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在键盘上码下前面这几个字之前,我在电脑前痛苦的挣扎了许久。前几天在看过刘未鹏的博客以及简书上的一些文章之后就有了自己动笔文字记录自己的思考的想法。只是受迫于拖延症迟迟未敢行动。只是想到自己平日里在入睡前吃饭抽烟上厕所等等一些琐碎的时间产生的琐碎想法流逝的痛心。我想是应该有所改变了吧。这两天因为在看《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及想到之前看博文时候的一些想法。所以就想记录一些自己有关于思考的思考吧。
大学之后越来越发现身边的不少同学失去了看书的兴趣。我们似乎觉得做设计靠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看书只是书呆子的作为。平日里也是通过现代媒体接收外界信息。而媒体们已将知识分子的态度与观点精心设计,使得读者的思想形同没有必要。让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下结论。相反的,我们直接将包装后的观点装进自己脑海里,就像录影机接收录影带一样自然。我们根本不用思考就可以表现的很得宜。甚至可以夸夸其谈。或者是对事物本有自己的想法,只是被后来的观点想入为主的扼杀在摇篮之中。至于老师布置的论文或者读书笔记,我们完全可以不用自己去议论,看书,去思考。而是直接拷贝他人的思想。独立思考似乎渐行渐远。
中学时候读名著是一个鲜明的感受。老师布置了读书任务之后,我们可以不用任何思考的将书上的每一个字看过之后,在写下毫无内容的读书笔记。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读前,读者的无知在于读后。”长久以来我似乎都陷入到一个读的广去读不通的泥潭之中。好读书却读不懂的书呆子。我觉得正是长久以来的读书坏习惯,使得自己成了读书却不懂得思考的书呆子。而做方案似乎与读书之间有着共通性。在建筑学习的初期,我们几乎就是照着前人的模样照猫画虎的临摹着,说白了就是抄。可事实上,如果在这期间毫不加思索,只是东一套西一套的瞎凑。最终的结果总是做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而没有灵性。
如书中将阅读分为辅导型学习与非辅导型学习,或者是形象化为老师在场与老师缺席。而我们建筑专业的学习更加明显的是一周两个半天的辅导型学习和剩下的大部分时间的非辅导型学习。但是如果从广义上来讲阅读与老师指导阅读都属于辅导型学习。而自发对自然事物的探索属于非辅导形学习。亦如我们不寻求帮助的对建筑的观察。但事实是不论辅导还是非辅导,不论老师在不在场。只有真正学习到的人才是主动学习者,都离不开思考。将自主阅读与老师辅导都归为辅导型学习。是因为学习者是立足于现有的学习教材,书本的文字或者老师口头的传述。但是不论是哪一种学习都离不开思考。阅读与思考从来都不是不花力气的。而区别在于,若是向老师学习,我们问一个问题,老师能给出答案,我们如果听不懂,可以基于此的基础上或者是在深入的提出问题,而老师再给我们解答。而在这两个问题之间省下思考的时间。如果我们向书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就必须用自己的思考去寻找到答案。说白了,就是通过读懂老师说的话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了,而若是如果自己的老师是一本书,那就得一切都靠自己了。
之前还未想过行文会如此痛苦与艰难,遇到的最大问题的把精力都花在遣词造句上,使得很多想法都无法找到文字的归宿。不过我想正是往事开头难吧。需要的或许只是多写多记。个人愚见,就到这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