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一女记者去房地产公司采访,遭遇对方抢夺摄像机,并发生肢体冲突,过程比较恶劣,按照当事人回应:“被抱摔”在地,着实够不堪。类似这样情景,已经成为“样板戏”,记者的“人设”越来越黑,不受待见的声音越来越多,尤其在商人们的视野里。
“人设”的形成着实需要积淀,在不受待见的磁场里,记者们好像有天然的优势,摄像机一扛,话筒一拿,立马让周遭充满压力。从职业的考量而言,给世界传递真相,着实可贵可敬,不然多数人将活在没有新闻的真空里,实属枯燥乏味。
只是,职业归职业,真要面临具体的记者时,才发现崇高的精神只不过是一种社会描摹。多数市井里的记者们已经越来越脱离职业本身,跑会、走通告已经成为常态,为企业装扮形象发通稿已经成为一门生意。不得不说,现实的记者和观念里的记者真不太一样。
当然,也会有少数比较有职业精神追求的独行猪,一门心思做调查,只为呼唤真相。只是这样的记者已经快濒临灭绝,在媒体过分商业化的时代,太多职业已经被跳出限定思维,最早的初衷已经不复存在,一切的出发点就是盈利模式,只要符合市场就会让步。
这种时候,其实很可怕。一方面,记者会沦为新闻报道的工具任凭市场利用,另一方面,记者会成为新闻报道的刽子手反向勒索市场。这个时候,不免会形成乱象,新闻报道将越来越难辨真假。即便这样,人们还是不得不确信,没有新闻真不行,即便有时候难辨真假,也要硬的头皮去辨认,希望得出一些言外之意。
不过,在现实的生活里,记者与商人的关系一直很微妙。粉饰华丽的时候,少不了记者们的长枪短炮,回避舆论的时候,却又像冤家一样到处喊打。虽然,前后的局面不同,但在骨子里商人从来没把记者们看得太重。
讲真,绝大多数记者,内心的职业敬畏早已被磨掉,即便偶尔提起来,也仅仅算是对情怀的回首,对于实际工作的影响微乎其微,甚至走向反面。曾经见过几个老记者,唯一深刻的映像就是油嘴滑舌,黄段子满嘴跑,至于别的方面,真没发现有什么高明之处。
有关商业报道的新闻,多半是企业提供通稿,记者进行美化编辑。到现场的唯一目的,也只不过是拍几张伟光正的照片,顺便吃饭领红包,多数时候红包的多少代表版面的大小,这一点商人们早已心知肚明,却也深恶痛绝。
这些行业的“潜规则”已经成为“潜共识”,只是在相对和谐的场面下,商人的骨子里从来没有对记者有好感,有用的时候红包奉上,没用的时候一顿抱摔,在这个相对功利的圈层里,记者们就是个不招待见的粉刷匠。可是,这又怪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