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①。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②。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③。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④。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⑤。
题解
这是《感遇》第七首,是一首用橘诗,读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屈原的《橘颂》。以橘喻人,也是托物言志,既表达了作者不畏严寒的品质,又表达了作者有济世之心却难以作为的抑郁情怀。
注释翻译
①犹:尚、还。
江南有橘子树,经历寒冬也不凋零,四季常青。
②岁寒:耐寒的特性。
不仅是因为南国暖和,更因为它具有松柏的品性。
③重:指山岭;深:指江河;阻重深:山川阻隔。
进献给贵宾定会收到称赞,但是山川阻隔怎么进献呢?
④运命:命运;遇:遭遇。
命运的好坏,是因为遭遇的不同,因果循环难以探寻。
⑤树:终止;阴:同荫。
不要只顾着种植桃树李树,难道橘子树就不能成荫吗?
创作背景
张九龄是南方人,橘生南国,他被贬荆州,即楚国郢都,恰巧是屈原的故国。所以作者仰慕屈原,作出这首《感遇》表达和屈原《橘颂》同样的含义,托物言志,坚贞不移。
张九龄被贬荆州是因奸相李林甫排挤,所以在本诗中作者以橘树和桃李对比,橘树傲立严冬、岁寒不凋,而桃李敷衍趋势、魅惑一时,寓意十分深刻。
赏析
屈原的《橘颂》赞美橘树之美和橘树坚贞不移的品格,张九龄这首感遇亦如是。他开头就赞美道:“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说橘树生长于南国,即使经历了严冬的摧残,也依然枝繁叶茂,绿叶成荫,这里一个“犹”字,满含赞颂之意。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橘树为什么能经历严寒而不凋零,难道是因为南国气候温暖的地理优势吗?作者提出反问,然后又自答:不,是因为它本身就具有松柏那样耐寒的品质。“岁寒心”指松柏,出自《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前面四句诗,称赞橘树不畏严寒,经冬不凋,其托物言志的意思已经十分明显了。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这两句是作者的不满和牢骚,本来橘树就具有高尚的品格,它还能结出硕果以进献贵宾,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了。这样的佳品却被山河险阻所隔,为之奈何,为之奈何!并由此联想到了命运遭遇:“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命运好坏是因果循环,不是人力可以推寻的。
这四句诗,是诗人在感叹橘树的命运,有面对命运无可奈何之感。实则是写自己面临朝中小人排挤被贬而无可奈何的遭遇。
最后终于提出一个反问句:“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世人为何只忙于种植桃李而不种橘树,它不仅具有“经冬犹绿”的树荫,更有可以进献给贵客的硕果,却为什么还有这样的遭遇?
这两句诗,作者以橘树自比,那妖言惑众的桃李自然就是朝中奸臣。含有忧虑,又有讽刺,忧虑皇帝任用奸臣,又讽刺皇帝识人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