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佛图关
有段时间我常从大坪三院后门途径佛图关前往两路口,重庆电视台就设在佛图关与大坪三院后门中间,高耸的电视塔经常让我伫立仰望;每次路过佛图关心里总在想,除了靠山的脚下有几个嵌着佛像的壁刊,没有大的佛像或标志,人烟稀少,为什么叫佛图关。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这篇《夜雨寄北》让人了解佛图关的最初来历,此诗就是在此地的夜雨寺中,一触即发写成,据说佛图关上有块状如石笋的“夜雨石”,白天干燥,入夜后就湿润流水,大旱也不呈断流,更是让“佛图夜雨”名声在外。
佛图关是进入渝中半岛的重要途经,它是一座独立的城堡,有迎庆,泰安,顺风,大城四道关口,城墙南北临近两江之滨,以悬崖为屏障,易守难攻。
古城墙的遗迹依稀可辨,从电视塔往鹅岭走的小路上左边的山坡上有几处小小的石壁上凿了几个小佛洞,洞中有几尊残破的佛像,如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还有什么观音,尉迟恭像,当时的守军就以关上的一座摩岩石刻佛像给这要隘取名佛图关。
从大坪三院后门往鹅岭方向走,电视塔的的对面山上林木葱郁,烟云缭绕,雄关婉如浮在两江之上的蓬莱仙境;登关远眺,两江碧玉如带,几座大桥长虹卧波,道路萦回,石成削天。江南江北尽收眼底,佛图关悬崖峭壁,石崖连亘,幽,秀,险,雄,岩下洞穴无数,江水因山势曲折。
明代,“巴山夜雨涨秋池”称夜雨寺;清朝,云雾缭绕,好似浮云游两江,有人又称这里浮图关;国民政府抗战练兵要收复河山又改名复兴关;“文革”时因关上有驻军改名八一村;电视塔伫立在此地后,又叫它佛图关,有时又称浮图关;轻轨路过李子坝取的名就叫浮图关。
佛图关关南边石壁上刻有赵朴初先生题的“佛图雄关”四个大字。唐宋元明清的石刻,佛像,佛洞,功德碑及观景亭阁“西枕双江”,“钦贤亭”分布在园内,杨暗公牺牲遗址也在里面。
佛图关壁立万仞,磴曲千层,为古重庆陆路咽喉要隘,是成渝古道必经之处,出了浮图关才算出了重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