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1.
最近有读者问我关于读书的事。
他说他也知道读些经典读些好书对自己有帮助,但是很无奈,他已经三十多岁了,从小底子就没打好,世界名著什么的更是碰都没碰过,本身就被人甩了好远,这个年纪再去弥补,恐怕是追也追不上,每想起这事就觉得泄气,就更不想读了。
我告诉他:三十多岁正是读书的好时候。
我自己从小也没打过什么好底子,本身就来自农村,没那个条件也没那个环境,别人家的孩子启蒙阶段就读的书,我大学快毕业时才看完。
但后来我发现,越是好书越不怕晚读,因为越是经典的东西,里面所包纳的理论与智慧越深邃,你过早去读它,反倒容易拔苗助长,吸收效果不好,等你长大了也没心情再重读一遍,这是人的惯性。
而恰相反,当你有了一些人生阅历和生活体验后,你再去开始读那些书,你就会感到很合拍,上手快,吸收也充分,往往是事半功倍,同样一本书,十多岁的少年可能囫囵吞枣,消化不良,而你一段话则能挖掘出十段话的内容量。
当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完事具备的时候。你的招数虽然落后了一大截,但你活的这三十多年也没白活,那些丰厚的人生阅历是读书最好的催化剂,你的内功可是比别人高了一大块呀。
读者朋友听了这段话感觉很受用,赶走了懊丧的情绪,能按下心来踏踏实实看书了。
为什么我的劝告起到了好的效果呢?仅仅是因为言之有理吗?这倒是一方面,但我说的也有些夸张了。
我想,之所以我能让我的话成为了这位读者朋友行为的动力,主要还是我给了他一种感觉,或者说,我在尽可能地向他传递这样的信息和观点:
你没有落后,你反倒处于领先,你打的不是逆风球,你打的顺风球,你现在面临的局面不是落后挨打,而是乘胜追击,你接下来要做的不是后悔自责,而是好上加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
我为什么这样做?或者说,为什么这样做更有效果?因为我们人都比较喜欢顺势而讨厌逆势,而且大多数人,越是领先越来劲儿,越是发现自己落后越愿意破罐子破摔。
比如说,你和我打游戏。前三关我都打的比你好,而且顺风顺水,提前完成,你则是磕磕绊绊,出师不利。这时你往往会把键盘一摔:哎呀,这局不算,重来重来!然后在不断的重来中,我还是比你打的快,这时你多半就放弃这个游戏了,你会觉得它不适合你。但真的有可能,我仅仅是前三关比你玩的熟练……
再比如说,你的女朋友优点是温柔体贴贤良淑德有内涵,缺点是腰粗腿短屁股大圆脸。你想让她变得更好,更完美。于是你脱口而出:你看看你那个熊样!别人家的女朋友在外形上甩你好远好远,你怎么就不能注重下控制体型和穿衣打扮呢?能不能上进点了?
这样说的后果,除了会让她对你好感度暴跌,还会让她自己也没了心气儿:老娘既然都这么不行了,那干脆就这样吧,千金难买我乐意,我丑我喜欢。
这样一来,你的话语效果和表达初衷就适得其反了。
但是,如果你向她传递这样的信息:你很好,你内在品质是多么的优秀,你在这方面比别人强多少多少倍,跟她们比起来你的位置是多么突出,面临的形势是多么大好。
这时的她,往往会除了很高兴,更加觉得自己要再完美一点,再领先的多一点,不用你说什么,她自己就会更加注重提高下其他的方面。
我对龟兔赛跑的故事一直持有保留意见,这个故事的结局跟我们的现实生活其实是脱节的。理论上讲,领先的兔子会骄傲,会轻敌,会睡大觉,最后输掉比赛,而乌龟则是哀兵必胜,最终获得胜利。
但在现实中,人的忧患意识和自虐倾向是比我们想象中大很多的。对于一个落后者来说,破罐子破摔的概率往往要比发奋图强的概率要高很多,而对于一个领先者来说,他仿佛有一种无休止的贪心和野性,领先得越多,他越逼自己做的再多些,再多些,直到虐的所有对手渣都不剩。
回想一下,你在考试前一个星期的时候,发现自己落后很多,你多半不会选择临阵磨枪的;反观那些复习进度遥遥领先的学霸们,你以为他们会在这一个星期吃喝玩乐吗,不,他们更来劲儿了,学的可欢实了。
再回想一下,每天到中午11点左右的时候,你发现今天的日程安排头几项就没完成,你还会踏踏实实的去完成后几项吗?几乎不会的,你基本上会选择告诉自己:哎呀,出师不利,今天就权当休息吧。
精神领域的马太效应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你去看看那些站在领奖台上的人,他们端起奖杯的一刻,会洋洋自得吗?不,他们起码会表现得很谦虚,处于领先状态的他们,更愿意也更想做到十全十美,让你挑不出毛病来,反倒是出于落后状态的,没拿奖的,更容易表现得失态失礼。
吵架的时候更是这样,两个人即便道德水准完全在一条线上,但局势给他们的印象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行为。甲和乙在撕逼,观众们如果选择站在甲这边,甲反倒会心平气和地摆出宽容忍让的高姿态,等着乙出丑,然后甲就可以好上加好,得理,还赚了美名。而乙可就冤死了,他发现自己没人支持会更加的歇斯底里,输局又输人,明明吵架是双方的原因,大家也会把更多的罪名加在乙的身上。
穷者越穷,富人越富,越穷越爱乱花钱,越富越喜欢搞节俭,很多超出我们常识理解的现象,内在的原因其实都很简单:人越是意识到自己处于一个好局面,越有动力在人生的画布上再抹一笔,再抹一笔,把那个之差一点就能完美的圆形填满。反之,越是觉得自己底子不好,先天不足,开局不利,前期没做好,越是什么也不想改变,什么也不想干。
3.
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怎么运用呢?两方面,对别人和对自己。
第一、当你想让别人做什么、或鼓励别人劝导别人的时候,你要引导他,让他看到或意识到他自己正处于一个利好的局面。
我在读初中的时候,有一位数学老师。中考前给我们发了一套习题册给我们做,并且发放之前大肆鼓吹了一番:同学们啊!这是老师千辛万苦从某某内部人士那里为大家淘到的机密习题,它如何如何权威,如何如何宝贵,只有你们手里才有,其他学校的孩子压根听都没听过,同学们,机会来了,好好研究它,决胜中考吧!
结果我们做的特别来劲儿,中考数学成绩大幅提高,可直到读完高中和大学我才发现,压根就不存在什么内部资料,那位老师给我们的题都是他自己摘抄打印下来的,也没什么神秘的地方。但作用确确实实起到了,我们如获至宝,踏踏实实的把那套题反复做透,用光了考试前最焦虑最发飘的二三十天。
我想,如果当时老师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说:唉,你们任重道远,你们差的还很多,努力啊,奋斗啊,估计我们连一道题都做不进去了。
第二、当你自己在跟自己对话的时候,要多提醒自己:你现在处于领先的位置,你要做的是乘胜追击,你已经很好,你的任务很简单:变得更好。
有人说: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是的,这完全是自欺欺人。
但你只要往前多想一步,你就会发现:所有的内心活动基本上都是“自欺欺人”,你真的觉得你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就不是自欺欺人吗?你真的觉得你对你所处局势的负面判断就不是自欺欺人吗?
人是很难认清自己的,别人很难搞懂你,你自己更难捏的准。同样的自欺欺人的状况下,还是尽量往好的方向欺,不用担心自己会得意忘形,你心底的自卑和忧患意识完全足够给你另一方面的牵引力。
我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基本就是摸石头过河,知道的人少,自己也判断不出来写的好不好。那时我尽量让自己听到正向的判断和声音,自己也主要看好的方面,如果哪篇的阅读量很低,我就会安慰自己:你看,按比例来算,我的点赞概率跟其他人比起来还是很高,这说明有质量。如果压根就没人喜欢,我也会告诉自己:干的不错,只是这种风格还没被大家认可。这样我在写每一篇的时候都非常有动力,谎话说了一千遍自己也信了,总觉得自己写的真好,那就再写,再提高一下,再让自己变得更好。
当我写了好几十万字,当很多出版商都来找我签约,我回头再一看最初写的那些东西,它们简直烂的像屎一样。如果我一开始就把屎当成了屎,我肯定写几篇就写不下去了,但当我闭着眼睛把屎当成蛋糕吃掉,等我睁开眼睛发现自己终于吃到了真正的美味,而原来手里的东西原本就是坨屎的时候,我很欣慰:我长进了。
当别人都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你要告诉他们:现在出发刚刚好。
当你自己感到未来不定、心里没底的时候,就暗示自己:干得漂亮,I want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