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英国,萨西克斯。屏幕上,流水淙淙,听得出水中还未消退的寒意。镜头渐次拉远,这是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流,有细碎的阳光撒在河面上。镜头转切,一双女人的手,很瘦,快速地扣大衣扣子,系好大衣腰带,然后快步出门。她像是去赴一个快要迟到的约会,脚步匆匆夹着点凌乱,女人来到河边,望着河水,她捡起草丛里的石头塞进大衣口袋,走进河流。这一天是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自沉于度假屋附近的乌斯河。
这是电影《时时刻刻》的片头。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的同名小说,小说出版后获得1999年普利策文学奖。电影获得2003年奥斯卡提名九项,片中饰演伍尔芙的妮可·基德曼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女演员。镜头下的时空跨越近80年,三个时空交叉叙述,三个不同生活背景,不同身份的女人普通平常的一天,串联这一切的是伍尔芙那部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小说最初的名字是《时时刻刻》。
电影以伍尔芙正在构思小说为基调,导演用蒙太奇的手法把三个时代、三个女人的一生浓缩在普通平凡的一天中。镜头语言的叙述密度与小说里的叙述密度不同,后者是情节的张力,前者是动态下延绵散开的思考。
1923年,里奇蒙。伍尔芙从清晨的钟声中醒来,她在构思一部新小说。1951年,洛杉矶。早起的丈夫买回一把鲜花,这天是他的生日,怀孕的妻子劳拉还未起床。劳拉拿起床头一本书,翻开来读。2001年,纽约。克拉丽莎在闹钟醒来,她要在晚上举办一个晚会。三个女人的遭遇如同镜子的映照,互为关联,既相似又各有不同。
伍尔芙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读者(确切说是女性读者)对她的认识,大概缘于她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的那个著名的说法:“作为一个女作家写作,至少需要两样东西:一间属于自己屋子,一笔可以自由支配的钱。”说的是经济能力,同时也是选择能力和自我意识的苏醒。
影片中,劳拉拥有体贴细致的丈夫,家境殷实,生活无忧,看上去令人艳羡和赞叹。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与丈夫虽是青梅竹马,然而婚姻并非她主动的选择。包括亲密的丈夫在内,无人察觉劳拉的痛苦。当邻居琪蒂来访,告诉劳拉她将要做子宫疾病的手术,手术的风险对婚姻关系可能造成后果令她痛苦,以及惶恐于丈夫的承受力。劳拉安慰琪蒂,同时也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是否男人从战场上回来就代表这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包括我们(女人)?劳拉的疑惑正是伍尔芙在她创作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方向,她说,为什么男人总是拥有财富、权力、名誉和地位,女人却一无所有?难道女人真的不及男人吗?劳拉安慰琪蒂,并给她的一个吻,大抵被解读为同性恋的暗示。劳拉的故事离二战结束不过五六年,她和伍尔芙一样,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反思能力。琪蒂要的是安慰,她全然不懂劳拉话里暗藏了一个意思:女人应该从把男人放在第一位的想法中脱离出来。伍尔芙在她诸多谈论女人与小说,女人与写作或阅读的关系中,用大量的文字来思考女性声音在历史上的缺失度。劳拉是伍尔芙笔下达洛维夫人在时代前进中的镜像。劳拉的那一吻混合了基于同性之间,在彼此不能懂得的情形下,却又此时此刻需要的彼此的安慰和悲悯。
“达洛维夫人说自己去买花。”这是伍尔夫正在构思小说的开头,在电影中是细如发丝的伏笔。劳拉看见餐桌上的鲜花,问正在给儿子弄早餐的丈夫,花店会这么早开门?花是丈夫特意去花店喊老板娘开门,买回来的。劳拉站在窗边微笑挥别出门上班的丈夫后,笑容瞬间黯淡。邻居的造访,内心隐含痛苦的劳拉临近崩溃的边缘,她决定去死,带着八个月的身孕。惟有死亡,是自己可以选择的。
患有抑郁症的伍尔芙被丈夫安排住在乡下疗养。后世钟情于伍尔芙的读者,大抵都会说,伍尔芙最正确的抉择就是嫁给了伦纳德。伍尔芙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品都是婚后完成的,为方便她的作品出版,夫妇二人在家里经营了一个出版社。正如伍尔芙写给伦纳德的遗信中所言:“你已给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个方面做到了任何人所不能做到的一切。”伦纳德是她作品的第一个读者,伍尔芙很在意伦纳德对她作品提出的意见。做夫妻如此,应该是莫大的幸运了吧?然而伍尔芙的敏感和自我的独立思考,不会让她满足于世俗的妇唱夫随。伍尔芙在丈夫无微不至的关照下,偷偷逃跑过一次。伦纳德追到火车站,夫妻二人爆发了一次对彼此的诘问。
伦纳德说他所做一切是为了她好。由于伍尔芙反复发作的抑郁症,以及她两次自杀,为她健康着想,躲开伦敦的喧嚣,住到幽静的郊区。亲密关系中,最难相处的就是,我为你好,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我并不想住在这里,过这样的生活,不要乡下的宁静,我要伦敦的热闹。”伍尔芙对丈夫说出自己的感受。宁静或者热闹,并非喜欢的缘故,她要的是选择的自主。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说她应该生活在郊区,这样对她有好处。没有一个人愿意听她的心声,“我一个人独自在黑暗中挣扎,只有我自己才能了解我的状况。就算最无助的病人也有权利选择过自己的生活。”
宁静的郊区生活,真的能让她远离抑郁症的困扰吗?姐姐带着孩子来访,小女孩在花园发现一只受伤死去的小鸟。伍尔芙躺在花园的地上,脸伏在树的阴影里,看着死去的小鸟,不是出于怜悯。伍尔芙在构思《达洛维夫人》期间,原本是想让达洛维夫人自杀,小说中最后自杀的是从战场上归来的退伍军人。她和小侄女聊到小说中人物时,说必须有个人去死。退伍军人赛普提默斯是达洛维夫人的镜像,也是伍尔芙的镜像。小说中人物的死亡是伍尔芙反思的镜像。
劳拉的丈夫丹在生日餐桌上回忆上高中时与劳拉的相遇,他对眼前生活的满足,和对往昔美好的回忆,于自己实在是幸福快乐的事。浑然不觉妻子脸上隐忍的痛苦。劳拉在结婚时,没有选择的自主性。作为全职太太,她不会做蛋糕,却拼力用做蛋糕来证明她爱丈夫。劳拉在旅馆最终没有勇气选择自杀,她还是给了自己一个决定,生下孩子后,离开家庭。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义无反顾的出走,对一个家庭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也残忍。
生活在纽约,生活在现代的克拉丽莎·沃恩,有相处十年的同性伴侣,有一个未知生父的女儿。克拉丽莎因与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同名,被前男友查理德称为“达洛维夫人。”达洛维夫人长期照顾身患艾病,也是同性恋的查理德,一个不被认可的诗人。“我要自己去买花。”克拉丽莎对卧室的爱人说。克拉丽莎较五十年代初的劳拉,二十年代初的伍尔芙有太多的选择和自我支配自由,包括她坦然自己的性取向。克拉丽莎要买花,要在晚上举办一个晚会派对,为庆祝查理德获得了一个文学奖项。查理德在晚会派对到来之前,在克拉丽莎的面前跳窗自杀。小说《达洛维夫人》中,达洛维夫人的晚宴高朋满座,退伍兵赛普提默斯选择自杀。达洛维夫人听闻,初是震惊,继而她认为是解脱了。
查理德跳窗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伍尔芙给丈夫遗言中的一句话。克拉丽莎对女儿说:“只有和查理德在一起的时候,才感到自己真正的活着。”年过五十的丽萨活在往昔的回忆中,她害怕死亡随时降临在查理德的身上,她热衷于各类宴会,勤勉悉心地照顾他的生活。查理德戳穿丽萨生活的真相,她所做的一切是为了逃避,逃避生命里的真相。他看透了热闹背后的虚无,以及热闹之后每时每刻更深的孤单和寂寞。他写了生命中唯一一部小说,却让旁人晦涩难懂。他是当年那个察觉母亲异常,哭喊着追赶母亲的孩子,他在小说里写母亲以死亡的方式来解脱自己。当年“在死亡面前,选择了生命”的劳拉死在儿子的小说里。查理德说他是为丽萨而活,他用死亡让丽萨面对她自己的生活,不再逃避。
在查理德自杀后这天晚上,已然苍老的劳拉来找克拉丽莎。当年,劳拉抛家弃子远走加拿大,在图书馆谋得职位,直到儿子的死亡,她未与家人见过面。摆好晚宴餐具的客厅,空空如也,两个女人相对而谈。后悔当初的选择吗?劳拉说,“在你别无选择的时候,后悔又能代表什么呢?”镜头闪回当年,劳拉把年幼的儿子托付给邻居,驾车离开。多年后,查理德理解了母亲当年的痛苦和选择。劳拉说克拉丽莎是幸运的,丽莎与查理德相爱,分手后听从自己的天性爱上一个女人,还有自己的孩子,过的是自己想过的生活。然而,克拉丽莎依然困在自我逃避之中,直到目睹曾经的爱人坠楼。“逃避永远得不到平静。”种种如数挣扎和压抑,在小说《达洛维夫人》中早已写明了真相,包括退伍兵拒绝和妻子生孩子。从伍尔芙小说之外的文字中,不难发现,退伍兵喜欢读莎士比亚,尤其是《安东尼和克利奥特拉》,并非仅仅为小说情节而设置。赛普提默斯年少时喜欢的是其语言的魅力,当他从战场上幸存下来,被当做英雄看待,无人知晓他已经把自己从人性上解构得体无完肤。关于自杀,在小说《达洛维夫人》中,伍尔芙用平缓细腻的笔触,写了退伍兵赛普提墨斯思考自己为什么想自杀,又该如何自杀。借助生与死的意义,最终落笔还是人性的幽微。
“莎士比亚是多么厌恶人类啊,---要穿衣服,要生孩子,还要欲壑难填的嘴巴和肚子!如今赛普提默斯已经领会了真相,这个消息隐藏在华丽辞藻背后。一代人传递给一代人的秘密信号。”
影片中临近结束时,克拉丽莎脸上有一抹微笑,浅浅的,像蝴蝶停在风中。“把人生看透,真实地面对人生,了解人生的本质,当你真正了解了人生,就会热爱生命。”而“热爱”是一个烫手的词,智性如伍尔芙不会不知悉,她的墓志铭是“死亡,即使我置身你的怀抱,我也不会屈服,不受宰制。”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