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是想做个自由职业者,这样可以脱离僵化的体制束缚,并且可以在某种范围内得到些许自由。自由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性的字眼,也是我曾经为之苦苦追寻的理想,但是后来,在我逐渐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逐渐觉得自由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奢侈的东西,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拥有,也并非穷尽一生就可得到。
一
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最能给我带来噩梦的,是我的高中时期,我也在很多的文字中描述过我对这个时期的厌恶。尽管我承认高中时期的学科训练,能够在开拓思维或者训练逻辑方面有很深的助益,但是这种严苛的教学方式和体制化的导向思维,已经严重毁坏了这些本该得到特别尊重的专业,和我。
对我而言,这些学科的训练其实是一种异化的专业化思维,这种思维按照程序化的操作流程以及流水线化的实践手段,硬生生的毁坏了我的青年时代。
我本想做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好学生,以便于考一个还算满意的成绩,不至于在每次考试分班的时候,将被留在班级中。因为无论在哪次考试,班主任都会进行分班,好的学生是一拨,坏的学生是一拨,两拨学生被分到不同的班级中进行考试。
我记得有一次考试,我照例被分出去考试,但是因为教室紧张,我们这群被分出去的学生被安排在了教学楼顶楼的大会议室中。大会议室有主席台,因为底下都坐满了,我被另外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安排在了主席台上,这可是我第一次坐主席台,但是不是讲话,而是考试。当我面对底下数十双眼睛的时候,这种屈辱与痛苦,如针如刺,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这种坐立不安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强力打击。
多年之后,我时常还梦到这种情况,并且总是被惊醒,当我满头大汗的半夜坐起来,妻子总是会问我是不是又梦到这件事了,我只能和他点点头。我们在谈恋爱的时候,我不止一次的和她诉说这段经历了无数次考试被分班的痛苦历程,也和他不断阐述这种侮辱与损害对于一个自卑、沮丧甚至封闭的青年到底会有多大的打击,她总是似懂非懂,只能对我抱以安慰。因为对于她这种学霸级别的人而言,可能理解我这样的学渣所经历的在学习上的打击,还是难以产生共鸣的。所以她只能去做一个旁听者。
二
所以,我对自由非常的向往。
如果拥有自由,我将同时拥有不被体制束缚的骄傲资本,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还能选择不合作的态度。但是我也知道,所谓的自由,都是有相对限度的,在规则范围内行事,并能够遵守契约和规则。但是限定自由的这种规则则一定是一个良性运转的机制,并且能够依靠合理的系统设计以及外部的因素的多变,不断调整自身的运转机理,从而走向一个更加健康的良性轨道中去。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自由的拥有可以摆脱僵化的束缚,而不是被压迫着被拴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环境下,要是拥有这种自由的话,或许,在我的高中时期,我就可以有勇气向那些曾经侮辱与损害过我的老师们大声的说出我的不满。
三
但是,在当前的这种状况下,我们对自由的获取,本身就意味着我们走在了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上。
有稳定的现金流是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的生存保证,我们要还掉房贷,且要吃喝拉撒,并且能够抵御生活中带给我们的种种不幸。对于每个凡人而言,我们的生活无非也就是这样。
我见过很多聪明人,清北的学生,各种硕士博士,他们对于自由的向往以及实际中对于自由的践行都是相对的,绝不会傻到放弃一份稳定的工作。因为实现自由的最根本因素,其实就是物质条件较为优渥的。在中国,年收入10万以上的,曾经被一些专家定位中产阶级,但是这份每个月差不多8000元的工作,基本上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安全感,但至少能够给你一份稳定的每个月8000块钱的现金流,这是你寻找相对自由的一种保证,或者说前提。
千万别傻了,放弃了你的工作,去追寻所谓的自由。
对于自由的向往,想从事一份自由的职业,至少在我看来,是一种荒谬的举动。
所以我现在再想想我的过去,如果我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回到高中时期,但是这时候的穿越让我拥有了一定的想走就走的资本,那么我还会就像之前想的那样,可以鼓起勇气,勇敢的向不满的老师说不么?我想我是不会的,尽管高中三年是我最为痛苦的三年,但是即使还有一次机会去重复这种痛苦,我还是会忍受,只不过可能在方法上、方式上自我调节一下而已,也仅此而已。
因为除了高考,我别无选择,我要走出那个小村子,离开内蒙古,尽管当时我觉得,除了北京上海,呼和浩特应该是最美丽的城市。
四
我的妻子是一位学霸,她能够考过任何她认为值得考的试。她也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可以将我们的家庭收拾的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她将生活中的每一种物品归类,并用不同的盒子进行标记,然后以简单的excel表格的形式,按照某一件衣服的穿戴频率,通过把握月度的时间节点,做成各种图形,然后评判我们家庭有哪些衣服需要购买,有哪些衣服是我们家庭最喜欢的。虽然这种工作完全可以靠我们日常的判断得出结论,但是我妻子这种做法,只不过是将生活理性化了,规律化了,我有时觉得烦,她却乐此不疲。
后来我说,你试试评判一下我喜欢看什么书籍吧,我指了指我的那个书架。她捣鼓了一个多钟头,捣鼓出一个表格,按照学科分类,指出我买了去年买了多少本书,都涉及到那些门类。我说这个你说对了,但是这个不算,你能说出我明天买什么门类的书,那才牛逼。她说,你可能会买一些历史方面和人物传记方面的书。我说你怎么知道,她说很简单,去年看管理类的书籍差不多是两个月,文学类的基本上不涉猎了,后来基本上每两个月都会看一些人物方面的书籍,到了今年三月底,这个人物传记方面的书不降反升,历史书籍也买了不少,超出了其它门类的书籍,所以从去年到今年,这个门类的书基本上都没断过,因此后面再买一些人物传记是大概率事件。
我表示相当的惊讶,因为我这段时间看中一本《博而赫斯大传》,还有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吕思勉的《中国通史》。
她很平淡的对我说,你们现在都说大数据之类,搞得很神秘一样,其实这些东西搞搞就很容易明白了,数据没那么高大上。所以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基本上都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描画出来。
一切故作神秘的东西,都是骗子。她说。
我记得摩根还是哪家公司来着,早就得出结论,说数据不过是所有模型的底层架构、基本架构,它是不神秘的。这个道理似乎从生活中就可以得出结论。
五
基于以上的描述,我觉得,所谓的自由,并不是散漫,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基于理性维度的生活行走,而且这种状态是一直持续的,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产生稳定的经济来源。
我们每天生活的状况不允许我们向着自由的方向迈进,所以我们只能是通过工作来维系生存,并努力将生存提升到生活的这个层次。我也奉劝那些整天向往自由的年轻小伙子小姑娘们,自由是一个非常奢侈的东西,真没有那么容易追寻得到。做一个自由职业者,至少在当下还是不现实的,当然除非你是一个所谓的二代。我们都说仪式化,但是自由职业所带来的仪式化往往是一种单纯化的情怀,但是工作的仪式化,则可以包含在稳定的经济收入和突出的情怀拥有方面,而这,在我看来则是极为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