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晚上在来办公室的路上,不经意间抬头,发现今晚的月亮很亮,但不是很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古人观察总结的规律还是挺准的。
提起中秋,相信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都会荡起一丝涟漪,浮现出别样的情愫。其实作为自然景观的月圆月缺,每个月都会经历一次。为什么中秋会在国人心中拥有这么重的分量?我想可能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团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聚散离合。平时一家人为了生活到处奔波,天南海北很难聚在一起。在我印象中,能够促成阖家团聚的传统节日,除了除夕就只有中秋了。月亮作为一种象征,月圆也意味着人团圆。不管平时走的再远,工作再忙,中秋月圆之夜,一般都会卸下一身疲惫,回到故乡,回归家庭,在难得的团圆时刻享受阖家欢乐。
另一个是文化。这个才是中秋佳节传承几千年仍历久弥新、一轮明月被无数人吟诵仍经久不衰最根本的原因。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开阔,气象磅礴;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顾人”,蕴含哲思,耐人寻味;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聊聊两句就勾起乡愁,令人感同身受;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景美不胜收,抒情别具一格,孤篇冠绝全唐。
但是最厉害的还要数苏东坡,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就了写中秋诗词永恒的经典。特别是最后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有面对人生聚散无常的豁达,也有对挚友亲人的美好祝福,将写景抒情完美的融为一体,无怪乎被传唱最广家喻户晓。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最后,也用一首小诗作为结尾,送上节日的祝福——
明月所照,皆是故乡;双脚所踏,皆是生活。祝你快乐,不止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