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我是一个很开放的人。但在同性恋这个问题上,却保留了跟社会绝大多数一样的意识。在进行这个采访之前,我认为同性恋者有他们的自由,那是他们的爱情,别人不应该说什么。不过也认为,女同性恋者当街接吻比男同性恋者要容易接受一些。
所以总的说来,我仍然是一个有着圣母婊思想的不完全开放者。我也非常承认这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就只能寄希望于自己以后的修行,可以摒去这种劣根性。
转入话题,为什么我会去采访同性恋者,而且是男同。这跟我接的一个约稿有关系,约稿的内容就是对男同性恋者的感情进行表述,对方给我提供了十个男同的Blu**号,而且表明这十个人已经有了准备,随时可以接受我的采访。那个,B开头的那什么,是一个专门给同性恋者交往的社区,跟微信差不多。
我并没有做什么准备工作,所以很仓促地开始了对话,也只采访了其中的五个,虽然并没有打算给每个人一个篇幅,但仍要先说说这五个人:
小A,某大学生,21岁,在校外租住,有对象(男),异地,0
小B,IT行业,30岁,独居,没有对象,1
小C,白领,27岁,跟父母住在一起,有对象(男),同一小区,0.5
小D,淘宝模特,25岁,同居,有对象(男),0.5
小E,中学生,18岁,住宿,有对象(女),同桌,0
解释一下,0代表受,0.5可攻可守,1代表攻。
附带个,419, four one nine,for noe night。
他们毫不忌讳地说,这是他们那里的专业术语。
|“我不出柜,不是害怕,也不是不想承认这个身份,而是不想别人用同性恋这个标签来定义我的一切。我不喜欢每次人们都说‘哦,他就是那个同性恋’。实际上,同性恋跟异性恋一样,那是关于爱情,但爱情之外还有生存,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喜欢男人,而是跟你们所有人一样,生活。再说了,我爱他,不需要别人知道,就像你爱你女朋友,别人知不知道无所谓的。”
|“我都 30 岁的人了,社会关系比较复杂,不想让太多人知道自己的这个身份。我担心被人知道自己是 gay 了,说自己是变态。而且我曾经结过婚,对女方已经造成了很大伤害,不想再给她带去二次伤害,不想有人指着她的背影说‘看,就是她,她的前夫是个同性恋。’”
|“虽然社会对同性恋群体宽容度有所提升,但事实上大家其实还是有所忌讳的吧,比如你,你在问我问题的时候,那些语句,我能感觉出来你是经过仔细权衡和考虑的。我身边的朋友知道我是gay,所以每次在提到这个话题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我的脸色。我懂的。”
|“我有对象,她是我同桌,是很女汉子那种,我喜欢她的性格。我们从高一在一起,现在已经三年了。跟她在一起那会,我就已经知道我喜欢男人了。我害怕,我不敢说出来,我爸妈都是小镇上的人,他们不会理解的,还会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我之所以会找女朋友,有一个故事。初三毕业那会,大家聚餐,喝多了,我就跟班上一个男生表白了,那之前我一直觉得他是个gay,也觉得他喜欢我。但表白后才知道他不是。好在那晚喝多了酒,他记忆不清,第二天就问我是不是跟他说过什么,我否认了。后来他一直问我这个事情,后来传开了,身边其他人也一直问我,还跟我开玩笑说我要是gay,他们就戳合我跟XX(表白那男生),我害怕,所以高一的时候就找了我对象,证明我不是gay。可我从来没有跟我对象有过亲密接触,有心理障碍。她也因此而觉得我为人正直。”
社会生活是一个舞台,这个舞台分前台和后台;前台是个体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地使用标准类型的表达装备,按照社会主流秩序和交往规则进行“舞台表演”、扮演正式角色的场所;而后台则是人们得以放松,并借以宣泄情绪,充分表现自我行为风格的地方,这与他们在台前循规蹈矩的行为举止截然不同。
每个人都有隐匿性,古人察觉到这一点,也因此有了“慎独”这个词。对同性恋群体而言,尽管社会歧视会产生对这个群体的蔑视或贬低词汇,这个群体并不会拒绝接触或者完全排斥这类词汇,而是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将这类蔑视贬低的词汇转换成肯定自己的词句,来提高自己的身份自信;并且,还会借用同性恋亚文化之外的某些话语来激励和鼓舞这个群体面对自己的真实身份,维护自身的尊严。
也许,在这一点上,他们比所谓的社会主流群体勇敢得多。你看,看小视频的人总是偷偷自己去看,当别人说起这个话题时,假装一脸懵逼。
这或许也是人们对性这个生理问题趋之若鹜却又讳莫如深的原因所在吧。但谈及或者知道是一回事,做不做是另一回事。就比如,你知道城中村有站街女,可这并不代表你就要去找。而且,站街女这个群体也跟同性恋群体一样,是某些疾病的代表者,也是某些歧视性用语的承载者。
那么话说回来,写这篇推文的目的并不在于为同性恋群体发声,没这个资格也没这个想法。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认同方式,他们中有的人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同而不懈努力,而当这些努力被忽视掉之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已经不需要群体之外的人去认同他们。就像,你跟你对象深爱着,但这并不需要同性恋群体去承认你这段爱情一样。