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参加岳麓区学校特色建设校长工作坊专题研讨暨春晖校长论坛,尤其是听到李统兴博士的点评和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的报告,使我突然对小学课程的丰富性有了更多的崇敬,也想对中小教育衔接问题做些感想。
今天会议主要是针对特色和文化展开研讨。统兴博士作为岳麓区学校特色建设校长工作坊的专业导师,充分肯定了学校从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有益探索,同时又引导与会者一起思考:学校为什么要有特色?特色和文化究竟有什么关系?他指出:学校特色不是为了去迎合某些需求,而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寻找好特色项目的支撑点,充分挖掘资源,在课程上下功夫,根据学校实际进行整合、提炼,使教育价值得到最大体现,从而使文化具有传承性、系统性。希娅校长也说,从学校特色项目走向学校特色,一定要把学生的相关性放在正中央!特色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记住和膜拜,但有了孩子与学校特色的相关、自信、自律、自我接纳,特色也就被别人知道、记住、膜拜了!
希娅校长的报告中的一些数据震撼到了我。三级课程全面落地,每天上午进行学科课程,下午都是专题活动和社团。没有统一铃声,没有统一课间操,孩子们喜欢学习、阳光自信、成绩优秀,综合素质高。在获得中国质量奖的过程中,共发出调查问卷4012份,收回4012份。调查项目13个,测评项目56161项,非常满意项目44524项,占79.28%,满意10959项,占19.51项;不满意678项,占1.21%,不满意主要是学生课业负担太轻。五年时间,研发近100项课程项目,600余万字,很好地运用地方和校本课程20%的空间,发挥地方、校本课程辅助丛书的补充、拓展功能。100节典型课例,517 个专题活动,把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吸纳为课程……
对于这么一所全国知名,国际认可,跨界突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报道的学校,我已无需用太多的文字来赘述她们的成果和成就。倒是希娅校长在报告开始前的一个询问使我很想记录。她问:在场去过的或没去过谢家湾小学的同仁们究竟认为谢家湾小学是什么特色?有的回答是小梅花课程,她回应说,是也不是,也有人说谢家湾小学的校长是特色,有人称她为谢校长、梅花校长、朵朵校长……而我当时在会场最想回答的是,他们学校的特色是研究。
希娅校长说,她们学校的老师研究时间是上课时间的五倍。每逢节假日,她都要催老师回家,甚至催了还不回家或谎称已回家。她们学校的老师已经完成了从按部就班地教书到引领教育人生的专业蜕变,这样的教育取向凝聚了一群校内外志同道合的教育追梦人投入其中。从我到我们;从教孩子学习到与孩子一块学习;从走向孩子到先打理好自己再走向孩子;从好教师把课堂做好,到高级教师把课程做好……这些似乎不可复制也不可持续,但这种生命样态就这么实实在在地呈现着,涌动着,奋斗着!这不就是最大的特色吗?希娅校长说,我们内心都不信仰的就永远不会靠近我们!我非常认可这句话。
从会场走出来,在主办学校我又驻足认真参观了校园,参观了岳麓区所展示的学校特色建设工作坊的展示,共有22所学校。内容都落在立德树人、传统文化、五育并举,培育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上,人人不同,但希望人人都好!办成一所所有特色的学校。虽然敲锣打鼓不是特色,少众参与不是特色,吸引眼球不是特色,特色应该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影响着师生的校园生活方式,就比如谢家湾小学小梅花课程和老师的生命样态、价值共识。但只要长此以往,心向往之,特色就是行动,更是结果!既是项目,更是文化!既是面向未来,更是着眼当下!
尽管这些学校的特色在走向落实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差异性、发展性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作为从中学有过17年教育经历的我来说,更多的忧虑倒不是在小学,而是在中学。
今年6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我重点摘取部分关于指导思想、基本要求、课堂、课程、五育并举的篇幅在这。
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
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
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上好每一堂课。
坚持健康第一,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
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鼓励学校组建特色艺术团队,办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建设。
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
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学校要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环节;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认真制定教案。
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
以上摘录的这些要求,从整体来看,小学走在了前面。尤其是五育并举、课程开发,活动实践上,而中学要慢,要窄,要弱一些。大部分的理由和借口都落在了升学质量上,往往认为要抓分数就抓不好素质教育,要升985、211就只能落实好国家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没精力,学生没时间,家长没有安全感,这种长久以来积累的教育认知确实是存在的,并且还占主流。但希娅校长非常惊诧于华为总裁任正非先生为什么两年五次为衡水学校点赞?于是他选择走近华为。
通过研究华为的天才计划,她找到了答案。曾经一度,衡水中学作为高考加工厂严重被批,但是衡水中学做到了三点:一是激发孩子的家国情怀,未来担当。二是在课堂中绝对落实学生主体,强化学习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三是形成衡水独特的组织文化。在衡水,尽管并没有实行显性的差异化教育,但是在课堂里,在活动中,有着一种强烈的学校激励,有着培养差异性人才的意识和准备。任正非先生呼吁,要用差异化的教育来培养未来差异化的人才,衡水是合格的。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人,衡水也是有成熟的课程设计的。
由此我想到我们中学究竟该怎样才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怎样才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未来的孩子能够将国家价值、区域价值、个人价值深度统一在一起呢?希娅校长提出教育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性化,个性化,利他而人本,做学生接受的,喜欢的,理解的教育。难道中学真的没有动弹之地吗?
新高考来了,从浙江上海,到北京、山东、海南、天津。到今年的福建、江苏、湖北、湖南、广东、河北、辽宁、重庆。无论是3+3,还是3+1+2,取消文理分科,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模式,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从自主选科到走班上课,从任务式地完成综合素质评价到运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来升学,国家政策无疑在大力度地推动高中教育的变革。
根据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情况来看,虽然传统自主招生模式在大幅缩紧,但从2020年开始,全新模式即将启动!考生可通过五大学科竞赛和高考成绩两种方式进入高校自主招生选拔环节,并且实施高校的所有专业都开放自主招生。
具体方式有:开展“强基计划”、“高培计划”。“强基计划”即强化基础学科计划,“高培计划”即高等人才培养计划,将有36所一流高校有资格申请。二是专业范围不再受限,新模式下的自主招生将开放高校本科招生的所有专业,其中重点面向以下几个领域方向:服务国家5大战略领域(芯片、软件、网络安全、先进制造、材料、能源)学校优势专业、基础支撑领域(数理化生)文史哲、数据软件统计。三是招生人数不设计划上限。新模式下的自主招生实行一校一策,没有招生计划人数的限制。高校分省拟定自主招生计划,以招生计划人数的2-3倍组织面试,按高考分数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可预测的新的自主招生对于五大学科竞赛奖项要求可能会更加严格。四是高考分数成为报名条件,而不是完全依据学科竞赛获奖。五是高考成绩占录取权重比不低于80%,新的自主招生采取高考成绩+高校成绩两部分组成,并且高考成绩权重不低于80%。
这些信息意味着什么,高考失利的学生仍然在高考后通过高校的“高培计划”有机会胜出,有机会逆袭,有机会成为高校青睐的宠儿。在我眼中,能通过综合素质评价被高校录取的孩子一定意义上并不比通过分数升入985、211的差,当然,这取决于“高培计划”的机制完善,环境公平。
于是,中学的办学责任已经充分显现:接续好小学教育的接力棒,尤其是好的小学教育,把孩子继续朝着自己的优势能力方向发展!
那么课堂要不要改?课程要不要动?学科要不要融合?从2019年全国卷来看,学科交叉,思维整合、强化理解,突出运用的考试导向已经给所有高中教师一个重大的提醒,停留在识记、背诵、刷题的低阶学习层次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国家对未来人才选拔的需要。教育的可怕就是一群不学习更新而又拼命负责的教师在从事着教育,这种现象中学是比较严重的。
怎么改?怎么动?主题词永远离不开研究。从研究的思维来看,离不开系统研究、主题研究、个体研究。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离不开国家强调的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从研究的先后来看,先抬头看路,再埋头拉车。当然,要开始研究就要付出绝对的时间,时间从哪里来?权重怎么平衡?主次如何取舍?这都是莫大的学问。但无论怎样,中学教育已经走在了非深度变革不可的时代,唯有打开一片明朗而智慧的中学教育天空,国家12年基础教育的意味、意蕴、意义才能凸显,教育人也才能活得更加明白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