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我第五天以阅读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作为新一天的开场节目了。对于马克吐温,我略有耳闻却都是皮毛。我知道他是美国历史上的标杆级文学家,知道他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知道他曾经半开玩笑地说,他有一个双胞胎兄弟,幼年时,母亲在给他们兄弟俩洗澡时不小心淹死了一个,而那个淹死的才是真正的马克吐温。
但我不知道的是原来马克吐温是塞缪尔.朗赫恩.克莱蒙斯先生的笔名。也没曾想到这位吐温先生乃影响美国文坛百年的“英式斯文文风”的终结者。更出乎意料的是,马克吐温曾经在中国遭到八国联军侵略时,毫不犹豫地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公开发表演说,“主张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通过本次阅读我对吐温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他以笔做投枪刺向低效的政府”“他将文字当石块,投向寡廉鲜耻的那些人”。这两大特征让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是的,我看见了一位来自美国的鲁迅!有意思的是,鲁迅还真为马克吐温的小说《夏娃日记》的中译本作过序,并评价其“在幽默中含有哀怨,含有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所以,我大胆地揣测鲁迅在文风上或多或少曾借鉴过马克吐温。只不过,生于中国乱世的鲁迅,文笔更犀利更不留情,且缺乏幽默感。
怀着对其文章强烈的好感,及对其生活化语言运用自如的崇拜,我特写下以下读后感,作为对这一段时间阅读其作品的总结,并留给数十年后,记忆力逐渐衰退的我,以便回顾及重温。
一、马克吐温的口语化文字的魅力
该用什么词汇去总结马克吐温的文字风格呢?“活泼”“生动”“接地气”“幽默”这些词都适合于对马克吐温文字风格的评价,但,又缺乏力度。因为这些已被无数次使用过的词,既能用在马克吐温的身上,又能应用于评价网络三流作家,很不具有独特性与代表性。
想来想去,我想到了“口语化”这个词。
我已在上文提到过,马克吐温终结英国斯文文学在美国的统治地位。此言着实不假。其每一篇短篇小说均采用了朴实不修饰,生活中常见的口语。如《我怎样编辑农业报》中,“摇你个祖奶奶”“你这白菜帮子”“卷心菜崽子”等语言,虽是咒骂之语,读起来却异常生动,仿佛口中的酱瓜,清脆爽口,既不粗俗,亦能展现角色风格,凸显社会底层人士的真实风貌。
我们不妨回想下与马克吐温同一时期的欧洲作家们,巴尔扎克,莫泊桑,雨果,他们的作品文风华丽,描写细致入微,富含古典底蕴。再回想下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作家霍桑,他的作品秉承欧洲风格,充满哲学思考及唯心主义色彩。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马克吐温更像是横行于密西西比河上撸起袖管撑着船的船夫,或是带着阔边沿帽驰骋于德克萨斯草原上的牛仔。真实不造作,热情不遮掩。我甚至认为他的文字风格反而更为21世纪的我们所接受。
二、马克吐温的“以小见大”
你很难在阅读马克吐温的小说时正襟危坐。其对日常琐碎事的描述实在太过轻松有趣。读者们全然不该装腔作势。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均取自生活中的细小片段。从合同兑现遭办事窗口扯皮,到无知文人不懂装懂写文遭怒斥,再到官员竞选互相摸黑。这些片段没有宏大的结构,没有沉重的背景,都只是两三个人参与其中的小品。然而,正是这些只谈身边事的小品文,反而更具冲击力,因为我们都经历过。也更能获得老百姓的共鸣。
想想看,你我谁不曾被各种证明开具搞到精疲力竭,谁不曾被那些不懂装懂的影评人弄到火冒三丈,谁又不曾在茶余饭后聊起希拉里与特朗普的闹剧,这些故事都是小事,但却以小见大,深藏市井百态。联想起现在的不少作家,网络常客们,动辄世界大局分析,国家政体见解,论调空洞,脱离现实。马克吐温放低写作立足点的态度很值得我们的学习与模仿。
三、马克吐温给我的启示
想要成为下一个马克吐温?你不仅要会运用生活化语言,会观察周围的市井众生相。更要先成为一位编剧。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类似于单幕剧。简于环境及人物心理的描绘,精于语言对话的打磨。这种以对话来推进剧情的风格,简洁明了,且很富感染力。同时,也是编剧基本功的体现。据我所知,如《百万英镑》这样的短篇的确曾被改编为电影。可见,他的小说虽短,但戏剧架构坚实,表现形态可以轻松游走于书与戏之间。不仅马克吐温如此,另一位我十分崇拜的作家海明威同样喜欢用大段对话来推进剧情,也是位编剧功底扎实的作家。
曾经在简书上看见这样一句话,“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最好都学一点编剧,因为这能助你看透本质”。对于这句话,我无比同意。编剧的重要性从深层次来说,是助我们看透事物内核,并学会用文字去表述。而从表层来看,它能帮助我们快速学会叙事逻辑,明白情景结合的奥妙,更能助我们掌握剧情推进的技巧。显然,如果马克吐温想做一位编剧,必定水到渠成。而对我这样一位二流文案而言,掌握一定的编剧技能也可大大提升我的文字表达能力乃至商品推销能力。
写在结尾处:
每天我都会利用上班前20分钟读上个10页书,每读一本新书,就愈发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一名文案而言,不停地阅读能让我不断地获取灵感和技巧。而写读后感又能助我提升自己的总结能力和表达逻辑。即使抛开文案这一工作不谈,读书让我变得心平气和,即使独处也不再孤独。无论怎样,从养成读书习惯的那一刻起,我知道,我的人生终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