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前沿研究都与发展经济学相关,内容庞大,涉及文明起源、基础设施、人口、战争、宗教、语言,不可能一本书就能把这个话题说清。但全汉昇口述的《中国经济社会通史》,兼有趣味性、学术性。
全老本人也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开拓者,师从经济学泰斗陶希圣、傅斯年,并将中国经济史研究作为一生的事业。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将全老早期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设的“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合二为一,简明地讲述了上古春秋至明清年代的经济情况、财政政策,对中国历代政策娓娓道来,可读性强。
在导论中,作者就鲜明地提出三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经济史”?
第二,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史?
第三,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
回答这三个问题,全老借用了西方经济史界的观念与方法,也阅读了大量的史料,开拓了经济学的新视野。
一、了解经济史的概念
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很难通过实验数据获得(行为经济学除外),现代经济学理论必然受到观察样本的限制。历史却能提供更多的经济事实,较好的经济政策,较好的经济理论。
透过历史,回到1934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回答了经济史的三大任务:研究“天然资源”、“技术”和“制度”。
天然资源最主要的是土地,技术是利用天然资源的手段,制度影响着经济生活。制度不同,生产情形不同,生产分配不同,生产效率也不同。
二、经济史的现实意义
现实生活的所有经济改革都能带来阵痛,改革就是对利益的再分配,一方受损害或者多方受损害。
但经济改革对未来产生何种影响,就要看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执行力如何。
因而中国近年来的主要经济问题,还是要从近代经济史说起,中国贫穷现状主因在于生产力低,国民收入少,自清代以来,多次工业化都未能如愿。
工业虽兴起却未发展原因有二:一是欧战发生,入华洋货减少;二是爱国分子抵制日货,抵制洋货运动。
这种工业化成绩落后,在于资源有却不能大量开采;人才有却忙着写八股文、中进士做官,精力不在于技术的改进与发明上;制度有却不健全,官方出资,私人做事,贪污盛行,成本加高,经营亏损;钱庄有信用低,资本远满足不了大工业生产的需求;铁路有分布不均,大部分集中在平汉线以东,西北铁路建设极少。
三、经济史研究的方法
要研究经济史,必须学会一套找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材料收集好了也要有所取舍,还要去审定。
经济史资料浩如烟海,如何切入也是有方法讲究。
首先要重视的是正史。正史中的“二十五史”并不都是帝王家谱,其中的《食货记》列举了每一朝代的土地制度、货币流通、盐铁专卖、财务行政、国家财政收入等,都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灵感。又如,正史中的《五行志》,提到了海风、大雨、水旱、饥荒等,对研究某个区域贫穷落后有了历史依据。
其次,笔记小说也是很好的素材。如元代的《辍耕录》记录了上海的黄道婆,从海南学到纺纱技术,教给当地人,让松江成为纺织业中心。
第三,地方志也有亮点可挖掘。如张之洞的《张文襄公全集》提到的卢汉铁路(平汉铁路)建设,由于当时考虑皇室风水,止于卢沟桥,不抵达北京。
材料选好了,也要分类区别对待。著名经济学家汉考克就说:经济学理论如渔网,将大鱼(有用材料)网起待售,小鱼(无用材料)入海,等鱼儿长大再网。
鱼捕好了,也要详细审定,尽信书不如无书。
后记
通读《中国社会经济通史》,全老的务实精神跃然纸上。年份按表格一一整理,土地面积、垦田面积统一以顷标注,岁入按石输入,且去除波动大的年份。
中、菲、美贸易史料翔实,对此冲突,中外档案、书信、碑刻、地方志,凡是对学术有关的素材,无一不去穷究。
全汉昇与钱穆为同时代大家,细读此书,能感受先生的深厚功力。在今天经济社会里,细读二千年来的经济史,失败历史的经验值得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