王制定礼,就是让贤者可以附身相就,一般人通过努力也能做到。这句话我觉得特别好,很有人文情怀,充满了大智慧和大风范。很可惜,有这么好的源头,但发展到最后却变成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关于这一点,书中实在是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鲁人有朝祥而莫歌者,子路笑之。夫子曰:由,尔责于人,终无已夫?三年之丧,亦已久矣夫。”子路嘲笑鲁国有人早上除了丧,晚上就唱起歌来。但是孔子却责备了弟子,说人家服了三年丧了,已经很久了。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圣人孔子胸怀的宽广和博爱,是真的以礼讲礼。同时我们也可看到孔子的教育智慧。子路走后,孔子又说,那人要是再坚持一个月就完满了。他对子路嘲笑别人的行为及时批评,告诉学生不要苛责别人,但同时,他也期望人们在礼义上能做的更完满。这让我想起了《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篇孔子和弟子们谈心的场景,对于子路的“其言不让”,面对公西华的过度谦让他都很温和地进行了指导,宽容又慈爱。尤其曾皙,我读《礼记》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讲在老师身边陪侍着坐的礼义,现在看来曾皙鼓瑟边听孔老师和其他同学谈论,好似不是很礼貌哦,但是孔子也很大度,而且还夸了他,曾皙在其他同学走后还很骄傲地问了孔老师对其他弟子的评价,想要进一步得到孔老师的夸奖,但孔老师却说没啥,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只想罢了,。意思是你还想让我在背地里再贬低贬低其他同学,再夸夸你?哈哈哈正直的孔老师
《礼记》中关于丧葬祭祀有一整套要遵循的礼义,但是,这些礼义仍然充满人文情怀,比如守丧期间不能吃肉,但是如果身体不舒服就可以吃肉喝酒。
同时,先人们虽然制定了礼,但是他们反对走向极端。并且时时刻刻都在注意防范走向极端的势头。孝是古人最推崇的,但是,文中说君子一辈子都怀有对亲人的哀思之情,但却没有一天因哀思而毁灭自己的本性。再比如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书中有讲到给人食物不可叫人来取,但是齐国这个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就是一种极端。黔敖左手端着饭,右手拿着汤罐,而这个饥民是用袖子蒙着脸的,所以黔敖才用怜悯的口气喊道:喂,来吃吧!后来黔敖知道了这人的志气,还专门向他道了歉。但是他还是不肯吃,最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个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人家没有好声气的叫你,你当然可以拒绝,人家已经道歉了,就应该吃。
文中还有一个我觉得很精彩的故事,赵文子问叔誉谁可与归,文子说武子,利其君,不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就是说武子既能为国君谋利益,又能顾全自己利益,既为自己打算,也不忘记朋友。这个评价人的标准太健康了。没有人能够做到大公完全无私,但是他却能够平衡公私关系。这样的人才正常,用着才放心,有情有义。但是今天我们的社会,动不动就去拿要求神的标准来要求人,或者故吹出一些神来,平常人只能笑笑,因为大家做不到,那个被吹起来的神可能自己也觉得好笑。这种风气是很不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